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克清18岁嫁给朱德,为夫扫墓15年,临终时说:我什么都不要

1929年3月,43岁的红军军长朱德,在长汀与18岁的女战士康克清结为伉俪,从此,康克清陪伴着总司令走过了47载。婚后,两人几乎再也没有分开过,即使是在最为艰难困苦的革命环境当中,康克清也始终都没有和丈夫朱德分开过。

1992年2月28日,81岁的康克清在医生和工作人员的百般劝说下,终于住进了医院,但所有人都没料到,病魔无情,这一住康克清就再也没能回去。

弥留之际,康克清对围在身边的子孙们断断续续地说:“这次,我可能拖不过去了,你们要好好的,太平地过日子,不要贪污、不要犯错误……”临终前,康克清曾留下这样一句话:“我什么都不要……

康克清18岁嫁给朱德,为夫扫墓15年,临终时说:我什么都不要


童养媳到红军

1911年,康克清出生在赣江边的一户穷苦渔民家庭当中,当时正值桂花飘香的时期,所以家人给她取了个“桂秀”的乳名。因为家中生活太过于拮据,于是刚出生40天的时候,康克清就被送去做了“童养媳”。

也是因为贫寒的家境,造就了康克清倔强、率直的性格。1926年5月,农民运动开始兴起。在革命思想的影响下,康克清很快就加入了农民运动当中,参加了少先队和妇女协会,担任妇女会的干部,后来又当上了区妇女会的宣传委员,办训练班,组织宣传队,积极活跃地开展革命工作。

在南昌起义的影响下,1927 年冬至1928 年1月,江西省第一个县苏维埃政权成立了。这一期间,康克清是武装暴动队的队员,她拿起武器,参加了武装暴动斗争。在攻打县城的战斗当中,她英勇无畏, 冲锋陷阵,受到了攻城指挥部的表扬。

但同时万安农民的武装暴动也给敌人一番沉重的打击,于是反动派立即调集了大批武装前来镇压。在井冈山的毛泽东也十分关注万安的形势,指示万安农军分散力量,转入山区,保存实力,进行游击斗争。

1928年秋天,陈毅从井冈山来到了万安县,和万安党组织接上了头,了解暴动后的革命形势后,他鼓励万安同志坚定革命信念,继续坚持斗争。为了保存革命力量,陈毅还鼓励愿意上井冈山当红军的跟他上井冈山。

于是革命青年们都纷纷争相报名,康克清也早就盼望着有这么一天, 随即也自告奋勇报名要当红军,但负责报名的同志看到她却说:“不行,不知道上级要不要女的当红军。”康克清理直气壮地说:“革命不分男女,女的也可以做革命工作,我能烧火煮饭,也能学会打枪打炮,古代有花木兰从军,我就不能当红军?”

康克清18岁嫁给朱德,为夫扫墓15年,临终时说:我什么都不要


当时坐在一边的陈毅,看到她身强体壮又这样坚决迫切,笑了起来, 点了一下头,算是应允了。随后,康克清告别了父母和家乡亲人,和80个农民一起,跟随着陈毅上了井冈山,从此便开始了她漫漫的革命征程。

上山的队伍行进到了遂川之后,忽然停了下来,同伴们兴高采烈地告诉她:“朱军长来了!”康克清一听,赶紧挤在人群中踮起脚张望着,只见一个体型魁梧,满脸胡子的中年人走了过来。仔细一看,他脚上穿着草鞋,军衣领子敞开着,一身风尘,边走边笑嘻嘻地和周围的人打招呼。

怎么看,他都像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士兵,一点官架子也没有,对士兵也是和和气气的,这让当时的康克清看了之后觉得很奇怪。这是他第一次见到朱德。

1929年3月11日,红军进入到了福建长汀县内。一日傍晚,朱德散步时遇到了刚刚牺牲没多久的妻子伍若兰的校友曾志,便关切地问她:“今天宣传怎么样?”曾志回答道:“群众的情绪很高,不少青年人都要求参加红军。”

好啊,我们是人民的军队,只要替群众办了好事,他们是会拥护和支持的。”朱德的语气一下子兴奋了不少。曾志凝思了一会儿,提议道:“朱军长,到我们那里去坐一会儿吧。”朱德点了点头,同意了。

曾志和一些女战士们一起住在一个房间里,一进门大家一看到是朱军长,都站了起来。朱德一看大家都有些严肃,便问道:“刚才进门时还听到你们在这里蛮热闹的嘛,我一来都变成哑巴了!”“你是军长, 她们有点怕你。”曾志说。

