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记叙文写作的描写意识?

叙述和描写是记叙文最基本的两种表达方式,在作文教学中,不少教师都发现:描写意识匮乏是学生记叙文写作的主要问题之一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中有一次“写作指导”——《写作指导 要有描写意识》,我做了如下尝试:要求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课前完成三项作业,上交电子稿,以便于交流;课上结合学生的作业交流并总结。


1

豹子那个具体的斑纹——为叙述和描写寻找比喻


《写作指导 要有描写意识》首先区分了叙述和描写,并以此为喻:叙述是在“线”上推进,描写是在“点”上描摹。王栋生老师也曾打过比方:叙述是“往前走”,描写是“停下来看”


第一项作业,我请学生也为叙述和描写寻找新鲜而贴切的比喻,统一使用句式:叙述像 ,描写像


学生的作业大致分为几类。


第一类注意到了叙述的“淡”与描写的“浓”,不少都以“水”为喻:“叙述如白水,平淡顺畅;描写则如绿茶(浓咖啡、红酒),芬芳馥郁。”


第二类注意到了叙述的“简”与描写的“繁”,不少以“画”为喻:“叙述像用铅笔勾勒出眼眉,描写像用彩笔点出眼的明媚和眉的生动。”“叙述是钢笔速写,追求简练;描写是水墨丹青,一个点也可渲染出千重景象。”


第三类相对综合,关注“快与慢”“长与短”“直与曲”“走与停”等的差异。有一个比喻尤为出色:“叙述是急的,哪怕是慢慢说,它也目的明确,它要告诉你事实;描写不着急,哪怕是写一头豹子在奔跑,也绝不肯一句话带过,它忍不住就岔到那一个具体的斑纹下肌肉的动态,它要给你一个世界。”


“忍不住”一词用得恰切:豹子迅疾如箭地奔跑,观者为它的速度所体现的力与美所吸引,情不自禁,“忍不住就岔到那一个具体的斑纹下肌肉的动态”。“忍不住”——对美(美学意义上的、涵盖宽广的美,其中也可能包含了一般意义上的“丑”)的敏感与热情,正是描写的根本心理动因。学生如果能意识到这一点,就不会停留在“为描写而描写”的层面,仅仅关注技巧,而忽略描写的根本目的。


因为本次教学强调了“要有描写意识”,总的来说,学生的比喻似乎倾向于褒描写贬叙述。实际上,两者应搭配得当,构成恰切的表达。


学生阅读长篇小说时,遇到大段的景物描写、心理描写,往往一跳而过,这当然并非好的阅读习惯,不过也折射出过多的描写容易造成审美疲劳这一阅读现象。因此在写作中,描写并非多多益善,而应叙写结合,掌握分寸,这一点也是需要提醒学生注意的。


这个环节的最后,我追问学生前面这些比喻属于叙述还是描写,他们回答“显然是描写”。我提醒他们,为叙述和描写寻求一个准确的比喻,本身就是琢磨一段出色的描写——既要新鲜,又要贴切,方能让人过目不忘。


2

“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搜寻嵌入记忆的描写


第二项作业,我请学生回顾高中教材与读本,挑出印象最深的一段描写,并简要地说明理由。给学生们留下最深印象的,均为人物描写。


关于如何生动形象地描写,教材突出了三个关键词:抓住特征,传达情感,多种手法。学生的说明也关注到了这些方面,如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等的综合运用;如平静文字背后作者的情感;如紧紧贴合人物特征等。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不约而同地关注了用词的精准和特别:贬词褒用——“僵硬”和“迟钝”,暗示出格斯拉朴实严肃的性格、对理想的迷恋与坚守;“死”词“活”用——关于老王的描写用了许多本不该用在活人身上的词;迁移——将植物将死、生机失尽的感觉用于对老王的描写。


我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补充总结:这样用词很是新鲜,但并不生僻,如《老王》中的“镶嵌”、《祝福》中的“轮”等,正所谓“平中出奇(新)”。汪曾祺曾指出,“小说家的语言的独特处不在他能用别人不用的词,而是在别人也用的词里赋以别人想不到的意蕴”。


这个环节的最后,我提醒学生:这些描写如此鲜明准确,很多年后,依然会清晰地留在我们的记忆中,这就是好文字的魅力。如果希望自己的描写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我们也应在以上这些方面多做努力。


3

展示与讨论描写片段


第三项作业,我请学生完成一段描写,对象不限,字数为一两百字。


学生的作业大致可分为两类:写人,多以身边熟悉的人为对象;写景(物),多关注自己熟悉的景(物),也有不少描述旅途中印象深刻的风景。总的来说,一般描写的都是自己深入观察过的对象,因此才能细细地“在点上描摹”。


我推荐的是三个写同学的片段,因为对象是大家都熟悉的同学,写得如何,大家都有发言权。限于篇幅,只举一例:


