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伤长大的傅聪教给我们的

几天前,看到一则新闻,说的是著名钢琴家在英国感染新冠。那时候,我心里想:莫非是傅聪?

果然是他!更加没想到的是,几天后就收到傅聪去世的噩耗。

很多人一开始不知道傅聪,但是说到《傅雷家书》,似乎无人不晓。

对,这些家书就是写给傅聪的。那个曾经被父亲用拳头、家书和自杀教训的孩子去世了。

谁不是带着伤长大的?连傅聪这样的大音乐家都是如此,何况你我。这也是我最近读到的一本书——《谁不是带着伤长大:与内心的父母和解》的感悟。

带着伤长大的傅聪教给我们的

01 来自原生家庭的伤害

“原生家庭”是心理学的术语。因为《谁不是带着伤长大:与内心的父母和解》的作者王雪岩从事心理学研究十余年,她不仅是“十分心理”专栏作家,还是爱诺斯心理咨询中心的首席咨询师、督导师。

带着伤长大的傅聪教给我们的

我也曾经受到过原生家庭的伤害。那个时候,我们都不懂教育。我的父母也不懂。事实上,就算我现在也成为父母了,自以为读过一些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还是不知道该怎么教育我自己的孩子。

我还是可能会走极端。有的人可能会这样:当年我被我的父母伤害过,所以我不能这样做。虽然想是这么想的,但是实践的时候可能又不知不觉地像当年的父母那样了。

02 宠爱与溺爱有区别吗?

曾经看过一部电视剧,有一个监护人对孩子说:“我不可以溺爱你。”

但是孩子说:“我就是愿意溺死在这样的爱里。”

如果从感情色彩的角度来看,溺爱是一个贬义词,经常是被我们批评的对象。

我们可以宠爱孩子,但是宠爱过头了,就会变成溺爱。

如果一个从小得不到父母宠爱的孩子,我们会说他是一个缺爱的孩子。有的人可能来自单亲家庭,所以没有得到一般孩子所能享受到的爱。

我们往往认为“隔代亲”就是溺爱的一种典型表现。比如家里的老人会样样包办,这样的孩子将来怎么独立面对社会?

03 成长就是修复创伤的过程

既然每个人都是带着伤长大,那么为什么有的人却能把之前的伤害翻篇儿,有的人却做不到呢?

不断地修复成长中的创伤是个痛苦的过程,它需要很多努力。

我的朋友是一个双子座的人。我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双子这一点呢?其实也是一种解释方式。他有时候会很亲昵,有时候却会大发脾气。所以,我就只好胡思乱想:莫非双子座的人会有两种人格?

后来,我慢慢地观察到他原生家庭的一个问题。他的父亲偶尔也会大发脾气。我看到过有几次他父亲发脾气的经历,由此可以推测他小的时候应该也经历过。

带着伤长大的傅聪教给我们的

所以,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也学会了用发脾气的方式表达愤怒的情绪。

我最担心的问题是:他的孩子也学会了他这种方式来表达。那对他的孩子又是一种伤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大发   可能会   家书   溺爱   双子座   创伤   心理学   脾气   当年   内心   父亲   父母   方式   孩子   家庭   傅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