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留下两个预言,一个指出中国出路,一个成毛主席20年心中痛事

1917年暑假的一天,在宁乡县的一个寺庙里,一位老和尚面前站着两个人,他只看了一眼,就分别叫出了他们的名字,来人正是毛泽东和萧瑜。随后,老和尚又一语道破天机,留下了两句预言。

第一个预言,成为了毛主席20多年来的心中痛事,但说到第二个预言时,他看向毛泽东,用坚定的眼神问他:“中国的佛教,还能不能继续存留,关键就在于你。”

几十年后,萧瑜老泪纵横,没想到当年老和尚的第一个预言竟然成真了,直到他死前的那一刻都没有被打破。而老和尚的第二个预言,也在多年后得到了应验。那么当年这位方丈究竟预言了什么事情?这又将怎样影响着毛泽东和萧瑜的一生呢?为什么萧瑜会在此后感叹,世事已料?

和尚留下两个预言,一个指出中国出路,一个成毛主席20年心中痛事


从相识到共学适道

毛泽东的恩师和岳父杨昌济生前曾说过,他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执教5年的时间里,弟子众多,但其中最赏识和器重的只有3位,即毛泽东、蔡和森和萧子升

萧子升就是萧瑜,1894年7月,他出生在湖南省湘云县的一个书香门庭。他文思敏捷、才气纵横,在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和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求学期间所作诗赋、文章常在学校展览、传观。一师的国文老师王钦安先生夸赞他是个“异才”,写的文章颇有宋朝文豪欧阳修之遗风。

而杨昌济对萧子升的文采也十分赞赏,甚至还经常将他文章中的妙言警句摘抄下来,过后再慢慢欣赏。萧子升曾在作文中写下这样一句话:“不为我而造就我,而为国家造就我,不为我求学间,而为学问求学问”。

杨昌济读过之后,情不自禁地将其收入到自己的日记本中,并做出批语:“颇有所见故录之于此。《张子正蒙》言‘道能物身故大’又言‘君子之大也大于道’,正是此意。”

萧子升不仅文笔丰厚,而且还擅长书法,他留下的墨迹大都古拙苍润、 韵味叠出,可以称得上是方家手笔。

毛泽东1910年在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学习的时候,曾和萧子升的弟弟肖子璋是同班同学,毛泽东曾从他的手中借阅过许多国外的书籍,从中了解了不少国外许多有着历史功绩的人物。

在还书时,他对肖子璋说:“中国积弱不振,要使它富强、独立起来,要有很长的时间。 但是时间长不要紧,你看华盛顿经过八年战争之后,才得胜利,我们也要准备长期奋斗!”

1913年,毛泽东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次年学校和一师合并后,毛泽东也成为了一名一师的学生。因为弟弟肖子璋的介绍,再加上萧子升和毛泽东是“小同乡”,所以毛泽东不久便结识了萧子升。

和尚留下两个预言,一个指出中国出路,一个成毛主席20年心中痛事


在一师学习期间,毛泽东一直勤攻苦读,很快便成为了学生当中的佼佼者,和萧子升一样,毛泽东也以能诗善文见长,杨昌济经常会给他的作文打满分。一次,毛泽东写了一篇名为《心之力》的哲学文章, 杨昌济读过之后爱不释手,最后直接在满分的基础上又加了5分。

当时学校有一个展览室,定期从十几个班的学生的作文中,选出部分优稿进行陈列,供同学们观摩欣赏,毛泽东和萧子升的文章经常会获此殊荣。因此,二人对对方的文风和思想也逐渐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使他们的交往产生了一个飞跃,由相识变成了共学适道的朋友

在一师的日子里,除上课外,毛泽东和萧子升可以说是形影不离。课余短暂的时间,他们常常聚在一起谈论学校的组织安排、课程设置和老师的讲课等等。晚饭之后,两人会总是沿着湘江边漫步,边走边交流学习心得, 抒发各自的志趣和理想,有时也会共同作出一首诗。

学校的一座后山叫妙高峰,从校内体育场走出,只要几分钟就能到达,站在山顶上可以俯瞰学校高耸的建筑,也可以横看连绵起伏的岳麓山。 夏天时,毛泽东和萧子升经常在夜里登上妙高峰,坐在山顶上面对万家灯火,纵论古今。

当时国内时局正是动荡的时候,二人也总是会对中国的未来深表忧虑,这时他们会共同讨论寻找新生力量,规划出一个共同信奉的坚定理想。杨昌济是毛泽东和萧子升共同景仰的尊长和导师,他的治学和修身之道,对二人的影响很深。

