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想很快回流,终结“空心村”现状?得先解决,四大难题

当今,农村成为全社会的焦点;

未来,农村是一代人又一代人,憧憬的生活家园。

近日,网上看到,说农村劳动力很快就会回流,“空心村”将会成为历史。

值得,肯定一点,农村劳动力回流是一种趋势,但不是一蹴而就,尚需3个五年的奋斗。

城乡二元化结构显著,人口大规模向城市流动,掏空了整个农村。

导致,农村的“空心化”越来越严重,是必然的结果。

农村劳动力想很快回流,终结“空心村”现状?得先解决,四大难题

究其根源:农村内生发展动力枯竭。

之所以枯竭,归结于内部因素的四方面:

1、农村人口,断崖之严重。

1996年,我刚上小学的时候,一个班里有40多个孩子,2001年,我小学毕业的时候,一个班里还剩下30个左右的孩子。现在的农村,上小学的孩子,加起来,也超不过30几个,人口断崖之严重。

虽然,农村生活着5.6亿人,但有2.9亿农民工,都漂在外面。以总人口在城里和村里的分布比例看,生活在城里的占80%,生活在村里的占20%。

现在村子里居住的:70%的是70岁以上的老人,20%的是60岁以上的,5%的是50岁以上的,5%是50岁以下的。

在村里,40岁以上的都叫做年轻人,老龄化之严重。40岁以下的大都在城里。

老幼相守的村子,人们谈不上有什么希望所寄,老一辈,即使无可奈何,也是习惯了自己的故土,幼的一辈,不过是暂时寄托在这里罢了,待到上学的时候,也随父母进城了。

之前的农村,大家都满怀希望,认为好日子就在眼前。人是活在希望中,使人精神焕发,做起事来,劲头十足,认为前途光明,幸福感也就大大提高。

而现在的农村,所感受到的,似乎并没有这种充满希望的朝气,倒是处处显出暮气沉沉。

2、土地不增收,粮贱更伤农。

自从上世纪80年代,土地分包到户以来,村里农民满怀希望,满洒汗水的耕耘在自己的土地上,不论是老人,还是年轻人。

而今,当粮食丰收后,农民为了卖掉手中的粮食,只能竞相降价。但是,关键信息不对称,由于粮食需求缺少弹性,只有在农民大幅降低粮价后才能将手中的粮食卖出,这就意味着,在粮食丰收时往往粮价要大幅下跌。种粮的农民,是最没有话语权的,人家说多少钱就是多少钱。

粮食价格提不起来,农民还是不会增收,以至于种地成本越来越高,很多人就会放弃种地,另寻它业谋求生计,真正愿意种地的农民,少之甚少。无人种地已成现实,农业后继无人,隐患很大。

农村劳动力想很快回流,终结“空心村”现状?得先解决,四大难题

3、打工人,比种地农民,收入多。

一个人种一年地的纯收入,还不如打工一个月的收入高,所以很多人情愿把土地撂荒或者送给别人种。

打个比方,如果一亩小麦每年可以收割1000斤左右,按照每斤1.2元来算的话能够卖到1200块左右,将成本去除之后一亩地的纯收入也就400块,但直接进城打工一天的工资就有两百多块,对比起来肯定是打工更加划算。

东北、西北区域,这几年的农村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让人感叹的是空心村越来越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老人小孩留在家里,在外面工厂打工,两个人最少还能攒7万~8万块钱。

如果种地的话,这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现在的农民都往镇上跑,虽然消费高一些,但是赚得也多,所以空心化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4、产业缺失,农村集体经济萎靡不振。

农村之所以衰败,是因为产业缺失、集体经济萎靡不振,农民难以就业,经济收入与生活幸福感,无从谈起。

目前,产业的选择就两种:种植业和养殖业。

种植业方面,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农民种植,首先要自给自足,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所以种得比较五花八门,有小麦、玉米、稻谷、荞麦、大豆、土豆、葵花等,这些就是所谓的经济作物。

