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两个洋朋友,一个敲响外交大门,另外一个拯救50万中国人

毛主席一生广泛交往国际友人,在中国革命中有两大毛主席的外国挚友,这两位洋朋友全都来自美国。来到中国后,也都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少贡献,鞠躬尽瘁,其中一个帮助中国走向国际舞台,而另外一个则拯救了中国多达50万余人。

其中一人还放弃了自己的美国国籍,选择加入中国国籍,也是这个人,在战争后方不断输送着“绿色力量”,为中国革命注入了持久的生命力。这两个神秘的毛主席的外国朋友到底都是谁呢?

毛主席的两个洋朋友,一个敲响外交大门,另外一个拯救50万中国人


留在中国的情结

在中国水深火热的革命年代,有一位国外友人的到来,让中国的红色革命多了一笔鲜艳之色,他就是著名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也是毛主席忠实的革命朋友。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参与革命、进行数百次详细的战事报道,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革命的伟大之处,并让世界了解了中国共产党一步步走出来的事业。

斯诺最著名的代表作《红星照耀中国》中,他把中国革命描绘的淋漓尽致,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完全刻画了出来,可以说是革命著作里的一大经典。

一个美国人,能在中国革命当中绽放自己的光芒,不得不说这是一件头等奇事。而在建国后,斯诺在两个国家之间也起到了桥梁和推动的作用。他究竟是什么来历?
1905年,斯诺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从小他就对新鲜事物表现出强劲的洞察力和观察力。后来读书时,在密苏里大学学习新闻相关专业的斯诺,看待事物总能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他一直认为,这是一个新闻人应该有的职业素养。

正是从读书时候开始培养这种职业者的素养,奠定了斯诺未来的正确革命方向。在学校的时候,斯诺就对东方的魅力十分好奇和向往,在这样强烈的内心驱使下,1928年从学校毕业之后,年轻的斯诺便毅然决定登上来到中国的船只。

他先来到的城市是上海,那时,上海已经有了现代城市的样子,因此刚来到这里的斯诺瞬间就被这个都市的魅力深深吸引住了。但原先准备在这里待几个月就离开回国的他,在这里担任助理编辑和记者的过程中,却逐渐被中国基层人民饱受战乱、饥饿、疾病的折磨等等真实的状态震撼到了。

随着他在这里待的时间越来越长,发现了很多上海背后隐藏着的许多不为人知的一面,一种深深的同情也在斯诺的心里油然而生。在寓居上海期间,斯诺还结识了中国的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看了他的小说之后,斯诺内心也有了想要用小说的方式,让外国人了解中国的社会实质的想法。

毛主席的两个洋朋友,一个敲响外交大门,另外一个拯救50万中国人


斯诺当时非常推崇鲁迅,尤其是他那富有逻辑思辨色彩的思维和内涵丰富深刻的作品所折服。他曾表示:“先后认识了宋庆龄和鲁迅,他们就想磁石一样吸引着我,他们使我明白了如何去研究中国社会,怎样去研究错综复杂的中国问题,从他们身上,明白了如何去研究中国社会,怎么去解决错综复杂的中国问题。”

逐渐了解之后,他发觉得这里的贫苦人民们只是全中国的冰山一角,作为一个职业新闻人,他觉得自己有义务展现出社会的另一面,让大众和世界了解到人民的困苦,于是他便决定去深入到中国的基层进行研究和报道。

1933年春,为更好地观察中国形势,斯诺又来到北平安家。下半年,他被聘为燕京大学的新闻系讲师,并继续为英美报刊撰写稿件。当时,华北局势越来越危急,经常会在街上听道:“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国危急!”的呼声。

而当时满怀爱国之心的青年学生们也更是义愤填膺,纷纷以各种形式的活动进行抗议。斯诺对此极为关注,利用燕京大学教师的身份接近周围青年学生,也许是出于正义之心,斯诺融入到了进步学生们之中。甚至他的家也成了许多爱国进步学生常常聚会和商量事情的场所。

在学生们即将游行前,他们还把一些活动安排告知斯诺,并请他多方联系平津的外国记者前去采访。斯诺一路相随,对游行情况做了如实记录,并拍摄了许多弥足珍贵的照片。这一游行事件也使斯诺深深感受到了中国知识青年的那份爱国心,那份面临外敌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力量。