在学问上,他们有共同的特点:平视百家,不偏一说,兼取众家之长。在修身上,毛泽东和萧子升也刻苦自励,在一师的岁月里,二人事事处处凛遵导师的训教,因而学间、道德等方面的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1915年夏天,萧子升从一师毕业了,而毛泽东仍留在一师求学。不过这样的分别并没有断开他们之间的交往,相反,这使他们的友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加深。毛泽东曾形容他们的关系:“相违咫尺数日, 情若千里三秋”。

从1915年到1918年,毛泽东给萧子升的信,单单留存下来的就有13封,其中1916年的6月底到7月初就有三封信,可见两个人之间的交往有多密切。

和尚留下两个预言,一个指出中国出路,一个成毛主席20年心中痛事


在信中,毛泽东主要是对自己的对一些古典作品和学术流派,以及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做一些描述,而萧子升的信中也会和他共勉一些圣贤之旨,或者是对毛泽东不同意见做一些辩论和分析。尽管会因此产生一些矛盾之处,但这并不影响两人之间的友谊。

1915年冬天,毛泽东在编辑一本书的时候,写信给擅长书法的萧子升,请他题写书名。看到信后,萧子升立即用行书体写下了这本书的书名,送交给了毛泽东。

1916年,萧子升打算将祖上传下来的经史子集,共77种,都无偿送给毛泽东,毛泽东对萧子升的盛情十分感激,但对这份“读之非十年莫完,购之非二百金莫办”的厚礼又不想贸然收下,于是他致信萧子升,陈述了自己不能接受这份馈赠的理由,并拒绝了他的好意。

毛泽东爱读书,求知欲也很强,所以经常会广泛收集一些当时流行的、有影响的书刊,这其中有很多都是通过萧子升借来的。1917年,萧子升将自己多年的读书笔记汇编成册,名为《一切入一》,并邀请毛泽东为其作序。毛泽东写道:“……学问之道亦然,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积久而成学,高以下基,洪由纤起,在乎人之求之而已。……此与夫执一先生之言而妹妹自悦者,区以别矣。”

显然,毛泽东是以自己的治学经验和体会,和萧子升共勉。因此在这三年期间,毛泽东和萧子升之间互相砥砺,互相探讨,留下了许多友谊的佳话

特别的游学之旅

1917年暑假,毛泽东邀约好友萧子升从长沙出发,以游学的方式,在长沙、宁乡、益阳等五个县,进行一次长达一个多月的农村社会调查。出发这天,萧子升还特别作了一首诗:“雨伞行囊荷一肩,头无冠戴手无钱。去看河山千万里,如何整顿仗空拳。”

二人这次的游学,的确有点云游僧的味道,他们都剃光短了头发,穿着短装和布鞋,身上一个铜板都不带,走到哪里吃到哪里,颇有和尚化缘的感觉。沿途,他们了解了农民的经济和生活状况,也饱览了许多名胜古迹。尽管游学之旅异常艰苦,但沿途他们却十分享受和尽兴。

和尚留下两个预言,一个指出中国出路,一个成毛主席20年心中痛事

期间到了宁乡县城的时候,两人走到一个山林深处的时候,眼看天色就要暗下来了,还没有找到住宿的地方。就在他们以为要睡在大山上的时候,突然看到了前方有青烟的痕迹,于是快速向那个方向走去。

不断走近之后,一阵阵古朴厚重的钟声越来越清晰,快走到青烟处的时候,二人才发现,这里原来是一座寺庙,还是一座有很多年历史的寺庙,自唐代起就很有名气。所以二人毫不犹豫地决定在此留宿。萧子升大胆来到门前,抢先一步叩响了庙门,开门的是一个小和尚。

对方看到两个人,双手合十地问道:“两位施主,请问有何事?”萧子升仔细解释了经过,表示想来借宿一晚之后,小和尚先是进去通传了方丈,接着便带着毛泽东和萧子升进了寺庙,将他们引入一间禅房沐浴。

沐浴之后,小和尚要他们去佛前进香,但毛泽东和萧子升却对视了一眼,他们此行可不是来蹭吃蹭住的,考察当地风俗才是要事,即便是一座寺庙,他们也觉得这里一定有值得学习和了解的地方。

所以在来到寺庙之前,二人就达成了统一,踏访这座名刹有两个目的:一是要看看寺庙的结构和组织,以了解僧侣的生活;二是渴望结识这里面的有名的方丈。因为他们此前就听说过,这位住持是有大学问的。

于是萧子升对小和尚说:“我们不是来进香的,我们想见见方丈。”小和尚回答他:“方丈现在还在禅房打坐,二位施主如果想见方丈的话,就写下各自的名字,我去通传一下。”于是他们两人就各自认真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不到半炷香的时间,小和尚就带着他们走进了住持的禅房。走进去之后,房内满是静谧的气氛,面前的一个50岁左右的老僧,宛如一颗松一样,坐在蒲团上。屋子的四壁摆满了书籍,除了佛教经典外,还摆有《老子》、《庄子》等著作。毛泽东和萧子升看到这一幕,一直没敢开口说话。

