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9个方法,把繁难的文章教得浅显一点

教学难度大的课文,是每位语文教师经常面对的问题。


课文的难,往往表现在不大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智发展的特点。例如苏教版七年级的《再别康桥》、北师大版八年级的《听听那冷雨》,都很难在相应的年级中教学。


课文的难,表现在其内容本身在教学中的难度。如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念奴娇·赤壁怀古》《鱼我所欲也》《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样的课文,教师在教学中是比较难以把握的。


课文的难,很多时候是因为文意难以理解。不见得短文就不难,鲁迅先生的《雪》,最后一段的含义十分难讲清楚。苏教版教材中有一个“雪”的教学单元,选了四篇评论家的文章,都回避了这个难题。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锦瑟》,因为作品本身的表达目的不明晰而让不少教师无从下手。


课文的难,有时候也表现于课文表达中的“繁难”。如人教版八年级课文《奇妙的克隆》中有非常多的科学名词,文章很长且读起来处处有梗阻。


也有的课文文笔比较生硬,语病多,缺少文趣与情趣,学生读而生厌,这也属于教学中的“难”,如苏教版课文《送你一束转基因花》。


比较难上的课文存在于教材之中,是一种必然现象,不能因为其难度大就不去进行教学。我们说,浅文有时候需要教得深厚一点,那么,难文有时候也可以教得浅显一些。


难文浅教,是教师教材处理方面必须练习的一门重要技巧。思考得多了,尝试得多了,实践得多了,必定有深刻的领悟。


下面都是一些比较实用的方法。


(1)进行大量铺垫。如《香菱学诗》的教学,需要运用多则材料,把故事的背景和人物关系介绍清楚,为顺利地教学进行扎实的铺垫。


(2)变换品析方向。如七年级《再别康桥》的教学,不从爱情诗的角度而从校园诗的角度去进行教学,就能大大降低难度。


(3)巧设活动方式。如在小学里教学《七律·长征》,就不能像在初中里教学这首诗那样引导学生去进行有难度的品析。设计一个“透过诗句我想象到……”的话题,可以让学生有很多话说。


(4)预设一个角度。如《锦瑟》的教学,很难有教学的入口,无法“切进”课文进行教学,我们可以“假设《锦瑟》是一首爱情诗”,于是学生就有了品读鉴赏的抓手。


(5)力求读懂一点。即只是着眼于解决课文阅读中某一个方面的问题。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教学,可以巧用课文后面的部分,让学生整理出“立论”的文章。


(6)重在语言学习。如《鱼我所欲也》的教学,可以设计学生的自读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从“一词多义”的角度在课文中提炼出十几组字词辨析材料。


(7)落实课后练习。如《驿路梨花》的教学,朗读课文,理解文意之后,可直接从课后的三个练习题入手,利用它们进行层次分明的品读教学。


(8)创新教学方法。如在七年级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可运用资料助读的手法,师生共同收集一些解读的资料,在资料的帮助下比较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9)教师直接讲析。教师讲析,学生听记,也不失为一种化难为易的好方法。如在八年级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关于课文中的虚与实的表达技巧,就可以由教师进行课中讲析。


尝试难文浅教,是为了化解难点,更有效率地利用课文。这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方法。在八年级教学毛宁的《梦回繁华》,“长文短教”并“难文浅教”,可能是唯一的教材处理方式,否则很难进行有效的课中训练。


把繁难的文章教得浅显一点,是一种教学的策略。无论怎样处理教材,有一个基本点是不动的:着眼于学生的知识积累与能力训练


文章来源:源创图书《余映潮谈阅读教学设计》,余映潮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

余映潮:9个方法,把繁难的文章教得浅显一点

《余映潮谈阅读教学设计》 余映潮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繁难   浅显   赤壁   中国人民大学   方法   文章   课后   课文   难度   自信   角度   教材   教师   学生   资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