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缺口1.3亿吨?“逼退”农民不愿种地,一关键点,六大原因

粮食缺口1.3亿吨?“逼退”农民不愿种地,一关键点,六大原因

自从“十三五”以来,每年中央一号文件,都会聚焦“三农”问题。扶持的政策越来越多,却还是,70后不愿意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农业处在“后继无人”的危机逼近中。

农耕文明,延续几千年,其实一直是有一个基本的特性,叫落叶归根,叫衣锦归乡,或者叫入土为安,因为中国这个文明是土地文明,不是农民死守着土地,而是土地留恋着农民。我们对“土地”的这种感情和恋情是所有民族都不能超过的,还是有多数农民放弃种地,另寻它路谋生。

目前,这种现状,归根结底在于“一个关键点,六大原因”所导致。

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严重不对称,是关键点

农耕时代,平原最值钱,有地种,就是一种万幸的事,能够解决温饱。

我国一方面存在耕地的严重不足,人均一亩三分地,像云贵川区域的山区,很多还是达不到这个标准。为了能有口饭吃,很多缺少土地的庄稼汉,到处开荒破土的耕种,拓荒牛的精神很饱满。温饱解决了,到了脱贫的关口,出现了很大变化。

另一方面支取又存在耕地的大量荒芜现象,很多耕地由于无人耕种而荒芜。真正靠种粮食来养家,也只能临时解决温饱问题,要办其它的事你也别多想。种地,想赚点钱,太难了。农民个人对市场信息的了解甚少,“供求关系”对他们,完全就是一张白纸,更别说懂了。农产品的价格又很不稳定,导致种地有时不仅不赚钱,还可能会赔钱,很多农民意识到种地的收入远远不如打工的收入,于是开始放弃耕地,农村土地就出现了大量的荒芜现象。

粮食缺口1.3亿吨?“逼退”农民不愿种地,一关键点,六大原因

最近,热播剧《山海情》有几集,陈县长请来福建的扶贫教授,教闽宁村的搬迁村民种植双孢菇,刚开始村民都不了解,都以质疑的态度,又要投资几千块盖大棚,没人愿意干。只有,从新疆私人煤矿挖煤受伤回来的得宝,用自己挖煤挣的钱,盖了大棚,尝试想做一番事的决心,跟着凌教授学习,种植双孢菇,结果成功了,也开始赚到了钱。这下,全村的农民,都开始种植双孢菇,还有周边几个村子,也跟着种植,很快省内区域市场饱和了,双孢菇滞销,价格一天降一个价,省外的信息,有了解不到,这就是信息的严重不对称所致。不管种什么,农产品,都会遇到这种处境。

粮食缺口1.3亿吨?“逼退”农民不愿种地,一关键点,六大原因

农业,几十年延续至今,形成了“大国小农”现状。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严重不对称,是关键点。

六大原因,“逼退”农民不愿种地

第一、粮贱伤农

当粮食丰收后,农民为了卖掉手中的粮食,只能竞相降价。但是,关键信息不对称,由于粮食需求缺少弹性,只有在农民大幅降低粮价后才能将手中的粮食卖出,这就意味着,在粮食丰收时往往粮价要大幅下跌。种粮的农民伯伯,是最没有话语权的,人家说多少钱就是多少钱。

第二,打工比种地收入多

一个人种一年地的纯收入,还不如打工一个月的收入高,所以很多人情愿把土地撂荒或者送给别人种。

打个比方,如果一亩小麦每年可以收割1000斤左右,按照每斤1.2元来算的话能够卖到1200块左右,将成本去除之后一亩地的纯收入也就400块,但直接进城打工一天的工资就有两百多块,对比起来肯定是打工更加划算。

东北、西北区域,这几年的农村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让人感叹的是空心村越来越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老人小孩留在家里,在外面工厂打工,两个人最少还能攒2万~5万块钱。

如果种地的话,这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现在的农民都往镇上跑,虽然消费高一些,但是赚得也多,所以空心化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第三,种地有风险

一是天灾风险,土地种植过程中,出现自然灾害,冰雹、洪水、干旱、台风、病虫害属于天灾。一些地方,自然灾害频发,人力不可抗,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种地的本钱都收不回,怎么谈赚钱。农村的农田水利建设不能满足非正常天气条件下,农业种植的需要。旱涝灾害制约着农业的发展。

