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放弃“种田”,危及以后吃饭,怎么办?这背后,有六大痛点

农民放弃“种田”,危及以后吃饭,怎么办?这背后,有六大痛点

农民,自古以来,就与土地有着不解之缘。

不是农民死守着土地,而是土地留恋着农民。

这就是,土地文明。

农村,是农民的根,土地,是农民的命,作为任何一个种田的农民来说,怎么高质高效的种田,才是他们的希望。

至于,农民都放弃“种田”,是不是以后“吃饭”会成为一个"严重“问题?

本人认为,这是肯定的,粮食危机随之就来!

小农户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主力军,如果农民都放弃种田,势必会引来严重的粮食危机,我们的饭碗真的就砸了。

对农民来说,种田自然会算经济账。愿不愿意种,愿意种多少,关键要看能不能赚到钱。

今年,从上到下,三申五令的强调,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飞粮化”的现象。其目的,就是坚守国家粮食安全的根基。

一直再说,坚守粮食安全的根基。那么,农民,为啥不愿意种田呢?其背后,也有难言之隐,痛点之多。

“逼退”农民不愿种田,有六大原因:

1.粮贱伤农

种粮收益低于种蔬菜、草莓等经济作物收益,低于养鱼、养虾、养蟹等养殖业收益。农民辛苦劳作一年,种一亩粮的年收入,有时甚至不及打工一天赚得多。

农民放弃“种田”,危及以后吃饭,怎么办?这背后,有六大痛点

2.打工比种田收入多

一般家庭仅仅靠种田来致富比较难,一个人种一年田的纯收入,还不如打工一个月的收入高,这也是部分农村出现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现象,甚至弃耕抛荒的重要原因。

3.种地有风险

种田完全靠“运气”,一年,不管是种植小麦、大米、还是玉米、稻谷,只要风调雨顺,就谢天谢地了。要是遇上自然灾害,冰雹、洪水、干旱、台风、病虫害等,可能全年颗粒无收。尤其,今年的自然灾害频繁,最近,河南一些地方的小麦还未收割,就被冰雹打倒在地,真是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自然灾害预测体系缺失,本身就制约着农业的发展。

4.老一辈农民,即将退出历史舞台

农村,现在的都是60、70后,这就算青壮年了。老一辈农民已经干不动了,要退出历史舞台。农民老龄化后无人种地的现状,已成现实。

农民放弃“种田”,危及以后吃饭,怎么办?这背后,有六大痛点

5.农民种田机械化程度不高,设备不够齐全

农民,现在还是弱势群体,农机购置也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且农机购置补贴,也是杯水抽薪。我国丘陵山区面积比较大,能够适合规模化种植还是少数省份,土地分割细碎,不能连成片, 难以实现机械化,机械化程度并不高。并且,农田整治,又需要投入巨额资金。

6.农技人才缺乏,职业农民缺失

目前,农科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很少会输入农村,没人愿意从事农业相关的活动,更别提基础种田的活了。农民想转行成为职业农民,也只能指那些60、70后了,年轻人对农业这方田地“不来电”。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已经成为现实。

综上所述,现实痛点难以解决,逼退了农民不愿种田。

有人说,只有粮价上涨,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就上来了。

其实,粮价上涨,种粮成本也在上涨。人工成本、土地租金和农药、化肥等农资价格普遍上涨,一些地方耕地租金亦水涨船高,这势必会吞噬掉粮价上涨带来的部分收益。

让农民种粮有钱赚,仅靠粮价上涨是不现实的,根本途径还在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产业体系,为农民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农民放弃“种田”,危及以后吃饭,怎么办?这背后,有六大痛点

唯有,改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才能解决本质问题。

首先,改变农业发展方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美丽的田野,有无限的可能性。加强耕地保护,严守耕地红线的前提下,以“健康农业”为中心,发展绿色农业(中草药种植、农副产品、花卉)、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教育农业)等,提升种田的溢价能力,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

农民放弃“种田”,危及以后吃饭,怎么办?这背后,有六大痛点

其次,真正落实“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战略。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让“小田变大田”,经过土地确权、土地流转、土地托管,整理低产农耕地,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不断改善粮食生产条件。种田,走向规模化、机械化、智慧化,从会种地到“慧”种地发展。重点放在促使农业发展的大项目上,比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农业科技园区、家庭农场等。农民,也可以“土地入股”,参与分红,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产。

农民放弃“种田”,危及以后吃饭,怎么办?这背后,有六大痛点

最后,培训职业农民,提升农民职业技能,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未来,农业职业化,已成趋势,吸引年轻人投身农业。以后,种田是农场主的天下,不能把农业简单地理解为(种田、收粮),事实上,每一次农业活动都是人类对抗自然、改造自然,也向自然索取的过程,需要更专业的技能。打破农耕惯性,用更科学合理的方式种田,将是职业农民的基本技能。让愿意做新型职业农民的年轻人急于回流,别让中国农业“后继无人”。

总之,今天的耕地是明天的饭碗,如果农民都放弃种田,我们的饭碗真就砸了。只有手中有粮,心中才不会慌。

文 / 李国民 / 跨界融合策划人 / 三农研究 专注(乡村建设、文旅、农旅)等项目的前期策划、规划设计!

从开发到运营,选项目,抓政策,打市场,盯运营;请关注“唯美乡村”微信公众平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农民   粮价   农耕   冰雹   自然灾害   耕地   饭碗   粮食   收益   土地   体系   农村   自然   农业   职业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