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不再依靠国家补贴?亟需打破农耕惯性,合理借鉴四种模式

乡村是“解千年兴衰之谜,藏万世文明之码”,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归宿,同时也同中华民族的兴盛衰微紧密联系在一起。

尤其,农耕文明滋养的传统农业,是中华文明得以持续发展的根基所在。

农业经济不再依靠国家补贴?亟需打破农耕惯性,合理借鉴四种模式

最近,一直在思考,农业经济,何时不再依靠国家补贴,高质高效发展。

简单地说,农业经济是指以广大耕地和众多的人口劳动为基础的、主要取决于劳力资源的劳动经济。

说白了,就是种地,来养家糊口,谋求生计。谁都知道,种地赚不到钱,甚至运气不好,遇上自然灾害,还会绝收,反而倒贴。

以至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一直依靠国家补贴。

其实,农业是一个投入巨大,实际操作起来却默默无闻,甚至不得不「土里土气」的产业。

有人简单把农业理解为「种田、收粮」,事实上,每一次农业活动都是人类对抗自然、改造自然,也向自然索取的过程。

古时候刀耕火种、开荒屯田,人口越多,就需要更多的土地来供养人类,一旦土地肥力下降,就要开垦更多土地,扩大耕地面积。

于是人们施用化肥、扩大耕地面积。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自然生态被不断破坏,宣告濒危、灭绝的物种越来越多。

不约束自己,不改变传统农业的扩张方式,农业生产只会成为人与自然之间的拉锯战。

农业经济,亟需转变发展方式,以适应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数字文明,这个过程。

农业经济不再依靠国家补贴?亟需打破农耕惯性,合理借鉴四种模式

农业经济,处境不妙,不断被边缘化

目前,支撑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民群体,而这个群体在过去的70年,一直被边缘化,反而却在一直做着贡献。

首先,现实处境,都“逼退”了农民,不愿种地了。这其中的原由,包括:粮贱伤农,增产不增收、务工比种地收入高、种地有风险、老一辈农民,即将退出历史舞台、农民种地机械化程度不高,设备不够齐全、农技人才缺乏,职业农民缺失等等。

其次,高标准基本农田少,靠天吃饭的低产农耕地多。虽然,我国有20亿亩左右的农耕地,但由于受地形和气候等因素制约,都适宜才适合种庄稼,主要分布在沿海东部季风区,集中在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珠江三角洲等平原、山间盆地以及广大的丘陵地区。所以,高标准基本农田,才不足三分之一,剩余三分之二都是低产农耕地,多数处在丘陵山区地带。而且,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也只有一亩三分地,有的还不到。

最后,传统农业,难以摆脱“农耕文明”的劣根性。自给自足、男耕女织到传统思想观念束缚,再从农业自身特点出发,收益性差,增产不增收,产能调节周期短,波动性大。有些地方,过度使用农药、化肥,致使农副产品质量不高或者质量不稳定,安全问题突出等,一时还难以改变。摆在面前,还是“大国小农”的现状。

农业经济不再依靠国家补贴?亟需打破农耕惯性,合理借鉴四种模式

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借鉴谁?

目前,从全世界的农业经济发展中,可以看出,四种发展模式,值得借鉴:

第一种,“规模农业”,以美国、巴西、阿根廷为代表,也包括乌克兰,大规模和农产品出口为导向;

第二种,“平衡农业”,以欧洲为代表,虽然也有一定规模,但是强调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种,“特色农业”,以东南亚和中美洲为代表。

第四种,“精品农业”,以日本、韩国、台湾为代表。

农业经济不再依靠国家补贴?亟需打破农耕惯性,合理借鉴四种模式

总之,要解决中国14亿人口粮问题,一定要朝着“规模农业、平衡农业”的这条道上去发展,所谓“特色农业、精品农业”只能作为中国农业经济形式的补充,而不可能成为主流。

农业经济,打破农耕惯性,用更科学合理的方式发展

当下,我国“大国小农”的基本农情没有改变,小农户始终是农业的主力。不管是大宗农产品的生产,比如:响水大米、五常大米,优质小麦、玉米等主粮,还是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比如:五谷杂粮、蔬菜等,小农户基本上都是参与者。

其实,中国农业正处于从近代化农业朝着现代农业全面演进的阶段,农业经济发展到今天,农业产业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才是现代农业产业的核心,但由于传统农耕惯性作怪,中国农业发展的主导思维到现在为止还远远落后于时代。

今后,农业作为一个产业,一定是追求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而不是产量的最大化。因为,只有这样才是可持续的,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式,才能转变。

“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目标就是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业经济不再依靠国家补贴?亟需打破农耕惯性,合理借鉴四种模式

一方面,稳住农业基本盘,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让“小田变大田”,经过土地确权、土地流转、土地托管,整理低产农耕地,投资建设高标准农田,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让农业规模化、机械化、智慧化,科技化,从会种地到“慧”种地发展。 “适度规模经营”中,“适度”两字很关键。这就必须,以平台载体为基础,对内联动、对外链接,构成辅助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才能实现小农户在此基础上的活跃。重点放在,促使农业发展的大项目上,让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能够有效衔接,比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国家农业科技园等。

农业经济不再依靠国家补贴?亟需打破农耕惯性,合理借鉴四种模式

另一方面,只有,打破认知边界,立足“农业”,注重产业的叠加与整合,尤其跨界融合,增加附加值,延长消费链。严守耕地红线的前提下,农业文明与休闲文旅、商业文化、康养旅居等融合,有效补充,从产品创新、业态创新、效率创新重塑产业业态,衍生出:农文旅、农商旅、农康旅,提升种地的溢价能力,让农业经济,走向更优的发展道路。比如: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休闲农业园、家庭农场等。

农业经济不再依靠国家补贴?亟需打破农耕惯性,合理借鉴四种模式

尤其,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等“三品一标”农产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农民,也可以选择性地“土地入股”,参与分红。同时,就地培训农民,成为职业农民,提升技能,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另外,吸引更多“新农人”,返乡下乡创业、就业。

所以,作为一个农业产业的参与者,其未来盈利的增长点,将主要将体现在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价值的增加,消费链的延长。

今后,农业会进入生态与科技、自然与工业化融为一体的新阶段。尤其,眼下“农业投资”、“资本下乡”的热潮进行,资金必然向着农业领域进军,占领农业市场,资金涌入,种地待遇自然提高。因此,农业必然走向职业化、产业化、经济化。有人种地赚钱多,有人赚钱少,完全凭能力来,自然不再依靠国家补贴。

只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民过上富裕富足的生活,幸福感和生活质量进一步提升,农业经济,自然而然就不再依靠国家补贴了。

文 / 李国民 / 跨界融合策划人 / 三农研究 专注(乡村建设、文旅、农旅)等项目的前期策划、规划设计!

从开发到运营,选项目,抓政策,打市场,盯运营;请关注“唯美乡村”微信公众平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7

标签:农耕   农业经济   国家   现代农业   农户   惯性   农产品   乡村   农业产业   亟需   土地   规模   传统   农民   特色   自然   模式   农业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