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策略,为课堂注入积极的PBL文化

课堂文化是多面的,而且很难定义。但如果你希望所有学生都能通过PBL茁壮成长,就必须建立恰当的课堂文化。


让我们仔细审视对PBL特别重要的四个文化支柱:信念和价值观、课堂公约、学习环境,以及规程和惯例。与每个支柱相对应的一系列教学策略和课堂传统,将帮助你和学生建立并巩固积极向上的PBL文化。


也请记住,一种行之有效的PBL文化可能会让一些学生不适应,尤其是那些只经历过传统教学方式或凡事听指挥的学生。随着引入更为民主的教学策略,例如共同制定课堂公约,你可以和学生探讨这样的活动有什么目的和好处,并强调,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每个人都为创造和维护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


尽管你很可能会在学年初投入更多精力在文化建设上,但文化建设实际上需要持续不断努力。它不是一个项目、一个口号或一次团队建设活动就可以搞定的。在一整年中,从一个项目到下一个项目,你需要持续地强化那些价值观、习惯和课堂惯例,以创设一个让所有学生都能通过PBL取得成功的学习环境。


信念和价值观:分享重要的事情


在每个项目的尾声,加州拉克斯珀市的中学教师丽贝卡·纽伯恩会要求学生给她提供反馈。正如课堂公约里说的那样,她会提醒学生提供友善、具体和有用的反馈:“我问他们:‘什么对你有帮助?什么没有?项目的节奏怎么样?动手操作多了还是少了?什么帮助你学到了最多的东西?’”


收回问卷后,她会用电子邮件联系每一个学生。“我可能会说:‘我真的很喜欢你对项目节奏的反馈。你能再多说些吗?怎样做会更好呢?’”


学生们收到回复后,通常会特别惊讶。“他们会说:‘我的天哪,你真的看了我们的问卷!’我以身作则地向他们示范,倾听反馈是我们课堂文化的一部分。我想让学生知道,他们的发言权是货真价实的。”开诚布公地展现你所重视的内容,有助于让学生把你视为学习上的伙伴和PBL旅程中的支持者。教师应当直接向学生传达他们的信念和价值观,并佐以行动。


大多数PBL教师还持有这样一个信念:学生有权了解他们为什么要学习某个内容。PBL把学术概念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让这个“为什么”的答案显而易见。精心设计的项目很自然地解答了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我们什么时候才会用得上这些知识啊?”确保学生的努力付出拥有真实的观众,是教师为学习赋予意义的另一种方式。


西北科拉森高中数学老师泰兰尼娅·诺尔法的学生以前经常问:“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我们答案呢?”诺尔法回应的方式反映了她的信念和价值观:“我尊重学生们的想法。如果他们想抱怨,我也会听。但之后我会告诉他们:‘你需要成长。如果你总是等别人告诉你答案,那么将来等你不得不自己解决问题时,你就会无所适从。我会帮你为将来的成功做好准备。你很有可能会跌倒、被困住,这没什么错。调整呼吸,然后换一种方式继续尝试。’”


在她的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到成功的PBL教师共有的核心价值观和信念。这些价值观与信念,对建立有利于学习的积极文化至关重要。


课堂公约:创建一个PBL学习共同体


走进一个PBL的课堂,你很可能会看到写着课堂公约的横幅、海报或标语。上面的内容通常看起来和规则不太一样,因为规则往往是教师制定的,并且常常在强调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例如,“按时上课”“不要说脏话”等)。规则讲求执行和控制,而公约则是师生对如何对待彼此的约定,以及大家作为一个学习共同体所珍视的内容。在PBL中,课堂公约有助于促进包容、尊重和公平的学习文化。


4个策略,为课堂注入积极的PBL文化

在雷·艾哈迈德的教室里,课堂公约和积极的口号被贴在了醒目的位置。(照片经约翰·拉尔默授权使用)


对公约达成共识会为PBL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参与制定公约,学生能感受到他们在课堂运作方面是有发言权的。当他们努力维护这些公约时,他们会让每个人,包括他们自己、他们的同学以及老师,都负起责任来。这一过程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权力分配,让课堂变得更民主。


学生从自己的成长环境中带来各式各样的文化习俗、期待和行为模式,教育工作者同样也会带入自己的假设和偏见。创建课堂公约的目标是:重视每个人的特点和背景,同时建立起集体的共同期待,进而形成融合这两者的课堂文化。


让我们来看看下表,这是诺尔法老师的几个高中数学班所采用的公约。


4个策略,为课堂注入积极的PBL文化


这些公约强化了“公平且促进学习”的文化。你会发现,围绕创建公平和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这一目标,表中的陈述对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和学生(“为自己发声”)来说,都是非常清晰和积极的。每个人在制定公约时都有发言权,同时也要承担落实它们的责任。


根据学生的年龄、心智水平、从前是否接触过公约,以及更大范围的学校文化,教师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建立课堂公约。教师还需要考虑很多实际因素。


学习环境:正确的东西很重要


PBL的学习环境会透露课堂文化的蛛丝马迹。有的线索非常直观,有的线索则比较间接地透露出谁“拥有”这个学习空间。教室里是否有表面平滑的物品可供书写——比如海报纸、白板甚至窗户——以记录学生头脑风暴的内容?学生在项目期间被赋予了按需使用科技产品的权利,还是说,技术工具的使用主要由老师掌控?


