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婴儿心脏横纹肌瘤

临床问题

简述新生儿/婴儿心脏横纹肌瘤的发病率、临床特征以及治疗策略?

病例1

患者年龄:新生儿

患者性别:男

简要病史:

孕24周产检超声检查时发现疑似胎儿右心室横纹肌瘤。胎儿头颅MRI未见异常,排除结节性硬化中枢神经受累;胎儿TSC1/2基因检测、胎儿染色体检查未见异常。

孕40+5周,顺产。

新生儿经胸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射血分数0.66。右心室高回声团,大小约1.2cm×1.2cm,右心室流出道狭窄、压力差增加。

新生儿/婴儿心脏横纹肌瘤

手术治疗,病理:束状细胞周围伸展,显示特征性"蜘蛛细胞"。

诊断:心脏横纹肌瘤

新生儿/婴儿心脏横纹肌瘤

患者随访正常,预后良好。

病例2

妊娠25周时通过胎儿超声检查发现胎儿右心室肿瘤。胎儿生长良好,但心脏肿瘤增大。男婴在孕30周时经阴道分娩出生,出生体重为1350g。

心脏超声显示多个肿瘤(最大的两个17.1 × 13.1,8.3 × 6.3 mm),强烈怀疑这些心脏肿瘤是横纹肌瘤,依据是多样性和一致的高亮度。心室流入和流出道均无明显狭窄。动脉导管血流由左向右,左室射血分数良好(70%)。没有发现肾脏肿瘤,但是在大脑中发现了皮质结节。结节性硬化症的基因筛查显示TSC1基因存在移码突变(外显子15,c.1903_1904delAC)。

出生后第1天动脉导管自发关闭,但肺动脉血流维持,循环动力学保持正常。然而,由于右房流出道狭窄(出生后第2天右房流出道血流从1.2 m/s增加到第28天的2.1 m/s)和肿瘤生长引起的右房舒张功能障碍导致右房压力升高,卵圆孔向左向右分流。

治疗经过:

依维莫司口服。最大肿瘤的横截面积超过200mm2,给药后明显减小(图),右心房压力随着肿瘤缩小而降低。婴儿于第63天出院(开始服用依维莫司后36天),此时最大肿瘤为54mm2,RVOT血流降低至1.3m/s。

新生儿/婴儿心脏横纹肌瘤

随访6个月,心脏横纹肌瘤逐渐减小。

病例思考

原发心脏肿瘤罕见,新生儿发生率0.001%~0.03%。心脏横纹肌瘤最常见,占原发心脏肿瘤的60%,43%~60%的患者伴有结节性硬化,胎儿多发横纹肌瘤常与结节性硬化病密切相关。结节性硬化症的早期表现可在产前检查中发现,最常累及心脏和大脑,心脏横纹瘤是早期表现。

大多数横纹肌瘤可自发消退,一般无需手术切除,除非有症状。出现的症状可由血流通过心脏发生梗阻引起,或为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脏传导阻滞)相关症状。出生后的患婴因有机械梗阻风险,应及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若有手术指征,及时手术治疗。

既往笔记

心脏黏液瘤栓塞现象

2021-07-16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横纹肌   新生儿   心脏   硬化症   导管   超声   病例   胎儿   狭窄   肿瘤   基因   症状   患者   婴儿   压力   发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