和尚留下两个预言,一个指出中国出路,一个成毛主席20年心中痛事

剧照

随后,毛泽东拉着萧子升,坐在了方丈面前的两个蒲团上,便一直保持着安静。方丈感受到了对面两个人之后,将两只眼睛缓缓睁开,接着又闭上,但却突然沉声对毛泽东问道:“你是毛泽东?”毛泽东心中十分诧异,微微点头表示肯定之后,就呆呆地望着这位有着大智慧般的身躯。

你是萧瑜?”方丈又转过头问萧子升,萧子升十分好奇地问道:“方丈,你是如何知道他是毛泽东,我是萧瑜,难道你是算出来的?”“老衲本是佛门弟子,并没有通晓万物的本事,只是毛泽东三个字在字格里占了三格,萧瑜占了两格,见人如见字,一眼就可明了。”方丈耐心地解释。

这一番回答,更是让毛泽东肯定了这位方丈不同寻常的特点,于是他向对方表示了此行的来意。听完后,方丈问他,为什么选择这种方式来周游学习?毛泽东回答:“只有实地考察了当下的社会状况,真正去体验一番,才可以感受到百姓的真实生活。”

接着,毛泽东又谈论了自己的所思所想,交流了一些人生的感悟。两人同方丈兴致勃勃谈论了近一个小时,从寺院的历史讲到全国佛教的现状,从古典经籍讲到寺院的经济。

交流过后,方丈惊叹于眼前这位少年的豪迈胸襟,而对于毛泽东的提问和心声,他也都给予了语重心长的回答和反馈,解除了毛泽东心中许多的疑惑,也给人生指明了方向。最后,方丈沉默了片刻后,突然问向萧子升:“萧施主,你可愿意于此常伴,青灯古佛?”

萧子升听完直接怔住了,他当即直接拒绝说:“我还尚未娶妻,并且想和润之兄一起闯天下,不愿意一辈子待在深山处。”方丈听完,似乎有些失落,感叹道:“只怕萧施主不留此山,日后也难留在中国。”萧子升听了只感到十分疑惑,但他追问后却并没有得到对方的解释。

接着,方丈又问向毛泽东:“佛教何以在中国千年不衰?”“自然有人信它了。”毛泽东答道。“简单了。”方丈摇了摇头说,“第一,它提供了一种完整的人生哲学,对世间的普遍真理有重要的阐扬。第二,历史上的帝王都有宗教的天性。”

和尚留下两个预言,一个指出中国出路,一个成毛主席20年心中痛事

毛泽东却表示自己的不同看法:“我以为不是天性,是维护其统治之需要。” “帝王有宗教的天性。”方丈坚持自己的观点,“特别是唐代的皇帝,封孔子以王的称号,封老子为道家始祖,又派玄奘取回佛经,寺院遍及全国各地。这样,儒教、道教和佛教便共存于一种和谐的状态中。”

是的,中国没有像其他国家那样的宗教战争,一打就是几百年。” 毛泽东说,“几个宗教和谐地共存,对国家来说不是坏事。”“阿弥陀佛!” 方丈望着毛泽东,“只望毛施主记住这句话,日后不要忘记。”毛泽东问方丈说这话的意思,方丈却天色已晚为由,不再作答了。

这次游学之旅,二人都收获颇丰,为了纪念这次的旅行,两人回到长沙后还特意穿着旅行时的衣服和草鞋来照相留念。长沙的朋友们听了他们的游学经历后, 纷纷赞赏他们是“身无半文,心忧天下”。

预言成真

后来在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环境下,毛泽东和萧子升等人在杨昌济的激励下创办了新民学会。1918年秋天,萧子升、蔡和森和毛泽东三人又陆续去到了北京,并开办了四处留法预备班,筹备赴法勤工俭学的事宜。

1919年2月,萧子升带着湖南第一批赴法青年奔赴法国。在异国他乡里,他一边补习法语,一边广泛收集各党派的小册子和各种思潮的书刊,组织会员分工阅读,然后集体交流讨论。而毛泽东此时则回到了湖南,投身“五四”运动,主编《湘江评论》杂志,成为改造社会的健将。

和尚留下两个预言,一个指出中国出路,一个成毛主席20年心中痛事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里,毛泽东和萧子升的思想却逐渐区别开来。1920年12月和1921年1月,毛泽东两次致信蔡和森陈述了他不同意萧子升的看法。他和蔡和森两人都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而萧子升则激进地信仰无政府主义,这逐渐让三人的友谊产生了裂痕。