把工具交到学生的手中能增进学生的发言权和选择权,同时也能强化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


在一个对PBL友好的环境中,支持学习的材料和支架是随处可见、触手可及的。这里有三个空间布置的选项,可以用来建设课堂文化。


项目墙。你可以为正在进行的项目专门开辟一块公告栏或其他醒目的展示空间。这样你就创设了一个中央控制台,它可以用来管理信息,突出即将到来的截止日期和重要阶段,提醒学生注意驱动问题、捕捉须知问题,并指出可用资源。


尽管项目墙听上去比较像是适合低年级学生保持专注的工具,但它对高年级学生同样有效。这面墙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的空间。学生在墙上张贴新的研究问题,用评价量规衡量自己的学习,并管理小组和个人的进度。如果所有学生都有电子科技产品可以用,那么一个线上空间也能实现同样的目标。


4个策略,为课堂注入积极的PBL文化

在一个小学课堂上,问题和资源引导学生在一个语言文学项目中学习。(照片经约翰·拉尔默授权使用)


开头句式。在高质量的PBL中,学生的发言权和选择权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但不是所有学生都乐意分享他们的想法。出于各种不同的原因,有的学生需要更多的准备时间或支持才能积极参与讨论。


开头句式可以帮助讨论顺畅地进行。比如,这些开头句式会鼓励论证和批判性思维:“我有另一种看法,因为……”“你有没有想过……”或者“这些证据可以支持我的结论……”开头句式强化了一种安全和信任的文化,学生从中可以学到如何有效和恰当地相互交流。


乱作一团的中间阶段。PBL经常被开玩笑地称为“混乱的学习”。不要试图掩藏制作原型产品和打草稿过程中的杂乱。相反,要让它们一直能被看见。把学生的半成品当作提问、观察和提供形成性反馈的机会。以后会有充足的时间来展示他们经过打磨的最终成果。


规程和惯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应确立的习惯


规程和惯例在教育领域很普遍,这是好事。熟悉的流程可以提高效率,改善课堂管理效果,把时间和精力留给学习本身。经过重复,按惯例行事变得自动化,几乎不需要教师的指导或监督。例如,对学生如何交作业或如何分发课堂材料,教师通常都会设定惯例。


规程是结构化的操作步骤,它能让讨论聚焦在特定主题或问题上,同时促进主动倾听和反思。假如运用得当,规程能确保小组中每位成员的意见都能得到聆听和评估,这对建设小组合作的氛围很有帮助。


在PBL中,采取一些惯例来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文化是很重要的。作为教师,你如果不希望成为课堂里无所不能的专家,那就鼓励学生使用“先问三个同学,再来找我”这条惯例,以便他们相互获取信息。


在学生刚开始接触PBL时,他们可能会问,为什么学校“感觉不太一样了”。这是一个好问题,它指向课堂文化的核心,并值得认真回应。有一位PBL资深教师就提到,他会帮助每一个刚升四年级的学生摈弃以往强调被动和服从的惯例(例如,举手并安静坐在那儿等待,直到老师点了你的名字才能发言)。他期望课堂中有更多探讨,学生可以边参与项目,边交流学习。这并不意味着要忍受混乱。他用几个简单的手势帮助学生意识到什么时候需要控制音量,什么时候需要从小组活动转换成班级活动。


与惯例一样,规程在PBL中也不可或缺。通过使用“画廊漫步”这样的规程,学生能够学着提出和接受反馈意见,也学着借助反馈完善接下来的工作。


画廊漫步是一种用于批判性反馈的规程。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可以从同龄人那里获得改进现有工作的点评意见。


除了画廊漫步,资深PBL教师还会利用大量的规程和惯例来建立和强化积极的课堂文化。你可以尝试以下这些方法。


晨会。教师在课程开始前定期召开晨会,可以比较容易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晨会有助于建立社群、强化关系、放大学生的声音,并支持学生的社交与情感学习。


思考惯例。固定的思考惯例,如“思考—结对—分享”或“看见—思考—发问”,能培养PBL中重要的思维习惯,诸如好奇,同时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收尾环节。一天课程结束后的惯例,是把学生聚到一起回顾这一天的进步和挑战的好机会,过程中也可以强化课堂公约。在项目执行期间,学生大部分的课堂时间都用于学习不同的内容或者和小组一起工作。收尾的惯例把每位学生拉回来,哪怕只是很短的时间,让他们可以重新回到大的学习共同体当中,并预判项目后续进程。


反思环节。反思环节的规程启发和邀请学生来思考自己的学习。如果能坚持运用,反思就会成为一种思维习惯。反思是黄金标准PBL的一个核心要素,这一点儿也不奇怪。


庆祝环节。对学习成果的庆祝不应该等到项目结束的时候才进行。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可以用击掌、欢呼、碰拳和其他简单的惯例来庆祝小而重要的进步。


当向学生介绍新的规程的时候,花些时间解释这么做的目的。


为了加强PBL的真实性,帮助学生理解他们在使用这些规程过程中培养的技能(例如,能够给出和听取批判性的反馈,或者能够理解他人的观点),不仅仅在学校里有用,在课堂以外的语境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文章来源:源创图书《项目式教学:为学生创造沉浸式学习体验》,有删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11月出版

4个策略,为课堂注入积极的PBL文化

《项目式教学:为学生创造沉浸式学习体验》[美] 苏西·博斯、约翰·拉尔默著,周华杰、陆颖、唐玥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诺尔   课堂   文化   可能会   发言权   公约   规程   惯例   价值观   信念   反馈   策略   环境   教师   项目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