1951年,毛主席在天安门上见到粟裕,为何会问他是不是少数民族?

1951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上如约举行了隆重的国庆阅兵典礼,在天安门城楼上,粟裕见到了毛主席,但这次毛主席却问了他一个有趣的问题。主席打量了他一番后,认真地问道:“粟裕同志啊,你是不是少数民族?”

粟裕一听,怔了一下,就立即回道:“主席,我不是少数民族。我家乡在湘西,那个地方少数民族有很多。”毛主席一听,还是用很怀疑的眼神看着他,似乎有些不太相信他说的话。

一直以来,粟裕的档案在民族一栏上填写的都是“汉族”,粟裕也经常对外说自己是汉族,为何毛主席会对粟裕问出这个问题呢?

当时有人觉得,是因为粟裕的长相和身高看起来像的缘故。粟裕个子不高,长相也和一般的汉族男子不太一样:眼窝深陷,皮肤黝黑,这些体貌特征似乎都和汉族人之间有着一些差别。那么,粟裕到底是哪族的人呢?这还要从粟裕的出生地开始说起。

1951年,毛主席在天安门上见到粟裕,为何会问他是不是少数民族?


步入军旅前的粟裕

1907年秋季的一天,粟裕出生在湖南会同县伏龙乡的一个粟姓人家。会同县在湖南省西部,湘西南边陲,地处云贵高原边缘的雪峰山区。长期以来,这里都是汉族和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

粟裕出生的这个小村落,名叫枫木树脚村,是汉族和侗族混居的地方,当地的很多民族习惯、宗教信仰等各方面都和汉族的不太一样。除此之外,粟裕老家也和汉族人的家庭有很大的不同。

粟裕出生于一个小地主家庭,父亲是清末时期的落第秀才,为人忠厚,母亲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人,两人一共生育了五个孩子,粟裕在家排行第三。因为比较宽裕的家庭实力,所以他小时候所居住的房子很大,还分为东西两个院子,有客厅、厢房等等。但房子整个建筑的布局却和传统汉族的家庭有所区别,甚至包括一日三餐等饮食习惯,也并非是真正汉族人的习惯。

尽管有这么多方面的不同,但粟裕却一直认为自己就是汉族,因此也是以汉族的身份去参加革命事业的。

小时候父亲为粟裕取名“继业”,是希望给他培养成为一名封建地主家庭的接班人。6岁的时候,粟裕就进入私塾学习、读书,习武、骑马这些也样样不落。在这样一个封建家庭里长期生活着却没有使粟裕成为一名封建地主家庭的接班人,反而让他因为思想上的压迫激发了内心的反抗精神,这也成为了粟裕走上革命道路的推动力。

1951年,毛主席在天安门上见到粟裕,为何会问他是不是少数民族?


粟裕的二叔和父亲完全不一样,青年时期在长沙读书,接受了新思想。1912年毕业以后,正值教育制度进行改革的时期,于是他就在家乡创办了新式学堂,取名第八国民学校,开设了国文、算术、音乐等课程,来传播新学。

9岁时,粟裕转到了这所学校,接受新学教育,接受民主革新思想在这里,粟裕第一次接触到了新学教育,也为日后的志向革命道路与进步打下了思想基础。

出生在封建社会末期的粟裕,从小就让他经历了动荡的社会局势,也让他产生了对安定生活的向往,这在他幼年的心中种下了革命的种子。

粟裕家的长工阿陀,是粟裕童年时期最要好的朋友,也是他的启蒙老师,因为阿陀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知道许多社会上那些为非作歹的事情,于是他便经常将这些讲给粟裕听,粟裕也喜欢这些故事。

慢慢的,粟裕就十分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一个除暴安良的“剑侠”。粟裕后来回忆时说:“我的童年早已随着时光流逝了,但它曾带给我欢乐,开启我的心灵,对我的成长和献身革命都是有关系的。”

1918年,粟家搬到了会同县城,粟裕先是进入了县里的一个“模范小学”,后来又转入会同县第一高等小学。为了把儿子留在自己身边,父亲还在粟裕十四五岁的时候,做主给他订下了一门亲事。对方是一个富农的女儿,比粟裕大二三岁,是个裹小脚的姑娘。这对于已经初步接受了新式教育的粟裕来说,很难接受。

1923年的冬天,粟裕报名参加了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的考试,没想到果然考中了。此时再加上封建家庭的束缚,粟裕很快便决定要独自出去闯一闯。但去二师报名的时候,却发现学校的考期已过。无奈,粟裕只好在高小三年级继续读书。最终在1925年考进了二师。

1926年6月,粟裕回会同家乡过暑假,但当时却有人告密说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实际上他当时还没有入党,于是反动当局要来拘捕他。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粟裕当晚就离开了家乡,回到学校,从此也再也没有回来过。

1951年,毛主席在天安门上见到粟裕,为何会问他是不是少数民族?


