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当成为美的代言人

《教育,向美而生》分为两辑,第一辑“教师,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一个美好的人”与第二辑“教育,要懂得成人之美”。第一辑关注教师自身,第二辑关注学生之心。关注教师自身,为的是如何更好地引领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之心,亦与教师如何作为紧密相关。


教育之美在哪里?教育之美必然源于教师之美。教师如何成为一个美好的人?郑英认为:“其实,教育之中,美的资源无处不在,只是如何发现和利用,需要教师的一颗诗心,以及一颗匠心。”


何为诗心?诗心是善感的、热忱的、妙悟的、求美的、沉潜的、洒脱的。何为匠心?匠心是执着的、创造的、极致的、自由的、宁静的、有情的。


放眼周遭,最让人担忧的并不是教师没有诗心与匠心,而是只有浓到无以复加的功利心。相反地,诗心与匠心不带丝毫的功利色彩,它们有的是把每个日子都过得庄重,把每个重要时刻过得充满仪式感,在成人之美的同时也实现自己的成长。


每次接手新的班级,郑英都会用全班孩子的名字串编成一篇妙趣横生的短文。在教室讲台上,郑英会每周更换一束鲜花。每个节日,郑英都会和孩子们带着仪式感去过,让这些日子成为最为独特的那一天。


教师,应当成为美的代言人


郑英说:“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不是始于教师走上讲台的那一刻,而是始于他与学生的交互活动。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会意的眼神、一句关切的问候、一个无言的赞许,或者哪怕是借用一支笔后的感谢,都可以是深具教育意义的交互活动。”郑英为想要有所作为的教师树立起切近可学的榜样,原来美就在身旁触手可及的地方,美就在心中等待唤醒的地方。只要你愿意,美就会成为你身上的精神印记。


每周五,郑英的班上都要举行“一周心语”的活动。它是融洽彼此关系、增进彼此情感的重要方法。“每位同学写下本周自己最感谢的人和最欣赏的人,并由我当场隆重宣读。于是每周的这一天成了班级‘奥斯卡颁奖典礼’的闪亮时刻,不断有同学被赞美、被描述,几乎每个孩子都经历过这样的闪耀时刻。”这样的班级,哪个同学会不喜欢?这样的班主任,哪个学生会不爱戴?


“学生参加岗位竞选,无论成败,都要发表演说,胜出的是就职演说,落败的是败选演说,为的是将他们培养成锐气而博大的人。”我们总是鼓励学生要无惧困难,迎难而上,常常忘了如何面对失败、重新振作是同样重要的。在看似寻常的教育全过程中,只要用心寻找、细心探求,总会找到大有可为的细微之处。端看你细心不细心、实践不实践。


中途转学来的女孩很喜欢画漫画,上课时几乎从不听讲,自顾自地画画。郑英得知情况后,请女孩的妈妈发来女孩画得最好的一张作品,并当面夸奖她的画技。而且趁机建议,让她给班上的每位同学画一幅画。一个学期后,女孩完成了老师交代的美好任务。“我于是大张旗鼓地为她开设了一个展览,隆重地将这些私人订制的作品展出。”置身画展中的女孩,面对同学们鼓励与钦佩的神情,她会有怎样的心潮澎湃呢?


身处这种处境中的女孩,我们是否也曾遇到过?她身上存在的缺点,我们是否心平气和地琢磨过?她身上拥有的特长,我们是否欣喜地仔细思量过?如何用她的特长唤醒她对自身不足的认识,我们是否用心规划过?


不管资质如何、经验多少、职称高低,任何教师只要用心付出,都可以创造出美的教育。这种美的教育虽是受到郑英启发而来,却不是郑英的翻版,而是独一无二的绝版。美的内涵是深邃的,美的外延是宽广的。所以,任何人都可以在美的天地里独饮自己的一杯醇醪。


在我读过的诸多教育类书籍中,《教育,向美而生》是其中最为特别的一本。它之所以特别全在于第一辑中的《阅读大地之书》一章。在这一章中,郑英去除社会高度现代化的阻隔,抛去教育教学的职业设限,全身心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里,并且把遍布自然之中却极易被现代人忽略的美尽可能地呈现给学生。


“在那里,我与每一种作物对视,与每一朵野花神会,与每一株树木对晤。舒缓而深郁的大地,给了我无尽的美的陶冶和智慧的启迪。”在这一年里,郑英跟随二十四节气的脚步走进八卦田里,感受生命的节奏和时序,并用相机为它们定格住。


在她的影响下,孩子们组成一个小队每个节气走进校园的自然深处,从小暑开始直至第二年夏至,刚好走完二十四节气。于是乎,他们在藤萝长廊下聊关于树的神话,在樟树下论树木对人的价值以及人对树木应有的态度,在银杏叶上观察它们的脉络、深味秋天的气息。