朱德一听,幽默地说:“敌人怕我,你们怕我干什么?还不是两个眼睛一张嘴巴。”这一番话逗得女战士们都笑了起来。其中一个女战士笑着先开口说了话:“朱军长,你真有意思。”朱德用目光扫了一下坐在这个高大健壮的女战士,黑黑的大眼睛透着泼辣和活力的女战士

康克清18岁嫁给朱德,为夫扫墓15年,临终时说:我什么都不要


接着他不禁问:“你是哪里人?”女战士回答说:“江西万安县罗塘湾。” 朱德接着问:“叫什么名字?”曾志立即回答:“康桂秀。”朱德又问:“今年多大了?” 女战士答道:“17岁。”

朱德这才知道,坐在他面前的这个叫康桂秀的女兵,原来是个地地道道的红小鬼,便问她怕不怕流血牺牲,康桂秀斩钉截铁地回答:“报告军长,怕死就不出来当红军了!”朱德夸奖道:“好,回答得很好嘛。”

不久后,毛泽东和朱德领导的工农红军第四军攻占了长汀,首战告捷。解放了汀州城之后,这里到处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氛。也就在这一期间,曾志一天突然问康克清:“桂秀,你看朱军长这人怎么样?”康克清不假思索地回答:“军长人很好。他带领部队打仗,英勇善战,不怕牺牲,对士兵还特别和蔼可亲。”

在曾志的解释下,她才反应过来是想要撮合他们结婚的意思,康克清当时惊住了,一时不知怎么回答。这一晚,康克清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后来在和朱德的一次深入交谈之后,康克清逐渐被他真诚又恳切的话所感动了。见此情景,朱德和蔼地对她说:“看来你是不好意思回答。这样,我来问,你不回答就当作同意。” 康克清听了之后,没有任何表示。

你能答应同我结婚吗?”朱德又问了一遍,康克清依旧没有反应也没有说话。见此状,朱德的脸上立即露出了喜色:“你答应了?” 康克清此时的脸一下子红了,终于微微地点了点头。就是这么一个微微的点头,决定了她一生的命运,也开始了她与朱德长达近半个世纪的相随相伴的情缘。

走在长征路上的“女司令”

攻克吉安的第二天,康克清为自己改了一个名字,她一直觉得“桂秀” 这个名字太女孩子气。当晚和朱德商议过后,第二天,她就按照规定的手续,向组织上打了个报告,经过同意之后,从此,康克清这个名字就伴随着她一直走到人生的终点……

康克清18岁嫁给朱德,为夫扫墓15年,临终时说:我什么都不要


1931年元旦刚过的一天,康克清入了党,朱德得知后,不仅为她庆贺,也坚定地对她说了一句话:“凡是对党有利的,就要不怕牺牲自己。”这句简短的话,让康克清听完后感觉内心十分沉重。

1934年,红军开始了长征。当时组织上给少数中央领导们都配备了担架、马匹和文件挑子,朱德已经48岁了,但他为了节省士兵去充实作战部队,一路上既不要担架也不要文件挑子,他只要了两匹马,一匹用来骑乘,一匹用来驮行李、文件

康克清看到上了年纪的朱德还要同年轻战士一样跋山涉水,有些心疼地说:“一晃你是奔50的人了,组织上派给你的担架不要,两匹马除一匹驮文件,那匹也最终留给我收容伤员,这样长途行军……”朱德听后,安慰她说:“放心,我命贱。这双脚板儿越走越精神!”

遵义会议后,红军展开了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等一系列先后摆脱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中央红军中的女性不多,她们没有多少机会直接参战,但还是学习了刺杀、射击等本领。康克清在红军中,就有“女司令”的威名。

1935年春天,土城之战打得十分惨烈,就连女战士们也都被卷入了进来。当时下着雨,道路泥泞不堪,在地势狭窄的山坡上,身为司令部直属队指导员的康克清掩护部队撤退。子弹呼啸着从她的头上掠过,康克清拼命射击,最后子弹打光了,还险些被俘,连自己的背包都被敌人夺了去

到达延安后,康克清又进入抗大学习,文化水平和政治理论水平进一步得到了提高。对此,朱德既高兴,又感到骄傲,他不无自豪地称赞康克清:“是一个在部队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姑娘——红军的标准产物。”

作为丈夫,朱德更关注的是如何让妻子尽快成长起来,为革命做更多的事情,因为他很清楚自己做为全军领导人所承担的重要职责,所以朱德从不让康克清去料理自己的生活,而是给她更多时间去学习文化。而作为妻子,康克清则希望能给朱德更多的关心和照顾,但残酷的战 争环境和革命者的责任感,使她不得不常常离开丈夫,投身繁忙的工作和学习当中。

