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创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原因是什么?

创新方法是创新学科领域的一个分支研究领域,是从方法论、规范化、工具化角度对创新规律进行探究和总结的一种科学理论与方法。

学习领会创新方法,有利于提高科技创新、创造发明的成功率,可以缩短从发现问题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时间。

创新方法在运用上主要有“正推法”和“逆推法”两种形式。

发明创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原因是什么?

“正推法”是人们在发明创新中常用的一种形式,是按事物发展的正常顺序进行发明创新,即:创新主体根据一定的创新目标和任务,将人的知识、技能、智力、智慧及个性、品格的统一与综合,并经过一系列连续的高水平的思维活动产生出新颖的、独特的、前所未有的、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成果(精神成果、社会成果、物质成果),然后根据成果到创新方法中去“对号入座”,找出运用了哪种创新方法的认知和行为过程。

发明创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原因是什么?

“逆推法”也称“还原法”,是创新主体根据一定的创新目标和任务,当用“正推法”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时,便改变思考顺序,从创新目标和任务的结果出发,一步一步地倒着思考,一步一步地往回推算。这就好比做数学题,原来用加法的改用减法,原来用减法的改用加法,原来用乘法的改用除法,原来用除法的改用乘法,这样问题就容易解决。这种发明创新方法就叫“逆推法”。逆推法在创新教育中,则表现为当学生学习掌握了某种创新方法后,热炒热卖,便用什么方法去发明创新。比如,本堂课我们教给学生的是“加一加”的创新方法,作业是发明一种新茶杯,那么学生就在现有茶杯的基础上用“加一加”的创新方法去天马行空,任意遐想,看能产生哪些创意,然后从众多的创意中选出优秀创意进行开发的认知和行为过程。逆推法不需要到创新方法中去“对号入座”,找出运用了哪种创新方法。只要我们在解决问题中一旦被证实采用了哪种创新方法,就是运用了哪种创新方法。

发明创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原因是什么?

在发明创新中,即使掌握了创新方法,仍然需要强化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才不至于在发明创新过程中“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管是采用正推法还是逆推法,强化知识、技能、智力、智慧及个性、品格都是创新教育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发明创新存在最佳年龄问题,一般来讲25~55岁是发明创新的最佳年龄,是出成果的黄金时代,很多独创性的发明创新成果就出在这个年龄段。中小学生在心智未成熟的生理年龄段,正是强化知识、技能、智力、智慧及个性、品格的黄金时段。因此,创新教育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必须把强化知识、技能、智力、智慧及个性、品格的方法内容纳入教材体系和教学,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否则,创新教育就会悬在半空,成为空谈,成为无源之水、无土之木,最终失去生存发展的土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3

标签:除法   心有余而力不足   减法   加法   乘法   创意   对号入座   品格   智力   成果   技能   智慧   原因   目标   方法   个性   知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