北平被攻陷后,斯诺又利用他外国人的身份对中国的进步学生进行掩护,在他的帮助与掩护下,不少进步学生都顺利撤出北平。与学生的接触及对进步学生的支持与保护,进一步显示了斯诺的正直和同情心。

毛主席的两个洋朋友,一个敲响外交大门,另外一个拯救50万中国人


和毛主席的初见

毛泽东和斯诺的第一次见面,是在1935年的秋天。毛泽东带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之后,他很想把一些重要的事情记入史册,但找中国的作家、记者都既不现实又不安全,会给他们带来杀身之祸。所以当一些知名记者来红区时,毛泽东都没有与他们进行深入的谈话。

随后,他决定还是请在上海的宋庆龄先生帮助邀请“一位可以信赖的外国记者”前来访问。在毛泽东看来,宋先生和共产党一条心,又曾救过共产党人。而且宋先生认识许多外国朋友,国民党也不会伤害她。

就这样,宋庆龄找到了和学生们一起参加过革命运动的斯诺。斯诺知道是要去革命红区之后,非常兴奋,立即动身,由中共保卫局长护送,一路冒着生命危险、冲破国民党的重重封锁,终于在1936年7月来到了陕北苏区,到达红军中央所在地保安。

15日,毛泽东第一次请斯诺到他的窑洞里谈话。斯诺询问了许多问题,毛泽东都一一作答,他的精辟论述,引起了斯诺的极大的兴趣。有时毛泽东也会有自己关心的问题向斯诺提问。时间一小时一小时地过去了。他们从吃过晚饭谈起,一直谈到深夜。斯诺已经感到有些疲倦了,而毛泽东仍兴致正高,毫无倦意

如何将中国共产党号召全民族抗战的一片赤诚,宣告给国人、告之于世界,这是毛泽东一直想要解决的问题。他认为,这需要一个可以信赖的外国人来记下和发表事实的真相而这时,急于探寻中国苏区奥秘的美国作家、记者埃德加·斯诺便成了这一使命的承担者。

16日晚9点,斯诺又来拜访毛泽东主席,这次谈话从晚上9时一直进行到次日凌晨2时。后来的一段时间里,斯诺几乎每天都去毛泽东那里交谈,毛泽东也经常邀请斯诺去他那里吃饭。除此之外,斯诺还采访了红军高级将领,聆听了红军艰苦卓绝的长征故事。

毛主席的两个洋朋友,一个敲响外交大门,另外一个拯救50万中国人


一开始,毛泽东只是向斯诺叙述了一些抗战的政策、形势等等,后来慢慢的,他开始讲述起自己家庭和前半生了。毛泽东把自己全部家底亮了出来,说的都是心里话,并且以后再也没有向任何人讲过的话,足以看出他对斯诺的信任和喜欢。

在连续多日,毛泽东都应邀向斯诺详细介绍了自己的个人经历和长征问题,这也让斯诺感到异常兴奋。为了能真实反映毛泽东的原意,谈话过程中斯诺用英文记下翻译的话。毛泽东讲,吴亮平在一旁翻译,斯诺奋笔疾书,常常都是到了困得倒头便睡的时候才结束。

这是毛泽东唯一一次口述个人自传,所以斯诺在整理材料的时候也十分用心。他第一次记录完之后,会让翻译把他这些记录翻译成中文,给毛泽东审阅,批改。最后再由翻译翻成英文给斯诺,由此反复多次,才有了最终著作里毛泽东前半生最权威的传记了。

在这一时期,斯诺和毛泽东,还有其他几位红军领导们,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毛泽东质朴的作风、诙谐的谈吐、渊博的学识、宽大的胸怀,还有他对中国及世界未来的见解,都让斯诺着迷、折服。同时,在这里他也被红军战士们坚定的革命信念、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乐观主义精神有了切身感受,并且深深被感动到了。

期间,斯诺还为毛泽东拍了一张身穿红军蓝灰军衣、头戴红军八角帽的照片。这张经典照片,在后来也将毛泽东和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传遍了全世界。

一天早晨,斯诺走进毛泽东住的院子时,看见他正站在窑洞门口,面朝着早上的阳光,整个人看起来容光焕发。斯诺看到如此神采奕奕的主席,敏捷地举起挂在胸前的照相机,把镜头对准毛泽东说:“主席,让我给你拍张相吧!”