康克清18岁嫁给朱德,为夫扫墓15年,临终时说:我什么都不要


在瑞金的时候,康克清曾多次变换工作,从总部警卫团到到妇女义勇团,从红军大学到总部直属队, 每一次调动工作她都愉快接受,因为她首先考虑的,是革命的需要,而不仅仅是当朱德的妻子。在中央苏区的日子里,尽管他们夫妻经常不在一起,但二人之间的关系却十分融洽、和谐。

1937年,康克清在和美国记者韦尔斯谈话时说:“我从未跟朱德吵过嘴,有时我给他一点小小的批评,但他平常的行为总是对的。”在韦尔斯的眼中,朱德和康克清之间的关系是让人羡慕的。

她说:“我曾和康克清还有朱德、周恩来一道在总司令部里吃过饭。康克清顽皮地 敲着朱德的手臂,而这位红军总司令却微笑地看着他这个年轻的爱妻,心里好像有说不出的高兴。我笑望着他们两个,心想他们是多么罕有的一对,而且又都这么惹人敬爱。他们两个就像百炼之钢。

在反“围剿”的日子里,康克清发现朱德瘦了很多,还常常看着地图摇头、叹气,还自言自语:“这样打怎么行呢?”但康克清关切地询问他时,朱德又总是摇摇头,沉默不语 。

面对张国焘的压力,康克清更是担心朱德会受到伤害。当她对朱德表露出自己的担忧时,朱德反而安慰她放宽心,告诉她遇事要冷静,不能贸然行事。果然没过多久,康克清受到了监视,还被另行分配工作,企图把他从朱德的身边调离。

对此,康克清十分气愤,想要离开部队、找中央汇报这一问题。但朱德依旧耐心地劝导她说:“不能这样做,现在你和战士们在一起,反而是安全的。”

每次处在逆境当中的时候,朱德都是用他那宽广的胸怀、充满着乐观主义的性格,来激励着康克清,给她信心和勇气50多年后,康克清谈起朱德,依然认为他是一个出以公心、从不考虑个人得失的真正革命者。

在国人的眼中,朱德不仅是让人敬佩的老革命家,而且也是廉洁、俭朴、慈祥的一个老人。的确,对于康克清来说,每一次看到朱德时,都觉得他只是一个很平凡的人,平凡的就像是个普通的农民。而自从和朱德结了婚之后,康克清也才明白,这一点也正是他之所以能赢得人民群众们的尊敬和爱戴的真正原因。

康克清18岁嫁给朱德,为夫扫墓15年,临终时说:我什么都不要


晚年的相互陪伴

建国后,朱德虽然已经将近古稀之年,但却依然担负着党、国家和军队的重要领导工作。当家乡的亲属们得知朱德在北京当了“大官”之后,都想来北京享享清福。当他们来到重庆辗转的时候,刘伯承接待了他们,并立即把这一情况报告给了朱德。

康克清知道朱德是个重感情的人,但也清楚朱德在处理亲属问题上的态度,于是她向朱德提议,几家亲属每年来一个小孩,其余人回去。朱德觉得这样符合情理,便打电报给刘伯承,让他阻止亲属出川,并写信告诉亲属们返回家乡,自食其力,安心生产。

进城后,朱德在自己的岗位上依旧倾注大量的心血,同时他自己又身体力行,从未打破党的纪律。不仅如此,朱德对家人也十分严格,从未给子女们带来任何的“福荫”,反而要求他们要为国家多做贡献。也正是他良好的家风和教育,朱德的女儿和儿子,都一直在基层默默地工作着。

而作为朱德的妻子,康克清也一直像他的丈夫那样,自觉地遵守党的纪律,始终保持着清廉简朴的作风。

曾在参观秦皇岛工艺美术厂的时候,工人们出于对他们夫妇二人的敬爱,于是将一副精美的贝雕画悄悄地放进了他们所乘坐的轿车里。发现后,康克清代朱德将这幅画还了回去,还诚恳地告诉工人:“你们的心意委员长收下了,但画不能收,这是国家的财富,你们应当拿它去换外汇。”

朱德生前曾对子女们说:“革命者的遗产不是金钱,而是革命精神。” 一位曾在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朱德生前曾和康克清谈过自己积蓄的事,康克清当时提出主张分给子女,但朱德却觉得,子女们都有工作, 靠工资生活就可以了。