又到了政治课,董同学有些提不起精神。镜框下的小眼睛呆呆地盯着讲桌上方,视线好像穿透了黑板,望着他也不知道的很远的地方。懒洋洋的两只胳膊很不自然地架在课桌上,不宽的后背软塌塌的,简直要陷下去,头尽量地压低,以免和老师有不必要的眼神接触,活像一只伏在草叶上打瞌睡的螳螂。他的一条大长腿卡在课桌底下,另一条腿笔直地向左前方伸展。隔个十多分钟,他也会缓缓地拿起笔,在书上记一些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要不要记下来的内容,或是将书上的“0”一个一个地涂黑。直到他感到右手拿笔实在无事可做,才换另一个比较舒适的听课姿势,把中性笔扔到一边,笔套也不盖上。


学生的评点很有趣:董同学本人认为写得很真实,这个看法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认同,他们补充说虽然风格有些夸张调侃,但神态、动作等细节都很逼真。作者本人则强调说他加入了一些虚构想象,有些体验其实是他自己的。


我总结说,作者在细致观察、真实描写的基础上加入小说笔法、文学想象,使这个人物成为独特的“这一个”,同时又具有典型性,反映出学习生活的某种常态、共性。比喻的运用也很精当,且是层进式的:螳螂—打瞌睡的螳螂—一只伏在草叶上打瞌睡的螳螂,在寻找到一个合适的喻体后,又添加具体的状态、场景,使比喻更准确,更具画面感。


大家的评点也很精彩,主要关注了各种手法,如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写景有层次等),多感官(视觉、听觉、触觉等),不少能结合作业具体展开,我对这些评点都给予了肯定。


有意思的是,一位听课的同事在课后提醒我,这很可能是初三的应试训练培养出来的套路化的评点方式(熟记常用概念,代入具体作品),他认为应当超越这些技巧,追问学生描写的根本目的,使这些技巧分析有“精神内核”可依。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才能保持观察与描写的持久热情。这个问题此前我也有所涉及、强调,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比写作技巧更重要的人生底色”等,但未能重点展开。


的确,比“技”更重要的是“道”,比“形式”更重要的是“灵魂”。写作归根结底取决于对生活的理解:你对生活理解到什么程度,你的写作就能到什么程度。不过这是写作的根本性问题,不只与“描写”有关,也不可能在一两节课内解决,而应当在以后的写作教学中持续关注和探索。


学生的作业除了写人之外,大多写景(物),也举一则为例。


在我的书桌上,有两本字典。一本是我的,一本是妈妈的。小一号的、近似于正方形的是我的,大一号的、厚度较大的是妈妈的。我的字典是小学时买的,红色的塑料外皮,书脊上隐约留着几个歪歪扭扭的符号,那大概是我小时候写的名字吧。妈妈的字典是她高中时老师送的,深红色的外皮,黑色、有点发灰的铅字,整本字典干干净净的,只是书脊上的装订线有些毛糙,大概是经常用而磨坏了吧。


这段文字中朴实无华的细节描写,蕴蓄着朴素真挚的深情。学生都关注了这个特点,并举两处关于“书脊”的细节为例:作者不刻意煽情,但读者自然能体会到岁月积淀出的厚重情感。修辞立其诚,这同样是超越了技巧的根本,看来学生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最后,我简短地做了总结,并要求学生结合课堂讨论,对自己的作业做出修改。我特别强调了一点:作业的字数要求是一两百字,字数不足的学生很少,对这部分学生来说,要学着写长,尝试运用我们今天说到的技巧,把简略的叙述转为详细生动的描写。


更多学生的问题却不是“短”,而是“长”,一两百字可立起来的内容,稀释成了三四百字,味道淡了,力度减了。对这些学生来说,要考虑的是如何删其冗余而求神肖。


这次课我原本打算用一课时完成,但第一课时结束时,学生的作业只讨论了三四则,而他们最感兴趣的,恰恰是这个环节。


课在不该停的时候停住了,学生都觉得意犹未尽,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契机,因此我没有急于回到其他教学内容,又用了一节课继续讨论,最后一个环节的大部分内容,是在第二课时完成的。


学生的作业我课前基本通读了一遍,并记下一些关键词。这固然可以使我的评点更有针对性,让课堂讨论往我希望的方向集中,但也存在两个问题:第一,课堂上学生本就处于弱势,教师如此有备而来,使强弱对比更加鲜明。如果教师和学生在同一时间面对一个陌生文本,对话会更平等。第二,课前充分准备能让教师更有效地组织课堂,增加课的稳定性,但课堂即时生成、超出预设的那些内容,往往是更有创造性和启发性的。


一堂课最精彩的部分一定来自学生,而非来自教师;一堂在碰撞中擦出光亮的不完美的课,比一堂完美地实现教师预设的课更有价值。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将自己定位为一个真诚的倾听者、平等的对话者,即日常对话情境中的一个真实的“人”,而非胸有成竹的引领者,是更合适的:竹子应当笔直地、自由地向天空生长,而非按我们心中已有的竹的模样成长。


文章来源:源创图书《讲台上放的星空》,周春梅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

如何培养学生记叙文写作的描写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恰切   书脊   意识   目的   斑纹   记叙文   作业   豹子   螳螂   课时   比喻   字典   同学   教师   技巧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