毛泽东微笑着应允,就要拍的时候,斯诺发现毛泽东没有戴军帽,便说:“请你戴上军帽,照个全副戎装的。”毛泽东只有一顶洗得发白的旧军帽,只好向身边的工作人员借,可惜没有一顶合适的。正在为难之际,斯诺灵机一动,顺手把自己头上的新军帽摘下递给毛泽东,毛泽东戴上正合适。

毛主席的两个洋朋友,一个敲响外交大门,另外一个拯救50万中国人


斯诺举起照相机,把毛泽东的光辉形象拍了下来。照完相,毛泽东缓步走到斯诺跟前,又把军帽端端正正地戴在他的头上,又紧紧握住斯诺的手说:“斯诺同志,谢谢你。”

在后来的各种采访活动中,斯诺都一直戴着这顶红军帽,他也十分珍视毛泽东戴过的这顶红军帽,一直把它随身携带着,直至去世。

1936年10月12日,斯诺结束了在苏区长达4个多月的采访和考察,乘坐着张学良将军派来的大卡车,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苏区回到了北平。1937年3月10日,毛泽东在写给斯诺的信中,说道:“自你别去后,时时念到你的。”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表达的却是朋友间浓浓的思念之情。

离开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斯诺也一直沉浸在苏区的回忆之中。但同时他也在抓紧一切时间整理采访笔记。这中间,他完全不顾国民党的威胁恐吓,在记者招待会和各种报告会上,以及新闻纪录电影的放映会上,向全世界披露了红军的真实情况,展示了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精神风貌、人格魅力以及他们之所以不可战胜的力量源泉。

斯诺与毛泽东的友谊延续了36年,直至斯诺去世。毛泽东称斯诺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毛主席的两个洋朋友,一个敲响外交大门,另外一个拯救50万中国人


主席的保健医生

毛主席另一位关系十分亲近的外国友人,是一位叫马海德的外国医生。1927年,16岁的马海德还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学医学,成为一名医生,是马海德的光荣理想。

大学毕业后,马海德就有了去东方进行实地考察的想法,他听说在东方有一种热带病,所以带着医者救人的使命,马海德辗转来到了上海。但同行的很多医学者,在看到中国当时的真实现状之后,都纷纷叹气离开了,或者是选择视而不见。

但马海德却觉得,中国未来的发展是要靠工人来决定而当时的工人们不仅吃穿困难,身体上也存在着许多疾病隐患,于是便决定要医治在苦难中的百姓,不仅是挽救他们的生命,更是挽救中国的生命。就这样,马海德最终决定留在中国。

后来在一些机缘巧合之下,马海德又和宋庆龄等一些进步人士们相识了,受到他们的影响,马海德也开始关注革命,关注底层百姓们的不幸生活。

也是在毛泽东的要求下,宋庆龄找到了马海德,并将他和斯诺一起送到了苏区。第一次见到毛泽东,他高大的身材,坚毅而又略显消瘦的面容,高鼻梁和高颧骨衬托下,一双眼睛炯炯有神,仿佛能透视一切的形象,给了马海德很深的印象。

在马海德看来,毛泽东就是一位精明无比、潜藏着智慧和力量的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形象

在向他讲述完了抗战的策略计划等等之后,毛泽东还诚恳地向马海德提出了一项委托:“请您——海德姆博士,特别到我们每一个医院去看看,希望你能对苏区医疗条件的改善、医生素质的提高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意见。另外,我们计划创办一所医科大学,也请你结合考察提出一个筹建方案。”

毛主席的两个洋朋友,一个敲响外交大门,另外一个拯救50万中国人


马海德没有想到,第一次会面,毛泽东竟会对自己如此坦城,如此信任他,他也十分愉快地接受了毛泽东的重托。随后的几天夜里,毛泽东也多次邀请马海德一起谈话,讲述战争、前线,红军等等各方面。其中单单长征这一段历史,毛泽东就讲了一个星期。

马海德被毛泽东的谈话吸引住了,他似乎一下子懂了许多,也理解了许多。期间,马海德还专门给毛泽东作了一次全面的身体检查,从结果看,毛泽东的身体非常健康。这个细节也使马海德进一步看清了国民党卑劣的一面。

之后的一段时间里,马海德又访问了许多地方,同时他也没有忘记毛泽东的重托,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去考察了前线和后方大大小小的红军医院和门诊部。通过和医生护士,部队里的干部、战士,同苏区老百胜交谈之后,马海德了解了他们的生活和健康状况,听取他们对医疗卫生工作的意见,写下了一份工作报告。

