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你的举止,凸显你是怎样的人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

比如在一次职场野外聚餐活动中,张三和李四作为职场中的人员,也参加了这次活动。

野外聚餐吗,肯定少不了一些“体力活”,比如搬东西,或者其他的一些体力事宜。

然后张三跟李四说:“四哥,您才来公司不久,一定要多干活,让同事看在眼里,争取得到同事和领导的认可。领导才会喜欢你,日后,同事之间才能互相帮助”

如果你们是李四,你们会怎么想?

A:张三人真好,初来乍到,能交到这样的朋友,真是幸运。

B:张三这个人,鬼点子可真多,不就是想让我多干点活吗?然后自己去偷懒。

估计现在你已经选出了自己的答案。

其实,这道题是一道开放式的问题。无论选择哪一种,都没有错。

而重点在于,你的选项,决定着你是怎样一种思维模型的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判断一个人或者判断一个事物,都是经过“主观先验”的思考模型而做出判断,最终形成了我们大脑的内部模型。

认知心理学:你的举止,凸显你是怎样的人

大脑内部模型

在前一篇文章中《大脑内部的“小程序”是如何搭建的?》中,全篇以神经学的角度对大脑内部模型的搭建进行了揭秘,可以说,阐述得非常详实了。从经验主义的角度来说,就是我们每一次的经历,都是对大脑内部模型的构建起到不断塑型的过程。最后形成了我们对某一件事情的惯性思维。

比如说,人类的睡眠有助于思考应该如何解释呢?

神经学研究者会从神经舒缓的角度做出解释。

而医疗学者会从身体协调方面做出解释。

而阴阳学会从十二个时辰对应着养生表的逻辑进行诠释。

子时属胆,丑时属肝,寅时属肺,卯时属大肠,辰时属胃,巳时属脾,午时属心经,未时属小肠,申时属膀胱,酉时属肾,戌时属心,亥时属三焦经。

这四个领域的人,都会根据自身的认知思维为中心给出一个相应的结论。

认知心理学:你的举止,凸显你是怎样的人

以自身思维为中心

好了,现在咱们开始思考张三和李四的这个话题。

如果选择A的人,即张三人真好,初来乍到,能交到这样的朋友,真是幸运。

那么,无论张三是真心帮助李四还是出于狡诈,目前尚不确定,因为需要日久见人心的验证。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李四会优先把张三判定为好人,而不是心术不正之徒。从而得出一个结论,李四绝对是品性纯良之人。(严谨来说,品性纯良只是儒家定义,而人性本质上来讲,品性只是生存的一种属性)

如果选择B的人,即张三这个人,鬼点子可真多,不就是想让我多干点活吗?然后自己去偷懒。

同理,在依然没有通过大量交往数据的多次验证的情况下,李四只是通过初次交往而瞬间判定张三的为人,大概率情况下,李四本人的人品也不会是过于端正之人。

所以,这种“先入为主”的判定,很能端显一个人的思维模型(心理学称为人格障碍

)是怎样的。

即老黄牛第一次见到狼,肯定是以自身思维为模型,认为狼也是“敦厚老实”。

而狼第一次见到老黄牛,肯定也是以自身思维为模型,认为老黄牛也是“嗜血的”。

常年经历“黑道”生活的人,看见好友准备从口兜里掏一支烟,然后以示友好,可能都会误以为在掏枪想暗杀你。

其实,这也不足为怪。因为某一个人长时间处于某种环境中时,就会以这个情境中的各种情况作为参考。使得我们大脑的内部模型对于世界的认知,渐渐趋于一种稳定的认知状态。而我们对于外界的情景判定,都是基于这种“认知假设”而运作的。就像台词说的,律师看谁有嫌疑,大夫看谁都不健康,小编看谁都像自己的粉丝。