1921年3月,萧子升回到长沙,就改造中国的方法在文化书社与毛泽东展开了激烈的争辩,当时毛泽东在过程中十分生气,最后指着萧子升说:“你去穿你的长袍马褂去吧!”从此两人便分道扬镳。

数年之后,萧子升加入了国民党。1949年,萧子升跟随国民党去到了台湾,几经辗转,他又相继去到了法国、瑞士,最后来到南美洲乌拉圭。时过境迁,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知道在他的心中是否有过后悔,如果那晚留在了寺庙,之后的生活就不会如此漂泊不定,也不会和自己最好的朋友决裂。

1959年,萧子升在国外出出版了他和毛泽东的往事,讲述了二人之前游走在湖南山川的传奇故事。就这样,萧子升直到临终去世都是在国外曾经拥有过让人十分羡慕的友谊的两个人,最后至死都没有再相见。

和尚留下两个预言,一个指出中国出路,一个成毛主席20年心中痛事

1947年10月中旬,毛泽东带警卫李银桥等去陕北葭县(今佳县)南河底村搞调查。该村在白云山脚下,毛泽东问他:“想不想去看庙?”李银桥回答说:“都是一些迷信。”毛泽东却反驳他:“片面,片面!那是文化,懂吗?那是名胜古迹,是历史遗产。”

进了寺庙后,毛泽东看得很仔细。当看到一幅精美的壁画被涂坏了,他感到很可惜,指着庙里的壁画、建筑和石碑对县领导说:“这些都是文化遗产,除了牛头马面之外,都要保存下来,不要毁了。你不信神,我不信神,可是后人不知道这就是神。你们明天就出个布告,要保护。”

在庙里,毛泽东还征询了和尚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尚说:“托毛主席的福,政府安排得很周到,我们出家人也随着社会进步!”其实,和尚不知道跟他们说话的人就是毛泽东。县领导笑了,说:“老师傅,你面前的人就是毛主席呀!”

和尚立即怔住了,马上又要再施礼,毛泽东制止了他,夸奖他讲得好:“社会变了,人也要变,过去和尚一不生产人口,二不生产粮食,现在要变。不生产人口这一条不变,不劳动可不行,要生产粮食。政府还是要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

最后,毛泽东不忘记叮嘱和尚,对庙里的浮雕、塑像、石碑和牌匾等历史文化遗产一定要妥善保护,千万不要损坏了。

看着寺庙里的景象,30年前的那一幕再次从他的脑海中浮现了,他反复咀嚼着老方丈的那句话:“只望毛施主记住这句话,日后不要忘记。” 揣摩着其中含义,或许他早已悟出了其中的含义,所以才来这白云山寺。

毛泽东是无神论者,但他对宗教却颇感兴趣。他的母亲信佛,在他小时候经常会看到母亲祈求佛祖保佑,也做过许多待人慷慨、乐于助人,对贫苦人家有同情心的善事。母亲的美德,对毛泽东影响至深。

和尚留下两个预言,一个指出中国出路,一个成毛主席20年心中痛事

毛泽东的父亲不信佛教,他一心想的就是发家致富,因此对妻子和儿子的施舍行为非常不满,甚至会体罚和责骂毛泽东。对此,毛泽东曾说过:

“因为我母亲虔诚地信奉佛教,她向孩子们灌输宗教信仰,我们都因自己的父亲不信仰而难过。我九岁时,就因我母亲认真地讨论过我父亲缺少对佛菩萨虔敬的诚心。从那以后,我们曾多次试图改变他,但都没有成功。他只是骂我们,我们被他的进攻所制服,只好败下阵来另想办法。而他就是对佛教不买账。”

尽管毛泽东父亲反对信佛,但毛泽东和母亲仍旧我行我素,并在生活上搞慈悲布施活动。

而在参加革命之后,毛泽东也依然认为佛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一观点在他心里始终都没有改变过。建国后,毛泽东也依然十分重视宗教问题,特别重视佛教经典的学习和研究。在他阅读的书籍里,《金刚经》、《六祖坛经》、《华严经》,以及研究这些经典的著述,他都读过一些。这也是各个宗教能够和谐发展,既没有严厉禁止,也没有任其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每每一想到和萧子升昔日的欢声笑语,和艰苦却欢快的日子后,毛主席的眼睛还是不自觉地湿润起来:他怎么就这么不听话?如果他能信仰马克思主义,一起在革命中战斗,时下又会是什么样的光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湘乡   宁乡   中国   和尚   禅房   佛教   施主   方丈   友谊   长沙   湖南   寺庙   出路   学问   宗教   母亲   心中   两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