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保住18亿亩耕地?做到四个方面,又再新增十亿亩耕地

耕地,铸就“天下粮仓”的基石。

普通老百姓,只要手中有粮,心中才不会慌。

自古以来,农耕文明就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签,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

如何才能保住18亿亩耕地?做到四个方面,又再新增十亿亩耕地

离不开农耕的是农民,农民是“三农”问题的核心。

解决好"农民“的问题,其它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目前,全国2838个县(市、区)、3.4万个乡镇、55万多个行政村已基本完成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将15亿亩承包地确权给2亿农户,并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

怎么,才15亿亩呢?

不是,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吗?

其实,我国有20亿亩左右的耕地,都是基本农田。这其中,三分之一不到,是已经建设的高标准农田,这个确权的数据,应该没有核算到农户手里,在国有农场或一些农企手里;其余,三分之二属于靠天吃饭的低产农耕地,多数是丘陵地带的农田。

这样看来,这个18亿亩耕地红线,严格意义上讲,是可以守住。

如何,既能保住18亿亩耕地,再新增十亿亩耕地呢?

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耕地紧张等问题,依然形势严峻。

如何才能保住18亿亩耕地?做到四个方面,又再新增十亿亩耕地

本人认为,应该做到四个方面:

首先,要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违法、违规的地方政府、企业或个人,加大处罚力度,放大违法、违规的成本。一方面,严格防止耕地“非粮化”,明确土地经营权流转要确保农地农用,优先用于粮食生产;另一方面,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明确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受让方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保护土地,禁止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禁止闲置、荒芜耕地,禁止占用耕地建窑、建坟或者擅自在耕地上建房、挖砂、采石、采矿、取土等;禁止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

其次,种地福利补贴力度要加大,谁种地,补贴谁,农业专项扶持资金和更多惠农政策要落实到位,健全有效的监管机制。农民,之所以不愿意种地了,是因为“增产不增收、粮贱伤农、打工比种地收入多、种地有风险、农民设备不够齐全,机械化程度不高”等所致。只有,不断增加农民的种地补贴或福利,才能调动更多“新农人”加入的积极性,才不至于出现“撂荒地”现象。相反,如果土地抛荒,国家将会停止对农民的农业补贴,以免补贴资源白白浪费,做到补贴资金落实到位,用到该用的地方。

如何才能保住18亿亩耕地?做到四个方面,又再新增十亿亩耕地

再次,改变农业发展方式,促使农业高质高效发展。通过“土地确权、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方式,整理低产农耕地,建设高标准农田,重点放在促使农业发展的大项目上,走向规模化、机械化、智慧化的生产,从会种地到“慧”种地的趋势发展。农民,也可以“土地入股”,参与分红,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产。比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农业特色小镇、高标准农田、田园综合体等。只有,这些项目能落地,才能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又致富。让愿意做新型职业农民的年轻人急于回流,别让中国农业“后继无人”。

如何才能保住18亿亩耕地?做到四个方面,又再新增十亿亩耕地

最后,改善、培育“山区丘陵地带的农田、撂荒地、四荒地”等,壮大耕地面积,有效补充耕地紧张难题。关键,要靠各地农业部门要有切实有效的措施,把耕地资源用好用足。坚持分类指导,有序推进撂荒地、四荒地和山区丘陵地带农田的利用,宜粮则粮、宜特则特;强化政策扶持,引导农民复耕撂荒地、四荒地和山区丘陵地带的农田;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撂荒地、四荒地和山区丘陵地带农田的耕种条件;规范土地流转,促进撂荒地、四荒地和山区丘陵地带农田的规模经营;加强指导服务,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强宣传引导,提高遏制耕地撂荒和山区丘陵地带农田的自觉性。只有这样,才能壮大耕地面积,发展适合的农业业态,提高经济效益。比如: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

总之,只要夯实这四个方面,才能既保住18亿亩耕地红线,又可能再新增十亿亩耕地,稳住农业的基本盘。

文 / 李国民 / 跨界融合策划人 / 三农研究 专注(乡村建设、文旅、农旅)等项目的前期策划、规划设计!

从开发到运营,选项目,抓政策,打市场,盯运营;请关注“唯美乡村”微信公众平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耕地   确权   农耕   高效   丘陵   经营权   红线   农户   农田   山区   土地   农民   地带   政策   农业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