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集体中的利己主义和个人封闭?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做

曾有一位中学班主任告诉我,她班上有两个成绩很好的男生,每次考试班级排名都不相上下,两个人因此暗暗较劲。每次测验之后,必有其中一个因为没有“胜出”而情绪低落,好几天都缓不过劲儿来。


有一回,其中一个男生弄到了一本复习资料,据说是家长托人从外省一所名校买的。另一个男生知道后,也让家长去找这本复习资料。家长找不到,就让儿子找那个男生借来复印。儿子很为难,但还是硬着头皮去借了,结果那个男生支支吾吾地说资料忘在家里了;第二天再借,又说借给妈妈朋友的女儿了……


这件事让这位班主任非常感慨:残酷的学习竞争已经扭曲了一些学生的心灵,在这些学生眼里,同学就是竞争对手,自己之所以“优秀”是建立在别人“不行”的基础上的。


面对这样的情况,班主任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因为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单纯地讲道理、进行说服教育,已经很难在他们的心灵中激起波澜;况且,在我们日常教育的点点滴滴之中,“竞争”“努力”“优胜劣汰”等字眼早已渗透到师生与家长的血液中去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单纯地教育孩子要学会与别人分享,不要自私自利,这种力量实在太微弱了。


显然,这是一种建立在对比基础上的教育。这种教育非常容易引发集体中的利己主义和个人的孤独与封闭。


苏霍姆林斯基曾举过一个十分引人深思的例子:一个六年级(相当于我国初中二年级)男生,很有数学才能,每次考试只有他得满分。可是在一次考试之后,这个男生惊奇地发现,这回班里得满分的不止他一个人,还有四个学生也得了满分,而且全班没有一个不及格的。这个男生不高兴了,跑到一边大哭起来。老师不知何故,另一个孩子便告诉老师:“他之所以哭,是因为得满分的不止他一个。”这个男生不能接受这样的考试结果,而他不能接受的原因竟是源于这样的想法:在他的心里,他不能容忍别人与他一样优秀,也不能容忍别人竟然并非他所设想的那么差。这一次,他的“优秀”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因此,他的痛苦几乎是必然的。


这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非常遗憾的事情。在当下的教育实践中,这种建立在对比基础上的教育屡见不鲜。在一个班集体中,学生之间不是彼此激励、互相启发,而是充斥着不正常的竞争关系。在这样的集体中,人人都把对方当作对手,人人都固守各自的一隅,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里,如果同学“胜”了,自己就“输”了,反之亦然。


该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呢?怎样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以一种正常的心态看待自己、看待别人、看待自己与同学的关系?尽管引发这种对比教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作为教师,尤其是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并非无可作为。


比如,在一个班集体中,班主任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要让处在集体中的每一个学生都能有引以为傲的东西,也就是说,要让每一个孩子既能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能看到别人的长处。因此,苏霍姆林斯基一再提醒教师,要挖掘每一个孩子内心深处的财富。


在任何情况下,不管一个孩子被耽误到什么程度,不管他经受过怎样的心灵创伤,也不管他遇到了怎样的困难,都决不能让孩子觉得自己没有指望了,自己永远比别人差,自己身上一无是处,干什么都不能成功……


他认为,每一个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在集体中看到未来有才干的机械师、育种专家、设计师、数学理论家、矿藏勘探者、建筑工作者、冶金工作者,激发学生的潜能,点燃学生的创造火花。对那些难教的孩子,他主张要从他们最容易取得成绩的方面入手,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欢乐,树立信心,找回尊严,从而鼓舞、激励自己。


当每一个孩子都既能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能看到别人的长处时,这个班集体就营造出了一种互相接纳、彼此鼓舞的氛围,没有一个人“突出”于这个集体,也没有一个人游离于这个集体,为集体所不容。这就不是一种建立在对比基础上的教育,因而可以很大程度上消除视同学为对手的现象。


但这并不是不要竞争。在这一点上,苏霍姆林斯基意在提醒教师,要使每一个孩子都能体验成功,而不是只有当别人“失败”时自己才能“成功”,这是构建和谐美好而又积极向上的班集体所必备的心理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注重让每一个学生能同时看到自己和别人身上的长处,因为他认为这是构建具有良好关系的班集体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同时他强调,这种学生之间精神财富的交流还在于互相赠予:


我总是力求让少年把自己点点滴滴的精神财富赠送给别人,以便使友谊、同志情分和兄弟关系建立在紧密地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人的精神交流上。


教育学生将自己的精神财富赠送给别人,从别人的身上看到自己,是苏霍姆林斯基一贯的教育主张。他的很多实践正是这一主张的诠释。比如,他让高年级学生带领低年级学生学习、做游戏、做手工,让男生主动承担照顾女生的责任,让每一个学生为自己的亲人栽苹果树和葡萄苗,把第一批果实送给亲人品尝等,这些都是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将自己拥有的精神财富赠送给同学和亲人。


我多么迷恋这样的场景:一个十年级学生来到六年级学生那儿,给他们讲述遥远的星空的故事,他讲得那么入迷,听众聚精会神地听着,大家的思绪仿佛一起飞向了那个神秘而美丽的世界;另几个酷爱数学的九年级学生正在给六年级学生演算几道有趣的数学题,六年级学生发现,数学是那么有趣,那些思考是那么富有魅力;一群七年级女生准备了一份出人意料的礼物送给男生——她们创作了一些故事,描写夏天在“阳光下的森林”中度过的日子,还对每个男生的品行做了鉴定。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实践中,精神财富的交流成了集体生活的一个重要特点。每个孩子都在想,我能为自己的同学做点什么,我能给同学提供什么,每个人都在悄悄地做着准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别人身上看到了自己身上美好的东西给别人带来的幸福和快乐,他会为自己感到自豪,一种高尚、纯洁的情感就逐渐产生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种精神财富的交流构成了集体关系的一部分,把这些精神财富从一个人的脑海中转移到另一个人的脑海中,从一个人的心中转移到另一个人的心中,是构建良好的集体关系的重要基础。


一位教师朋友告诉我,他上中学时,班主任是一位姓李的物理老师,在班级管理方面很有经验,他所在的班各方面都远远超过了本年级其他班。他向我讲述了李老师在班级管理方面的许多经验。仔细想来,李老师在班级管理上的成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缘于她十分注重打造良好的班集体,尤其是她十分善于让班里的每一个学生都为班集体做点什么,并在各个领域展现自己的才能。


比如,在每次考试之后,不论是哪一门学科,李老师都会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她会选出几个成绩优秀和进步比较快的学生,在班里分别介绍自己学习这一门学科的经验,讲完之后,再请班里其他同学提出一些在学习这门学科中遇到的问题,全班同学共同讨论解决办法。


这样,不论是成绩优秀的学生,还是学习进步的学生,都能及时对自己的学习经验进行总结、反思、巩固,班里的其他学生在借鉴别人经验的同时,也在内心深处感到自己是这个集体中的一员,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集体中获得帮助,或者展现自己。这时学生之间是彼此激励,而非纯粹竞争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学生心中出现利己主义,因为每个人都在想自己怎样为同学提供更好的经验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也避免了一些学生出现封闭、孤独的无助感,因为每个人都向别人敞开了心扉。我想,这正是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价值所在。


让学生把自己手中的“玫瑰”赠予别人,是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


文章来源:源创图书《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修订版),闫学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年11月出版,标题为小编自拟

如何避免集体中的利己主义和个人封闭?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做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修订版) 闫学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集体   利己主义   长处   满分   班里   班主任   身上   男生   竞争   同学   精神   关系   财富   经验   孩子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