1936年9月,斯诺准备离开,而马海德却给毛泽东看了自己的考察报告,表示自己要留下来和红军一起战斗的决心。毛泽东看了后非常赞赏,很快就决定转请他担任军委卫生部顾问。

在延安,马海德一人就诊治了伤病员4万余人次,在和领袖、战士、群众的密切接触中,马海德深深为中国人民争取解放的伟大事业所感动。他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现在生命对我来说十分有意义。”他投身到这场革命中,加入红军后,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1936年到1947年,马海德任卫生部顾问的同时,还兼任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保健医生。他不仅是一个充满远大理想和崇高使命意识的革命者,而且也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实干家。在接受任务后,他曾分析了客观条件,他的保健对象们营养首先就都跟不上,并且他们哪怕躺在病床上,也都还要坚持工作。

毛主席的两个洋朋友,一个敲响外交大门,另外一个拯救50万中国人


这样一来,马海德对自己这些保健对象所能采用的措施,就只剩下了自然调剂、预防为主这一招了。而为了完成好对毛泽东的保健任务,马海德也费了很大的心思。比如时不时地带着他去运动,打球,节假日还拉着他一起去看文艺节目和表演,甚至还偶尔陪他一起打麻将

后来,马海德的家搬到了离毛泽东住处很近的地方。因为他知道毛泽东有轻微的风湿性关节炎,心里一直都很不安,于是便他对爱人说:“毛主席关节不大好,我们每天晚饭一起陪他去散散步,让他活动活动关节,好吗?”妻子当然没有异议。

打那以后,每天晚饭后,马海德夫妇二人就带着儿子一起,陪毛泽东去散步,他们经常是从王家坪走到河边,绕一圈再转回来。

新中国成立前,马海德提出加入中国国籍的申请。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了他的请求,就这样,他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个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1949年10月1日,马海德以新中国公民的身份,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

加入中国国籍的马海德,内心一直止不住地高兴。知道这件事后,毛泽东也随即派人把马海德和他的夫人孩子都接到了自己家里,一进门就幽默地说:“祝贺你,现在你入中国国籍了,就完全是中国人了。”

拯救50万百姓的外国医生

从那以后的50多年时间里,马海德一直诚心诚意,勤勤恳恳地为中国革命做贡献。在近代影响中国的西方人中,他们能直接投身中国革命、广泛造福中国人民生活的,马海德是第一人。他不是带着上帝的旨意,而是带着一颗济世的善心。他对中国影响之大,赢得了“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的称誉。

毛主席的两个洋朋友,一个敲响外交大门,另外一个拯救50万中国人


建国后,马海德担任了卫生部顾问,原本他是可以高高在上享清福的,但他却主动担起了麻风病防治和研究的工作。为此,从1954年起,马海德每年都用一半以上的时间带领科研小组,到边远地区调查研究,同时也医治病人、培训医护人员

不管是在什么地方,马海德都工作负责,对病人热忱,每天预约的病人只要有一个人还没来,他都要求医护人员坚守岗位等着,不管天色多晚,他都会说:“病人爬山走路来一趟不容易,不能让病人白跑。”

经过几年的努力之后,马海德终于从理论和科学数据上证实了有效的治疗方案。过去,中国治疗麻风病只施行单一的药物疗法,平均需要6年的时间,患者才能基本治愈。从1980年起,马海德把国外治疗麻风的新技术——强杀菌联合药疗引进中国。

用这种药疗方法,病人一周内即可脱离传染期,平均两年即可治愈。但是这种药疗的3种药品价格都较高,因而影响了在全国推广使用。为此,马海德又去到了许多外国国家,争取到了价值上千万美元的药品、医疗器械和交通工具等援助,大大加速了消灭麻风的进程。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累计发现麻风病人50多万人,已治愈40多万人,只剩下5万病人尚未痊愈。

新中国成立后,马海德也多次应邀出国访问,出席过许多国际会议。在广泛的国际交往中,他总是以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生动地宣传、介绍新中国的伟大成就,为促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作出了巨大贡献。

毛主席的两个外国友人,都为了革命呕心沥血,始终捍卫着中国领土,他们不仅是毛主席的朋友,也是我们亿万中国人民的忠实朋友。

毛主席的两个洋朋友,一个敲响外交大门,另外一个拯救50万中国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燕京大学   平津   北平   中国共产党   苏区   军帽   朋友   国籍   红军   上海   中国   外交   病人   大门   外国   中国人   医生   两个   记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