8月,贺龙在常德任国民革命军第九军第一师师长,并积极支持常德的革命活动,常德也随之变得空前活跃起来,工农革命运动和青年学生运动蓬勃发展。不久,粟裕也选择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7年夏天,“马日事变”后,常德的形势也突然紧张起来,二师的校长胡佐武被杀害,二师所有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也被通缉。于是在一天深夜,粟裕等进步学生们都纷纷被秘密转移到了武昌。武汉当时正在招募新兵,师长是粟裕闻名已久且十分仰慕的叶挺。粟裕报了名之后,十分顺利地参加了第24师教导队。不到半月,教导队的学员就达到了1000多人,而且绝大多数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进步群众。

就这样,粟裕投笔从戎,如今他的梦想也终于实现了,土枪变成了真枪。他暗下决心:一定要以枪捍卫革命,保卫人民。

组织上非常重视这批革命力量,派了不少优秀的干部们来领导这支队伍。当时党的负责人周恩来、恽代英、瞿秋白等人,也经常亲临教导队做报告。

不过第24师教导队的训练生活相当严格艰苦,每天早晨一次跑步,上午、下午各一次军事操练,黄昏一次体操,这是“四操”;上午、下午各上一次政治课或军事课,晚上一个小时的点名训话,这是“三讲”。

每天起床号一响,就要立即跳下床铺,穿衣、洗漱、整理内务,接着是十公里跑步,而且还要抢占一座几百米高的山头。学员们的军服一天几次被汗水浸透几次,接着又被阳光烤干。有时还会直接脱掉军帽,在烈日下进行操练。就连吃饭时间都很紧张,学员们一个个都是狼吞虎咽。

除了训练,宿舍的油漆地板也必须每天都要擦得干干净净,检查人员常用白绸子在地板上擦,如有一点污垢,就命令重新擦洗。粟裕开始很不习惯这样严酷的训练,加上体质不是很好,晨跑和抢占山头,都总是落在后面

1951年,毛主席在天安门上见到粟裕,为何会问他是不是少数民族?


但是他凭着顽强的精神和惊人的毅力加倍锻炼自己之下,成了一名标准的军人。不久,因出色的表现,粟裕还获得了上级的重视,被任命为班长。一个月后,粟裕便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走上革命道路。

和伟人的交往

此后的粟裕跟随朱德等人来到了井冈山,也见到了毛泽东。不过当时粟裕只是一名小小班长,所以毛泽东和他并没有太多的交集。但粟裕在内心却一直以毛泽东为师默默地跟着他“学打仗”,不断琢磨他运兵遣将的战法。

直到1929年6月,毛泽东在红四军七大上落选,黯然离开了前委书记的岗位,来到福建永定的天子洞“养病”。这时候,粟裕还是红四军的基层干部,三连的连长,他奉命带自己的部队来保卫毛泽东。

这是他与毛泽东第一次的长时间“亲密接触”,粟裕全程都尽职尽责,不敢有丝毫疏忽懈怠。他把全连百十来号人马分为两拨,自己亲自带一拨跟在毛泽东身边,另一拨则安排在驻地附近活动,随时注意四周的动向。

尽管那段时间的毛泽东心情不大好,但在粟裕的细心照料下,也逐渐对这位“卫士长”开始有所了解了。粟裕是老实人,除了每天例行对毛泽东进行探望、问候之外,再没有其他互动的举止,这一点引起了毛泽东的好感。

毛泽东是个很讲感情的人,对患难时支持自己的人是十分感念的。 这也是后来毛泽东信任粟裕,将华东野战军的战役指挥权交给他负责,甚至交代“不必请示”的重要原因。

1930年年底,粟裕出任红六十四师师长,这个师虽然装备简陋,却与林彪的红四军一样,归总司令朱德、政委毛泽东直接指挥。于是粟裕和毛泽东之间的接触便多了起来,也开始正式学起了打仗。

1951年,毛主席在天安门上见到粟裕,为何会问他是不是少数民族?