养殖业方面,只能养羊、养牛和养猪等。

养殖,成不了一定的规模,也拿不到,政府的相关补贴,只能赔钱赚吆喝。

产业单一、低收入和市场变化莫测,让农民也无所适从,也就逐渐失去对种植或养殖的兴趣了。这值得从上到下所有父母官的思考。

综上所述,这四方面的内因,“逼退”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导致“空心村”的真实的写照,就在眼前。

如今,到了反哺农村,回馈农民的时候,而且力度要更大,更见效。

三农问题,关键在于人,农民是主角,包括:老农民、新农人。

老农民,终将退出历史舞台;新农人,成为改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后起之秀。

农村劳动力想很快回流,终结“空心村”现状?得先解决,四大难题

2021年,三农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而且各地的“乡村振兴局”也相继挂牌。并且,乡村振兴促进法将于今年6月1日起施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了长久的制度保障。

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要毫不松懈抓好粮食稳产丰产。稳定和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等政策,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范围,让农民种粮有钱赚。以后,种地的农民,尤其是职业农民,福利会更多。

各种政策的接憧而至,促使农村劳动力回流,会成为大的趋势。而且,在新型城乡关系的框架下,以城带乡,以乡带村,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才能遏制农村的衰败,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乡村要振兴,农民必须振兴,解决农民收入及就业问题,拓宽收入渠道,才是关键,是需要解决的先决条件。

解决农民就业及拓宽收入渠道,要靠产业;产业,得靠村“两委”的精准选择及招商引资;人才,是产业发展的保障,尤其是年轻有为、热爱三农的有为青年、新农人。

农村,只要产业发展起来了,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产业升级,促使农村劳动力回流

农村,是农民的根,土地,是农民的命,作为任何一个种地的农民来说,怎么高质高效的种地,而且能够产生更大的附加值,才是他们的希望。

很多农民进城打工,却因为户口问题、歧视、各种限制,以及城乡贫富差距问题,不得不把孩子和父母留在农村,想返乡就近生活,解决不了就业问题,收入也偏低,落得农民工不能骨肉团聚。

一系列的写照,归结于产业缺失、单一,没有新的动力支撑,解决不了就业,人口只能外流。

眼下,农村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几个叠加的。这些问题不仅困扰着农民,而且困扰着基层政府的决策者。

这里,载体或抓手,是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大项目,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借助产业融合度高、关联性强、辐射面广的特点,在推动农村三产融合、促进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助力贫困地区精准脱贫方面,发挥出了不可替代的优势。这也得,因地制宜,根据村庄的“区位优势、自然景色、人文景观”为引擎,来选择适合的项目,加大培育力度,也不是所以的村庄,都适合发展文旅、农旅项目,有的还会发展电商、物流、影视、动漫等。

农村劳动力想很快回流,终结“空心村”现状?得先解决,四大难题

在项目地所处的村落,找特点,包装提升成为卖点,创意设计为爆点,形成品牌;然后,靠品牌来带动产业(农林牧副渔)一二三产业融合来发展,植入一些微型的田园商业综合体,服务周边区域的农村。

前提,要有建设用地指标,靠农村建设用地,种出“农文旅、农商旅、农康旅”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大项目。比如: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智慧乡村等。

农村劳动力想很快回流,终结“空心村”现状?得先解决,四大难题

最重要的,是引入新产业,实现农村的永续性生长。

只有,产业升级,人才回流,才能给农村带来新鲜血液和活力。

农村,要是“产业”搞起来了,劳动力自然而然就会回流,农民就地接受培训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相关配套服务,也会不断完善,才能过上富裕富足的生活,提升农民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向着小康生活迈进一大步。

“空心村”将会成为历史,必会终结!

文 / 李国民 / 跨界融合策划人 / 三农研究 专注(乡村建设、文旅、农旅)等项目的前期策划、规划设计!

从开发到运营,选项目,抓政策,打市场,盯运营;请关注“唯美乡村”微信公众平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农村劳动力   农人   缺失   村里   小麦   城乡   乡村   粮食   难题   现状   土地   收入   农民   农村   孩子   产业   项目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