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名著《自卑与超越》:最好的家庭关系,不是恩爱,而是平等

文 欣然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创作不易,转载事先联系,否则视为侵权

导言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偶然的:我们身上发生的每件事,似乎都在诉说着,这个人有过什么样的经历。

一位26岁的小伙子,一直在抱怨找不到满意的工作。

8年前,在父亲的带领下,他成为了一名经纪人,但他从来没喜欢过这份工作,他曾试图寻找其他工作,但没能成功。

由于长期被失眠困扰,他上班没有精神,工作也难以胜任。

夜里,他总是做同样的梦:有人把一只球往墙上扔,而球总是弹开;而每次球弹开时,他就会醒来。

我们该怎么看待小伙子的行为?

很不开心,很不如意,身体不够健康,工作没有兴趣,生活一团糟……

没错,这是我们看得到的,而看不到的是:他内心自卑,并且在努力挑战父亲

这是怎么一回事?让我们试着解释一下。

梦中的球,代表着别人抛来的压力,而他对抗压力的方式,就是让自己醒着:因为失眠会导致精神不佳,精神不佳就没办法用心工作,而工作是父亲找的。

出于自卑,他无法战胜父亲的权威,只能用"上不了班的被动攻击"挑战父亲,同时也沦落了自己。

心理学名著《自卑与超越》:最好的家庭关系,不是恩爱,而是平等

自卑,是我们经常谈到的一个词,然而我们却没那么了解它。

你知道吗?

当你沾沾自喜地炫耀时,可能是自卑的;当你打败所有人时,可能是自卑的;当你心生嫉妒,报复他人时,可能是自卑的;当你逃避现实,自我封闭时,可能是自卑的;当你害怕被忽视,突然大发脾气或哭泣时,可能是自卑的;而几乎所有的说谎和犯罪,都与自卑感有关。

自卑情结,是个体心理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正如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在其代表作《自卑与超越》中所说:当一个人无法恰当地适应和应对问题,并且坚信他们无法解决时,就是自卑情结的体现。

心理学名著《自卑与超越》:最好的家庭关系,不是恩爱,而是平等

01

自卑是如何产生的?

三毛在《闹学记》中,记录了一个童年的故事。

初中时,她数学成绩不太好。一次偶然机会,她发现老师出的考试题都是书上的练习,于是偷偷背了下来,结果考了100分。

老师认为三毛一定是作弊了,便给了她一套很难的题,结果,她做不出来。

这下,老师更加认定了自己的判断:她用毛笔在三毛眼睛周围画了两个"鸭蛋",逼着她绕操场一周。

嘲笑声中,墨汁顺着脸流到她嘴里。

这件事对她打击很大,之后她开始封闭自己,逃课去墓地读书,并最终被学校劝退

事实上,这并不是她第一次被嘲弄,在此之前,小学语文老师也曾嘲笑她的理想:做一名拾荒者。

这些经历,对三毛后来的离群索居,以及抑郁自杀行为,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自卑与超越》一书中说:那些有缺陷的孩子,比健康的孩子更容易自卑

当他们走入人群,会遇到各种怜悯、嘲笑和排斥,这让他们感觉自己不如别人,遭到世界的抛弃和羞辱。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缺陷有时并不全是生理上,而是心理上

被父母忽视的孩子,会觉得"世界是不能相信的";被打击侮辱的孩子,会觉得"我是不好的",在遭遇生命难题时,他们会高估困难程度,同时低估自己获得他人善意的能力。

心理学名著《自卑与超越》:最好的家庭关系,不是恩爱,而是平等

电影《心灵捕手》的男主角威尔,聪明绝顶却叛逆不羁,他不相信任何人,对外界怀有敌意,直到遇到心理治疗师肖恩。

当他终于打开心扉,说出童年被父亲虐待的痛苦经历,肖恩摸着威尔的头,一遍遍地重复:不是你的错,不是你的错,不是你的错……

这5个字,至关重要。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对世界的感知能力很强,但是解读能力很弱。