第一次反“围剿”中,粟裕还给毛泽东献计,最终大获全胜,消灭了国民党主力十八师,还活捉了师长张辉瓒。随即他开始在红军中享有声誉,毛泽东也一直注意着粟裕的成长和进步。

第二次反“围剿”后,他与政委高自立把战况和下一步的计划,一起请示写成一封信,派人送交毛泽东、朱德。在这封简短的信函上,毛泽东似乎看到了一场枪林弹雨的厮杀。

在随后的三年游击战争期间,因为电台被打掉,粟裕便和毛泽东失去了联系,随之毛泽东便得到了一个消息:粟裕可能牺牲了。“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 毛泽东虽然如此豁达地安慰自己,但心头却是惋惜与沉痛之情。

在延安开追悼会的时候,粟裕的名字还出现在了名单上。最后当上海党组织得知粟裕还在的时候,马上报告了毛泽东,毛泽东十分高兴。到了抗战时期,尤其是在解放战争时期,粟裕也连续打下了很多有名的大胜仗,因而粟裕在毛泽东的心目中,是有特殊地位的。

为了多打胜仗,加速中国革命胜利的进程,战争时期,粟裕向毛泽东发了大量电报,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也总是受到毛泽东的肯定和同意。

比如在1946年解放战争期间,一次毛泽东要粟裕兵出淮南,但粟裕回电说:不要到淮南去了,还是先在内线打好处多毛泽东最终被说服了,结果粟裕便打出了一个七战七捷,歼敌5万多人,这让当时心里七上八下的毛泽东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粟裕向毛泽东陈述的理由和意见,通常都是有道理、有想法的,因此毛泽东会常常采纳。也是因为如此,个别仗没打好,粟裕检讨,要求处分的时候,毛泽东不仅不批评不处分,相反还要帮助粟裕说话。

1951年,毛主席在天安门上见到粟裕,为何会问他是不是少数民族?

他曾给粟裕发电报安慰:粟裕同志支午电悉。几仗未打好并不要紧,整个形势仍是好的。请安心工作,鼓励士气,以利再战。

1945年6月,粟裕接连三次取得天目山大捷,这是从游击战转变为大兵团正规战的一次纯熟大演习。毛泽东再次对粟裕刮目相看,当时他很有远见地对周恩来等人说:“粟裕同志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

这个统兵打仗的数据,后来全军只有三个人达到或者是超过了:解放战场的林彪与粟裕,还有朝鲜战场上的彭德怀

毛泽东有个规矩:党内同志上门,不论地位高低,资历大小,从不出门迎“客”。但有两个人让他破了例:一个是林彪,1942年伤愈后从苏联回到延安,毛泽东十分兴奋,亲自前往迎接;还有一个就是粟裕。

1948年5月,粟裕奉命前来商量华野战略行动,毛泽东也是激动异常,大步迎出门外,拉住他的手动情地说:“我们的英雄回来了!欢迎你,粟裕同志!”当时毛泽东还清楚地记得,这是自己和粟裕在1931年后的再一次见面:“十七年了啊,有十七年没见面了吧?”粟裕也是激动异常,向毛泽东连连问好。

17年没有见面,尽管粟裕打仗很厉害,但也或多或少影响了一些受信用的程度。不过这次见了面、交了心之后,毛泽东觉得这个小个子可堪大用。几次的事实证明之后,毛泽东每次在大型战役前都会发电报给粟裕:“独立处置,不要请示”、“机断专行,不要事事请示”。

1951年,毛主席在天安门上见到粟裕,为何会问他是不是少数民族?


开国大典上的少数民族

全国解放后,为了加速部队、军队等和各方面的建设,粟裕呕心沥血,日夜操劳,下部队搞调查研究,向毛泽东写了很多有分量的报告和建议,这些也同样得到了毛泽东的重视,并且常见的批复内容依然是“同意”、“照办”,或者“很好”、“可以”、“极为正确”等等。

毛泽东喜欢看粟裕发的电报和写的报告,常常在粟裕的报告上圈圈、 点点,还会做批语等。毛泽东每次看他写的报告都看得很认真,很细致。这一切均缘于粟裕提的意见,会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切中要害、切实可行。

1950年之后,毛泽东对粟裕的倚重,甚至还超过了他的第一爱将林彪。朝鲜战争一爆发,毛泽东就将粟裕从东南调往东北,列为挂帅人物的首选,林彪反而破天荒地成为第一“替补”

正因如此,杨尚昆也很钦佩粟裕,他虽然和粟裕并无渊源,但他曾长期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经常会听他提起粟裕和他的战报,逐渐也就熟悉了这位“常胜将军”。后来杨尚昆回忆说:“在七战七捷之后,毛主席就称赞粟裕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而且对于一些重要战役,毛主席常说,发电报征求一下粟裕的意见。”

