呦呦鹿鸣,食野之虫(巴贝西虫病)

临床问题

外周血涂片红细胞内发现寄生虫,形态类似疟疾,临床症状也类似疟疾,是什么病?

病例介绍

患者年龄:64岁

患者性别:女

简要病史:

发热和全血细胞减少症来诊。

入院前7个月,出现恶心和疲劳,在接下来的2个月内,这些症状恶化,在严重恶心的情况下,出现两次血管迷走性晕厥。在晕厥的评估中,发现贫血。补铁后,恶心和疲劳持续存在。

CT显示胆石症和脾肿大。

FDG-PET显示脾脏、中轴骨和附肢骨存在高摄取。

入院前两个半月,转诊到血液科。患者自述,恶心和疲劳,食欲差,以及呼吸困难。目前状态差,行走无力。

患者住在林区,后院与大树林区毗邻,那里经常能看到鹿。

血液样本被送往寄生虫学实验室,检查厚外周血涂片而薄外周血涂片。观察到红细胞内成对的裂殖体。虫体呈圆形、椭圆形、梨形、环形、"四联型"、"变形虫样"或其他形式的滋养体,胞质呈淡蓝色,有时在同一个红细胞中均可以发现。"马耳他十字"型这是一种罕见的由巴贝西虫的裂殖子形成的四联型,这种结构具有诊断价值。

呦呦鹿鸣,食野之虫(巴贝西虫病)

进一步PCR确认诊断。

临床诊断:巴贝西虫病

治疗经过:

克林霉素、阿奇霉素联合双氢青蒿素哌喹

病例思考

是一种由寄生于红细胞内的巴贝西虫(Babesia)经硬蜱叮咬传播的人兽共患病,可经胎盘、围产期和输血途径致人与人之间传播。该病临床上并不少见,且具有极大潜在的危险性,患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从无症状或亚临床表现到急性暴发性感染,甚至导致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免疫抑制剂治疗以及HIV感染者等)死亡。据统计,住院患者中死亡率为6%~9%,有免疫抑制治疗或输血史者死亡率约为20%。部分患者有户外露营史,如登山、狩猎、划船等,增加了与蜱虫接触的机会,造成蜱传播性疾病增多,而巴贝西虫病感染尤为突出。

诊断需要外周血涂片镜检、PCR或血清学检查。

这里回顾一下这例患者的外周血涂片,并结合巴贝西虫的生活史,会有更为深刻以及理性的认识,临床所见与基础知识的结合,会有助于疾病的认识与临床正确诊断。下图就是外周血涂片镜检与巴贝西虫生活史对照。

呦呦鹿鸣,食野之虫(巴贝西虫病)

轻至中度治疗:阿奇霉素和阿托伐醌 。

严重感染治疗:克林霉素和奎宁(口服)或奎尼丁(静脉)联用。

题外话:

呦呦鹿鸣,食野之虫。当置身于原生态的胜境中,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在无时无刻地面临着各种感染性疾病的侵袭。我们在畅享自然之美的同时,必须敬畏自然生存的险恶。

呦呦鹿鸣,食野之虫(巴贝西虫病)

既往笔记

蜱虫叮咬所致红肉过敏:α-半乳糖过敏症

蜱虫致儿童麻痹症

2021-07-14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血液科   马耳他   涂片   生活史   疟疾   林区   霉素   寄生虫   病例   性疾病   临床表现   疲劳   细胞内   患者   发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