如果没有正确引导,很容易将痛苦当成自己的过错,并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从而形成"自卑"。

心理学名著《自卑与超越》:最好的家庭关系,不是恩爱,而是平等

电影《心灵捕手》海报

02

有些时候,自卑的表现形式,和我们以为的刚好相反。

自卑的人并不一定是柔顺、内向而退缩,而是表现出不同的样子。

比如:妈妈带着3个孩子去动物园看狮子,笼子里的狮子对着孩子们大叫。

这3个孩子内心都很害怕,而第2,3种方式,是在通过"优越感"来掩盖自卑。

心理学名著《自卑与超越》:最好的家庭关系,不是恩爱,而是平等

阿德勒认为:任何一种凌驾于他人之上的举止背后,都有一种亟需隐藏的自卑感存在。这就像一个担心自己太矮的人总会掂着脚尖走路,好让自己显得高大。

有个16岁的女孩,从6,7岁时开始偷窃,12岁开始夜不归宿,和各种男孩子混在一起,她的母亲十分愤怒,却无计可施。

如果我们了解了女孩的成长背景,便不难发现原因出在哪里。

女孩的父母在她2岁时离婚,之后她跟着母亲在外婆家生活,由于出生时父母闹得很凶,她的母亲并不喜欢她,她们的关系十分紧张。

自女孩感受到母亲不喜欢自己的那刻起,便产生了自卑,为了战胜自卑,她开始制造各种麻烦,以证明自己比母亲更强大,从而保持"优越"。

女孩说,她并不觉得偷窃和交男友很享受,只是看到母亲无能为力的样子,感觉很爽。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这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当我们感受到自卑时,去寻找优越感的行为”。

当一个人感觉软弱,便会无意识地创造出令自己感觉强壮的情境:包括说谎、吹牛、发火、制造麻烦等,目的是通过控制他人,来弥补内心的自卑。

心理学名著《自卑与超越》:最好的家庭关系,不是恩爱,而是平等

03

看了上面的内容,你可能会以为,只有被忽视和粗暴对待的孩子才会产生自卑。

事实并非如此,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中,同样可能产生自卑的孩子,最典型的就是溺爱与偏心

这也是我读《自卑与超越》一书时,最深刻的感悟

1,溺爱

电视剧《都挺好》中的老二苏明成,是个被宠大的孩子。

三个孩子中,老大在国外,老三很叛逆,母亲把所有的爱都给了明成,不仅供他上大学,还在他结婚时拿出家中积蓄,为他买车买房。

在明成眼里,这些本是理所当然的,可这一切,随着苏母的去世改变了。

失去了依靠的苏明成,成了家里最不争气的孩子,工作没了,被人骗财,还离了婚:终其一生,他都在努力证明自己,在挫败中找寻价值感。

对此,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是这样解释的:

蜜罐里长大的孩子享受着众星拱月般的照顾,却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以至于将一切看作理所当然。

结果就是,等他们不再是众人关注的焦点,其他人不再优先照顾他们的感受,巨大的失落感便席卷而来,觉得遭到了整个世界的背叛。

被溺爱的孩子,不只是既得利益者,同时也是受害者。

他们中的有些人,会因为强烈的恋母情结,而无法建立亲密关系甚至不结婚;有些人表面上友善可爱,其实是在伺机左右他人;也有些人会在需要没有被满足时,表现出愤怒甚至强烈的报复心。

心理学名著《自卑与超越》:最好的家庭关系,不是恩爱,而是平等

《都挺好》剧照:苏明成

2,偏心

有个10岁男孩,在大街上向孕妇丢石头,在学校追打小女生,让老师和家长很是头疼。

父母想不通,他们夫妻恩爱,没有暴力倾向,孩子是和谁学的呢?