认知心理学:你的举止,凸显你是怎样的人

自我

建议看一下我前面的文章——《认知心理学:认知源于假说》

说到认知和假说,说到底,都是对目前“经验库”的一种固定搜索,但是随着经历的不断跋涉,“经验库”肯定是不断更新和再塑造的。

用术语解释为,我们不是每一刻都在利用感官不断从头重建现实的,而是利用大脑已经构建起来的模型与之前做对比,最后选择最为优化的模型来应对外部情境。这个优化的过程,就是不断的对已有大脑模型进行不断的更新,精炼,纠正。

比如今天张三打你,你会打回去,然后双双入狱。明天,你可能会直接躺下,然后打电话报警。这就是经验库的更新过程。

从社交的角度来说,如果没有这个优化的过程,一个人的大脑内部模型就是泥古不化,很容易称为偏执型人格。其感觉特别强烈,总会有一种不容于世的假象。

接下来,总是感觉周边的人,总是对你有一种“压迫感”。

认知心理学:你的举止,凸显你是怎样的人

压迫感

比如张三和李四谈论一个观点,即使李四的观点不对,宁愿怼,也要坚持自己的观点。

换句话说,关注的焦点总是集中在观点本身,而不是对方的情绪上。

比如,小翠对小红说,你今天的妆不好看。

小红如果有性格偏执的特点,肯定就会反击:“你也好看不到哪里去。”

如果小红没有性格偏执的特点,可能会说:“没事,就算我不好看,能衬托你好看,我今天这妆也值了。”

意思就是,观点的对与错,在社交面前,只是冰山一角,对方的情绪是另一角。角度太固化,很容易得罪人。跟李四这样,跟王五也是这样,跟所有人都是这样,最后,可能所有人都因你“太固化”而保持距离。

最后,你就认定为,所有人都不喜欢你,都是有敌意的。

请记住“敌意”这字眼。一旦这个主观词汇嵌入了大脑模型中,那么,模型中便会出现“应敌”的思维策略。

这就是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的结果。

越偏执,就越怼,就越不容于世而遭到疏远,就越没有安全感,接下来,在越没有安全感的前提下,就越偏执,就越怼,就越不容于世,越没有安全感。。。。。。循环往复。这个怪圈永远也挑不出来。

最后被他人贴上了“心理疾病”的标签。

认知心理学:你的举止,凸显你是怎样的人

心理疾病

其实,一开始只是一个思维模型不同于他人的原因,最后演化为性格问题了,导致恶化后的一体联动了。

一旦这个标签被他人贴上,个体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意愿——撕下标签。

而撕下标签的方式,通常都是通过主体属性之争的方式。

比如谁的观点高于谁,谁的身份高于谁,谁的薪资高于谁,全是个体属性强弱之争。

生活中最常见的“穷人”。一旦和他们聚餐,总是抢单,这就是撕标签的行为。

言外之意为,我不穷,我和大家一样。

但是,可能多数情况下,这个标签可能是自己贴上去的,并不是别人给你贴的。

其实,这类性格的人,有些人想从认知上调节,但是,我个人认为,这并不合适。

因为你的好心,依然被他认为是敌意。所以,要先从化解“敌意”上入手。

要先解决他的情绪问题,比如多关心,多体贴。让他认为你是他的朋友,一旦敌意消失,然后在灌输正能量的认知,才能真正嵌入他的思维模型。因为情绪高涨时,无论是高兴还是悲伤,理智是趋于零的,根本就听不进去的。

认知心理学:你的举止,凸显你是怎样的人

关切

《倚天屠龙记》中的金毛狮王,《如来神掌》中的古剑魂,最终都是通过情绪调节从阴影中走出来的。虽说是小说中的人物,但是,作者也是完全遵从心理学逻辑角度出发的。小说的精彩不光在于打斗的精彩,人性和情感的共鸣也是其最美妙的交响曲。

拓展认知,仿若拨开人生云雾,原来四处都是路。想了解更多认知领域,请关注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纯良   认知   老黄牛   品性   高于   敌意   偏执   举止   心理学   大脑   模型   角度   情绪   性格   思维   观点   标签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