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脸红的人,酒量会更好?看看新研究证据怎么说

在我国,酒文化历史久远,每逢佳节饭局、亲朋聚会几乎都要喝上两杯。纵观酒桌上,有人一杯下肚就脸红脖子粗,有人喝了半天还是面不改色,这时所有目光汇集到了脸红的那位:

上脸就是海量的标志啊!但,真的是这样吗?

喝酒脸红的人,酒量会更好?看看新研究证据怎么说

近日,《Nature Metabolism》上的一项研究就首次发现:酒精引起的运动失调是由大脑中的星形细胞产生的乙酸盐引发的,而喝酒上脸的人不生成乙酸盐,也就更不容易“醉”。该研究被当选为当期封面论文。

喝酒脸红的人,酒量会更好?看看新研究证据怎么说


此项研究由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张野教授团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张黎教授团队联合发起,其突破性在于研究结果显示:除肝脏外,原来人类和动物小脑的星形胶质细胞内,也存在掌管酒精代谢的酶:乙醛脱氢酶2(ALDH2),这是大脑中一个重要的靶点。

ALDH2常见于(也主要集中于)肝脏,会参与到酒精代谢生成乙酸盐的过程中,那些摄入少量酒精就会“脸红”的人通常都是由于缺乏ALDH2。此前大部分人认为饮酒后醉酒与否完全取决于酒精在肝脏中的代谢分解,而大脑的酒精代谢作用一直被大家忽略。

喝酒脸红的人,酒量会更好?看看新研究证据怎么说

研究结果颠覆了以往认知,科学家通过特定的饲养方式敲除了小鼠脑内星形胶质细胞的ALDH2,并测试它们抵抗酒精的能力后。结果发现,这些小鼠在饮酒后更不容易出现运动障碍,或者说是“醉态”,原因就是酒精在缺少ALDH2的情况下难以被有效转化为乙酸盐并积累于脑中。而敲除肝细胞内ALDH2对脑内酒精代谢并没有太大影响,直接提示了醉酒行为是大脑代谢酒精导致的。

这也就意味着,ALDH2基因突变者因为无法分解乙醛,导致ALDH2酶活性降低甚至完全丧失,而酒后走路不稳、动作不协调等醉态就会减轻或消失不见,也就更不容易“醉”。

喝酒脸红的人,酒量会更好?看看新研究证据怎么说

当然,这不是说基因突变的人因为不容易“醉”就可以放心喝。无论是谁,过量饮酒都会带来很多健康问题。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也有研究表明,哪怕是有规律的“小酌”,也会使人体细胞受到不可挽回的损伤。不仅如此,酒精这个“坏东西”,还和人体衰老有着密切关联。

米兰大学研究团队的科研人员在跟踪了220名每周饮酒超过5次的实验者,结果发现酒精会对人体的“生命时钟”端粒造成严重损伤,在实验的12个月里,82%的参与者端粒有所缩短,且部分人缩短超过了114个碱基对,加速了人体衰老。

喝酒脸红的人,酒量会更好?看看新研究证据怎么说


不过这一过程并非不可逆转。2013年,哈佛Pual.F研究院的大卫·幸教授曾发现:人体内存在一种名为生命原力的前体物质,不仅能维持细胞内端粒的长度,减缓了细胞衰老和死亡的过程;还因为是酒精代谢中发挥主要作用的”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两种酶的辅酶,生命原力也可以加速酒精在体内的代谢。

梦想活到150岁的大卫·幸教授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表示:自己不但喜欢喝酒,而且频率相当地高,每天晚餐后都会喝上少许红酒。不过有赖于实验室里源源不断的生命原力前体物质,不仅没遭到酒精的伤害,生理年龄还从50岁逆转到了31岁,有着和年轻人一样的体力。据京.D数据研究院显示,近年来该物质在中国市场也获得不小声量,以此为主要成分的HeyPower生物以上升势头猛烈的市场份额成为黑马,至少触达十万高净值人群。

喝酒脸红的人,酒量会更好?看看新研究证据怎么说

美国国家酗酒与酒精中毒研究所与日本久里滨酒精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显示,ALDH2基因在全球不同人群的分布具有显著差异,亚洲人群中突变率较高,大约三分之一的东亚人身体中缺乏ALDH2。而我们中国人里,约40~50%的人天生都存在酒精代谢基因缺陷。

虽然本研究暗示了ALDH2基因突变者喝酒可能更不容易走路不稳,但因为体内无法降解乙醛,大量研究表明,乙醛在体内的积累会提高多种癌症的风险,同时ALDH2基因突变也是一些癌症的重要风险因素,因此如果喝酒脸红的话更应该控制饮酒,最好做到不饮酒。

喝酒脸红的人,酒量会更好?看看新研究证据怎么说

如果非要喝,只能适量来一点。我国营养学会建议的成年人适量饮酒限量值为:成年男性一天酒精摄入不超过25g(相当于750ml啤酒);成年女性一天酒精摄入不超过15g(相当于450ml啤酒)。但是要注意,这里的酒精摄入量建议是“限量”,而不是推荐量!

感情深不深,不需要“一口闷”来证明。毕竟在喝酒这件事上,大半中国人从一出生就吃亏了,喝酒上脸也真不是海量的标志。酒精带来的愉悦是一时的,但它带来的伤害却是巨大的。劝君莫沾一滴酒,自己身体自己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大卫   醉态   乙醛   都会   星形   乙酸   胶质   小鼠   酒量   肝脏   衰老   酒精   证据   教授   基因突变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