随着了解深入,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男孩是家中长子,还有个4岁的妹妹,他看上去对妹妹很好,其实常常在暗地里掐她的手臂。

很显然,男孩对妹妹分走父母的爱很是愤怒,向孕妇丢石头以及追打小女生的行为,其实是在表达怨气,他把她们当成了母亲和妹妹的替身。

阿德勒认为:多子女家庭中,当父母无意识地偏爱更弱小的孩子,另一个孩子就会因不被爱而感到自卑。

最好的家庭关系,是平等的关系

平等不仅存在于夫妻之间、以及孩子们之间;还包括父母需要共同帮助和抚育孩子,不能让孩子偏于任何一边。

心理学名著《自卑与超越》:最好的家庭关系,不是恩爱,而是平等

04

如何超越自卑?个体心理学认为,正确方式是学会合作

从孩子开始孕育,合作就开始了:一直到婴儿期,他们都与母亲紧紧相依。

随着孩子成长,他们开始需要父亲、老师、同学以及更多人,需要更广泛地认识环境和社会;好的母亲,不是死死把着孩子,而是引导孩子与他人和外界合作

忽视和惩罚,是糟糕的合作关系,会导致孩子对外界充满敌意

很多在学校难搞的"问题孩子",都与无法与他人合作有关,他们会对老师和学校失望,并抵触上学,逃往网吧、游戏厅,以及社会小团体。

宠溺与纵容,同样是糟糕的关系,会导致过度依赖,削弱与他人互动的能力

比如当母亲与孩子过度紧密,会让孩子认为"母亲只是我一个人的",从而对父亲产生敌意,并"聪明地挑拨"父母关系,制造出各种家庭问题。

心理学名著《自卑与超越》:最好的家庭关系,不是恩爱,而是平等

此外,父母在孩子面前秀恩爱,也并非"好事",孩子会感觉爱被分走了,尤其当妈妈说:这事你爸同意就行,其实是在无意间树立了"孩子对父亲的敌意"

婚姻关系也需要合作,常常哭泣抱怨的妻子,是出于自卑;喜欢指责发脾气的丈夫,同样出于自卑;只有放弃想要"控制对方"的优越感,两人才能破解自卑,和谐地生活在一起。

心理学名著《自卑与超越》:最好的家庭关系,不是恩爱,而是平等

结束语

我们该如何看待自卑?

《自卑与超越》一书中说:自卑并不代表失败,而是趋向优越的原动力,当带给他人的价值感,大于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时,就会超越自卑。

作为一个患有佝偻病的孩子,阿德勒的童年并不"美丽",他经常被嘲笑又矮又丑,母亲又比较偏爱哥哥,这些都使他深感自卑。

后来,他将被关爱的渴望转向父亲,并在父亲那里获得鼓励,成为一个有力量的人。

心理学名著《自卑与超越》:最好的家庭关系,不是恩爱,而是平等

感悟于自己的童年经历,阿德勒写出了著名的代表作《自卑与超越》,他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20世纪三大心理学家,被誉为"个体心理学之父"。

《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思想最成熟时期的作品。

全书共12章,讲述了自卑的来源以及如何认识与超越,涉及父母教育、学校教育、工作、婚姻、梦以及犯罪等各个方面,案例详实,字字珠玑。

这本书有两个译本,个人认为下面这本的翻译更口语化,推荐给大家,希望能帮助到被自卑困扰,以及渴望了解并突破自我的人。

心理学名著《自卑与超越》:最好的家庭关系,不是恩爱,而是平等

#今天看了一本好书#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享受半价。

自卑与超越 (果麦) ¥16 购买

【我是欣然,为大家分享心理知识,如果某些话题引起您的思考与共鸣,请打赏留言,感谢您的认可与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5

标签:自卑   心理学   人时   关系   优越感   溺爱   敌意   恩爱   名著   平等   父亲   父母   母亲   感觉   老师   孩子   女孩   家庭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