在这样的讨论与熏陶中,树木和自然、大地就这样走进他们的生命里。对从小就与自然隔绝的多数学生来讲,这是多么具有深远意义的一课。


人,从自然中,终将回到自然中去。人的身上如果没有自然元素的赐予与成全,岂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对郑英也好,对他的学生也好,对所有读者也好,大地都是成长的终极家园。我以为,《阅读大地之书》对教师来讲是不可或缺的精神启示录。在渴求便捷、习惯快速、信息发达、功利心强的现代社会中,回望故土守望大地愈发显得必要与可贵。郑英的阅读大地,意在让自己和学生成为一个有根基有原则有气度的人。


只要仔细读这本书,读者不难发现郑英的小点子、好点子真多,这无疑可以给身处困境中的教师带来启发。然而,这些点子或者方法如果没有一颗爱生之心、向美之心作为铺垫,最多只能昙花一现,不复再现。


郑英在《后记》中说道:“教育,不只有艰辛和困顿,也应有美好和动人。发现美,并创造出新的美,这是教育的应有之义。”读过郑英的书,我深觉教师必须是一个大写的顶天立地的“人”。拥有了美,我们便可以坦坦荡荡地行走人世间,不图名、不畏权、不贪利。美是精神的护身符,美是现实的保护伞,美是给予身心温暖与呵护的家园。可以说,美,是教师营造精神家园的必需品。


美在相逢时,美在离别后。郑英在二零一八年六月二十一日写给孩子们的诗中写道:“对所知的好,我会记忆到老。那是一个教师的教育人生,最美的注脚。”


孩子们在写给郑英老师的诗歌中这样写着:“我的人师,时时悄然追慕至美:追慕在自然中,日肥方能催发生命,追慕在态度中,一事精致便能动人,追慕在胸怀里,大气而能成就大器。我的人师,时时悄然追慕至美。”


这些话中有学生对教师追求教育之美的理解与回应,反过来讲,它们正是郑英探求教育之美的证据。如果教育之美没能撞击学生的心门,何来这些注满深情的诗句?


在郑英的班上,科任老师收到的教师节礼物不是贺卡或是别的小物件,而是充满诗情画意的一段评语。篇幅有限,我姑且摘取其中的若干句子。


“您以辛勤为杠杆,以知识为支点,为我们撬动起有着无限可能的明天。”这是评价物理老师的。

“您用钾钠银氢,为我们演绎出奇妙的万象世界,您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魔术师。”这是评价化学老师的。

“您用圈点勾画在我们的人生册页里题写笺注和眉批,编织出思想和灵魂的锦绣文章。”这是评价语文老师的。


在定下一八九班班级核心目标——“雅”之后,在老师并不提前知情的情况下,孩子们设计了一棵树,一棵只有枝干的树,然后每个人郑重地在上面按下自己的指印。“鲜红的指印衬在枝干上,宛如开在其上的花,浪漫、唯美。”美的不仅是图案,还因为心灵。因为“指印代表着承诺,象征着契约”。


在学生们眼中,如果一个教师成为美的代言人,他们会对教师心生依恋,会对教室充满眷恋,会对校园充满想念,会把师生共处的那一段美好光阴牢记于记忆深处,并逐渐幻化为生命的有机部分。


《教育,向美而生》中的语言是美的,如诗如画一般的语言极具感染力。我深知,能于笔端流出这样的文字,必然源于日复一日、甘之如饴的练笔。郑英的修炼不仅在日常的关注大地,还在平时的如何行文上。前者是精神内涵的砥砺,后者是外在形式的捶打。


“农人把百谷留给黑色的大地,画家把色彩留给艺术的大地,作家把文字留给文学的大地,身为教师,我把一颗柔软心留给教育的大地。我心柔软,教育方得恒久而温暖。”“我深知生活本庸常,需要手动加一点儿想象和审美的力量,于是用郑重和虔诚的心勾兑,把枯燥的日子和寻常的生活过得浪漫有品。”读郑英的《教育,向美而生》,我时常心生恍惚,以为是在读一册深情款款的散文诗集。这部教育作品,因为如此美的文字,而拥有文学作品的特质。


教师,不仅可以而且应当成为美的代言人。可以,是能力的体现。应当,既是能力的体现,也是责任的担当。想要学生拥有美好的外在与心灵,教师则必须先于学生拥有。想要学生日后拥有美好的未来,教师必须已经怀揣着与美有关的一切。这是教育的理想,也是理想的教育。


作者单位:福建省惠安高级中学

文章来源:《教师博览》12月中旬刊

教师,应当成为美的代言人

《教育,向美而生》 郑英 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教师   指印   匠心   节气   功利   代言人   树木   班级   大地   身上   美好   自然   老师   精神   女孩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