所以,朱德最后一次住进医院前,当负责生活的工作人员向他报告还有1000多元的积蓄时, 朱德就表示要把这笔钱存到银行去,将来把过去买的几千元国债券,和当年史沫特莱交给他的8000元稿费一起上交国家。事后,他又将这一遗愿嘱托给康克清。

康克清18岁嫁给朱德,为夫扫墓15年,临终时说:我什么都不要


康克清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以后,社会活动频繁,而她常常穿的却是 那件早已褪色的蓝布上衣。1991年,当她得知安徽、江苏等省遭受洪水的灾害时,立即把自己的鸭绒被和毛毯捐献给了灾区。朱德和康克清都是农民的后代,他们一直都保持着淳朴的作风。

而在那段特殊的岁月当中,康克清永远不会朱德生命历程的最后10年,那时的他们,是伴随着一场浩劫度过的。1966年1月初,朱德前往浙江广东等省视察。到杭州时正好临近春节,于是他便让秘书给康克清打电话,要她来杭州一同过春节。

当时的康克清已经因为工作去到江西,有3个多月没见到朱德了,所以一接到电话,她便立即开心地匆匆启程了。但是一到杭州,朱德的举止神态,让康克清的心头蒙上一层阴影。她发现朱德的话变得很少,吃饭时常常会停下来思考着什么,然后摇头。

康克清能感觉到朱德似乎是遇到了什么大事,但询问的时候,朱德却总是摇摇头不肯说,这让康克清越来越担心。后来朱德把康克清叫到房间里,想说什么,但最后还是没说出来,只是简单地说了句:“你就不要多问了。”

朱德工作上的事情, 康克清从来不去过问,她知道朱德是严格遵守纪律的。事后,朱德的秘书告诉康克清事情的原委之后,她才恍然大悟。

5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以后,朱德的话更少了,但康克清并不知道他在会议上经历了什么。很快,她也遭受到了牵连。这年10月,朱德被要求离开北京。无奈之下,夫妇二人一起来到了广东。在广东的8个月里,尽管他们的活动受到了限制,但朱德依然充满着革命的乐观主义。

康克清18岁嫁给朱德,为夫扫墓15年,临终时说:我什么都不要


直到1970年7月,朱德和康克清才回到了北京,但他们没有搬回中南海,而是住到了京城西郊的“新六所”。

1976年1月8日这天,是举国哀痛的日子,这一天,同朱德并肩携手、志同道合的战友周恩来与世长辞了。噩耗传来之后,朱德内心悲痛万分,泪水不断地从眼角滑落。随后,他迈着艰难的步子,来向老战友告别,庄严地向他50多年前的入党介绍人,举手致最后一个军礼。

过了半年,朱德也永远停止了心脏的跳动,离开了亲人儿女,离开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救国强国的伟大事业。朱德病逝后,每个清明节,康克清都要带儿孙到八宝山去扫墓,即使是在外地,她也要按时赶回来。

1991年11月下旬,正值朱德105周年诞辰之际,康克清千里迢迢赶到朱德的故乡——仪陇,参加朱德铜像落成仪式。钢像基座的一侧,刻着康克清撰写的题词,其中写着这样几句话:“在我们风雨同舟的岁月里,我与你同甘共苦,休戚与共,你‘革命到底’的苍劲题词,将永远楼刻在我们的心中。”

1992年的清明节,病重的康克清实在没法去八宝山祭扫了,于是儿孙们就带着她的嘱托,和对朱德的一片深情来到八宝山。朱德逝世16年来,这是康克清第一次没能亲自去扫墓,也是最后一次。

康克清18岁嫁给朱德,为夫扫墓15年,临终时说:我什么都不要


1992年4月22日,朱德元帅的夫人康克清逝世,享年81岁,弥留之际,康克清对围在身边的子孙们断断续续地说:“我什么都不要,你们要好好地过日子……”说完后,泪水已经盈满了她的眼眶。

面对新中国成立后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越来越好,康克清却始终保持着警觉。即使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她仍然十分清醒,告诫后人要保持廉洁,清白做人,不要贪污,不要犯错误,太平地过日子。

对于自己的选择,康克清曾坦率地说:“我的婚恋观就是无产阶级的婚恋观,只要革命坚决,品德高尚,对党的贡献大,真的志同道合,我就不计年龄,不媚权势。……几十年后回顾,可算是俗话说的‘美满姻缘’了。”

康克清18岁嫁给朱德,为夫扫墓15年,临终时说:我什么都不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万安   长汀   井冈山   宝山   革命者   军长   总司令   担架   暴动   亲属   临终   红军   北京   妻子   农民   工作   康克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