在毛泽东的心里,22年的征战生涯当中,只有淮海决战可以同二战时期的国外大战役有一比。一次,毛泽东问他的卫士长李银桥:“银桥啊,淮海战役结束了,你说说看,这场战役哪个人的功劳大?” 李银桥思考着说:“华野粟裕功劳最大。” “是吗!”毛泽东也肯定地表示,“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不过因为这场战役,粟裕的身体也遭受到了严重的摧残。早在1933年5月,粟裕便在一次战争过程中左臂负伤。由于伤及动脉,再加上当时的医疗条件差,他的左臂萎缩致残,像竹竿一样细,左手五指也伸不直了。

1951年,毛主席在天安门上见到粟裕,为何会问他是不是少数民族?


1934年9月,在转战皖、赣边区的战斗中,一颗子弹又打中了粟裕的右臂。由于子弹位置深,一直也未能取出。每逢阴天或者是刮风下雨,粟裕的右臂就会疼痛难忍。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粟裕调到统帅部工作,毛泽东知道了他这一伤痛情况后,才特别嘱托粟裕住院实施手术,将这颗折磨了他17年的子弹取出。

而在长期期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头疼病等病症,时常会头晕头昏很厉害,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有时还处于半昏迷状态的情况下,在淮海战役结束后,粟裕身上的病症就更严重了,毛泽东便再次批准他到青岛检查、治疗、休息。

在青岛休息一段时间后,他的身体情况也不见好转,自己很着急,就专门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作汇报。毛泽东看到他的信后,又专门写了一封回信。为让粟裕安心,好好养病,特别是解除他去朝鲜的任务,最后毛泽东批准同意粟裕去苏联养病。

经过半年多时间疗养,粟裕的健康情况基本上得到了恢复,在1951年的9月休养完毕,回到了北京。

10月1日在天安门的国庆大典上,毛泽东终于和粟裕再次见了面,不知道是太久没见的缘故还是怎么样,在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盯着粟裕看了很长时间,随后问道:“粟裕同志啊,你是不是少数民族?”粟裕当时做了一个肯定的答复。

在粟裕逝世之后,粟裕的家属和身边的工作人员,来到了他的老家进行了认真的调查之后,经过考证,毛泽东提出的这个问题有了一个新答案,确认会同县粟姓居民的祖先,是由湖南省通道县迁过来的侗族,于是也就此确认,粟裕的真实民族为侗族。

1951年,毛主席在天安门上见到粟裕,为何会问他是不是少数民族?


1961年9 月,毛泽东在接见蒙哥马利的时候,被对方称赞是高明的军事家,用兵如神,特别是淮海战役,觉得十分不可思议。毛泽东听到后,很谦虚地说:“在我的战友中,有一个最会带兵打仗的人,这个人叫粟裕,淮海战役就是他指挥的,他也是我们湖南人。”

周恩来的贴身卫士韩福裕回忆,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天,他随周总理一起到中南海碰巧遇到了毛主席。得知他是周恩来的卫士后,毛泽东很随和地便问起了他的名字。韩福裕回答毛主席,他叫韩福裕。

怕毛泽东听不懂自己浓重的方言,他还补充了一句:“是韩信的韩,幸福的福,粟裕的裕。”毛泽东一听到这句话,就笑着说:“你这个名字好呀,有两个中国的大军事家韩信和粟裕,还比他们都幸福。”

在场的人,包括周总理,听到主席的话后都哄然笑了。对韩福裕而言,毛主席的话虽然是幽默的戏言,但也正是这不经意的话,能真实地折射出粟裕这个“大军事家”在毛泽东心里的分量。

1953年2月,毛泽东由陈毅陪同坐火车从南京、徐州、济南回到北京。这一线都是粟裕当年统率华东野战军打过仗的战场。因此一路上,毛泽东就多次提到粟裕,说他能打仗、会带兵。

当列车经过徐州时,毛泽东看着窗外这个当年淮海战役的主战场后,就再次深有感触地说:“粟裕立了第一功。”随后到粟裕曾经“中秋夺城”的济南后,毛泽东又说他是:“人才、将才、帅才”。

这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的共和国第一大将,一生却都很低调,一直都隐在聚光灯之外。

1951年,毛主席在天安门上见到粟裕,为何会问他是不是少数民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会同县   天安门城楼   淮海战役   侗族   少数民族   周恩来   教导队   汉族   常德   天安   汉族人   门上   卫士   战役   时期   同志   家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