二是收获期粮食价格的下跌风险,农民辛苦一年种地,结果收获期价格下跌,农民出现利润减少甚至亏损,这是农民经营中最大的风险。

第四、严重缺乏劳动力,种地的青壮年很少

农村,现在的都是60、70后,这就算青壮年了。年轻人,现在都经常务工,或者定居城镇了,急于脱离农村生活,根本就没啥活力。特别是农村女孩子,已不愿意在农村生活了,这也深深地影响到农村男青年不得不到城市发展,在城市买房,在城市务工。每年的丰收期,农村都会出现用工荒,没人收庄稼,农民老龄化后无人种地的现状。

第五,农民设备不够齐全,机械化程度不高

农民,现在还是弱势群体,农机购置也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且农机购置补贴,也是杯水抽薪。由于,我国山区面积比较大,能够适合规模化种植经营的还是少数省份,大多数土地坑坑洼洼的,都不能连成片,也不能机械化作业,机械化程度并不高。

第六,轻人才输入,重培养农民。

农民不转行,也只能是指那些50、60后了,现在的那些80、90后,你想留在家种地,也留不住。每年,农科院校培养的技术人才,没有人愿意从事农业的相关活动,更不要说基础农业了。虽然,在鼓励培养农民,让他们上大学学习,提高农民整体生产管理能力和文化素养,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还要加大扶持力度。

综上所述,“逼退”农民不愿种地,根本上就是“一个关键点,六大原因”。

粮食缺口1.3亿吨?“逼退”农民不愿种地,一关键点,六大原因

农村,是农民的根,土地,是农民的命,作为任何一个种地的农民来说,怎么高质高效的种地,才是他们的希望。

过去的70年,农民群体一直在做贡献,不管是进城务工,建设大都市,还是原地种地,养家糊口。当下,是时候反哺农民了,如何实现城乡融合、乡村全面振兴、城乡土地一体化,让农民成为有产者,是未来5-10年一个非常重要的焦点问题,也是启动国内大循环、搞好需求侧管理的重要方式。

农民问题,本质就是收入问题(共同富裕问题),增收渠道不断拓宽,是要解决的先决条件。

目前,因为农村人口流失,导致土地无人种植,撂荒普遍,土地资源过度浪费,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另一方面,真正种地的农民,增产不增收,收入下滑严重,根本就不划算种地。农业发展方式,亟需改变。

社科院预测,中国未来有1.3亿吨粮食缺口问题,怎么办?

怎么,才能“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这就需要,寻找最佳的载体,加快发展农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主战场。

当下,我国的农耕地大概有20亿亩,也就是基本农田。农业要高质高产,得靠高标准基本农田,但高标准农田,也只有三分之一,不过已经完成了8亿亩的高标准农田,后续还会大力扶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其它,三分之二就是靠天吃饭的低产农耕地。

粮食缺口1.3亿吨?“逼退”农民不愿种地,一关键点,六大原因

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经过土地确权、土地流转、土地托管,整理低产农耕地,重点放在促使农业发展的大项目上,走向规模化、机械化、智慧化,从会种地到“慧”种地发展。农民,也可以“土地入股”,参与分红,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产。比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特色小镇、高标准农田、田园综合体、农业科技园区、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

粮食缺口1.3亿吨?“逼退”农民不愿种地,一关键点,六大原因

只有,这些项目业态落得好,才能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又致富。让愿意做新型职业农民的年轻人急于回流,别让中国农业“后继无人”,需要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的精神。

中国人,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端在自己的手里,碗里主要装的是中国粮。只有手中有粮,心中才不会慌。

还有愿意种地的么,欢迎讨论!!!

文 / 李国民 / 跨界融合策划人 / 三农观察员 专注文旅、农旅、康养等项目的前期策划、规划设计!

从开发到运营,选项目,抓政策,打市场,盯运营;请关注“唯美乡村”微信公众平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粮食   后继无人   农民   关键   都会   农耕   条件下   温饱   农田   耕地   缺口   不对称   土地   收入   原因   农村   农业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