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富人也是惯性裹挟下的被动生命体

社会阶层是存在三六九等的。通常脱离了体力劳动的劳动分工,是以俗称的职场白领为起点,上到带领白领的超级富豪。

后者是社会顶层人员,享有尊贵的身份和政治地位,而后者只能说与体力劳动者只有一纸之隔,只差那极薄的一线。具体地说,他们不用再下地干活,不用露天工作,或者其他。

按照我们正常人的思维,我们可能这样去想,既然社会人员是分为三六九等的,那么相对高级别的社会成员比相对低级的社会成员具有更多的选择权。在这种先天赋能的影响下,是绝不甘心下沉自己的社会地位的。

比如说演员韩雪,是出自军区大院,这已经不是秘密了。听到这里,大家会很惊讶,他的身份完全可以超越现在,现在的职业完全不符合身份,她明明可以去做军人,执政,为什么非要去做演员呢?

这是在群体共识下,形成的惯性思维

认知心理学:富人也是惯性裹挟下的被动生命体

我之前就遇到过这种事情。我当时在一家评估公司,其中有一个同事,岗位是查勘员。工作内容就是房产估值前,先对房子进行查勘,比如房子朝向,是否私自改造等等,工资4000。但是,让你惊诧的是,他是开着大奔去挨家挨户地查勘。

但是,后来听其他同事说,家里是拆迁户,分了好几千万,外加一个单元楼。连租金就是工资的十倍多。

按照群体共识所形成的观念思维,我们一定会下结论:“这孩子脑袋有问题”

这是从经济学思维的角度作为逻辑的推论,大多数持这种观点的人都具有惯性的“算账思维”。也是绝大多数人的惯性思维。

当然,做低端工作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具备高端思维,即使钱再多,也无法合理使用。

那么,如果某人天生就生在山顶,具备良好的教育和企业背景,会从事低端工作吗?

认知心理学:富人也是惯性裹挟下的被动生命体

答案是不会的。如果你认为只是出于不想纡尊降贵的面子问题,那么,你就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

这里还存在一种思维惯性的因素。

惯性如何裹挟个人

凡勃仑的《有闲阶级论》则从另一个维度阐述这个问题。凡勃仑的著作都是围绕行为惯性的理论而展开,更加倾向于用习惯解释所有的行为倾向。他认为无论是人的行为,还是制度,还是其他社会、经济现象,都是一种惯性行为。

高阶层子弟的职业选择,除了投入与产出的高性价比的经济学思维所致之外,还有一种思维惯性的原因。

如果说理性选择特征是对外部情境的变动而灵活应对,但是如果理性在日积月累的加持下,便会形成一种惯性,而惯性一旦固化,就很难达到灵活选择了。或者说某些固化的思维,在某个时空可能有效,但是一旦跨越了时空,惯性思维就会成为一种阻碍。

也就是说底层人士如果想跻身上流社会,必须改变其固有的思维模式,这很困难且费脑。反之,上流阶层的高端思维,如果要下沉为低端思维,也要从零开始,又是一轮费脑的过程,依然困难。

比如说你是做房地产开发的,如果强行转行做自媒体,思维就会出现空间的转变困难

打个比喻:如果上帝可以让狼和羊许愿,可以突破基因,通过锻炼,成为狼或者羊。

那么,对于羊来说,变成狼的过程,那是很痛苦的,对于长期安逸的羊来说,想转变身体的每一个细胞,这个跨越很痛苦。

那么,对于狼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身体的各个部位,以及思维,都要重新塑造,这种转变,也是一种困难和痛苦。

其实,这种惯性思维在我们的生活中极其常见,不单单是个人,企业,国家都不例外,都会被惯性裹挟着走。

认知心理学:富人也是惯性裹挟下的被动生命体

惯性如何裹挟中小型企业

我记得疫情过后,我和一位做税务代理的朋友一起吃饭,我说,明年想干点啥,你做税务代理的,给很多企业做税务,应该对行业的走向有感觉,有没有啥好建议。

这位朋友说,其实很多人都问我这个问题。

我说,问您的那些人,他们目前做的啥行业啊。

他说,干啥的都要,拆迁的,做工程的,都是几千万身价的。

我当时懵了,说:“他们这不是添乱吗,都这么有钱了,还挑肥拣瘦的,跟我这抢市场”。然后,我追问,你给了他们行业选择了吗?

我朋友说,给了。但是,都被他们pass了。

我再次懵了,为什么啊,觉得不挣钱啊,喝汤的活看不上是吗?

我朋友说:“也不是,主要原因是转型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试错成本和各种人脉还要重新搭建,危险性太大,做大的,成本太高且生疏,做小的,利润还不了银行贷款,最后只能靠思维惯性和营业模式惯性维持下去,以前我特别羡慕有钱人,自从跟他们打了交道,现在我觉得“穷开心”才是最开心的”。

认知心理学:富人也是惯性裹挟下的被动生命体

大企业更容易被惯性裹挟

如果说一辆货车不容易刹车,那么,一辆吨级的货车更不容易突破惯性而刹车

之前看过的一篇文章。讨论为什么一些大型的上市公司不做低端市场。

最后的结论是,由于大型上市公司,固有盈利模式以客户和增长率为核心的惯性行为。

换言之,如果中小企业容易被惯性裹挟,那么大型上市公司更难以逃脱这种“窘境”。

固有客户量是大型企业增长的唯一来源,所以极大程度地满足客户需求以及产品创新,才能不断产生预期增幅的盈利。

而预期增幅决定股价的升幅,在不同股票的对比中,如果其股价增幅不如竞争对手,股市资金流很容易倾斜,最终导致不断下滑的风险。而低端市场的盈利,完全不满足高盈利抬高股价的目的。

就好像疫情期间的口罩,在西方国家极其短缺,原因就是口罩的利润无法支撑本国高福利的民众需求,所以大部分企业放弃生产。

所以,大型企业非常容易被客户需求和盈利增幅绑架,被迫惯性地牵着鼻子走。否则股价很容易惯性降价。

房价也是同样的道理,一旦降价,就容易形成一种势,而国人是追涨不追跌的,越降越卖不动。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这个是由于经济惯性而导致的思维惯性

而身处惯性经营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个生产环节,都会被这种惯性助推,不能回头。

再举一个例子

毕业那年,我从事金融行业,有一位客户,非常有钱。

他说,你别看我们的穿着,其实我们的配置都是给圈里人看的,到了家,也是大裤衩子光膀子,才能感觉轻松。你羡慕我衣着光鲜,我还羡慕你可以如此休闲呢,我们这都是行业惯性模式强迫的,做哪行就要守哪行的规矩。我们只是金钱比你们多些,但是咱们面临同样的忧愁,而金钱并不能解决忧愁问题,反而是忧愁的源头。

我说,你至少没有房贷的忧愁啊。

他说,小伙子,房贷只是忧愁区域的冰山一角,等你有钱了,你就知道了。

当时,我就思考,原来社会结构就犹如摩天大楼,其实每一层都是夹层,都有无法诉说的忧愁。

但是,我有信心,我不会像那位客户说的,能体验到那种忧愁。因为,我这辈子都不会有钱的。

拓展认知,仿若拨开人生云雾,原来四处都是路。想了解更多认知领域,请关注我。


认知心理学:富人也是惯性裹挟下的被动生命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惯性   都会   增幅   低端   富人   股价   忧愁   认知   心理学   上市公司   生命体   羡慕   思维   困难   客户   社会   行业   工作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