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不安全依恋,藏在父母与孩子的日常沟通中,影响孩子一生

文 欣然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创作不易,转载事先联系,否则视为侵权

导言

清晨,幼儿园门口,上演着一出"生死离别"大战。

童童哭得撕心裂肺:"妈妈,我不去幼儿园,我要回家"。

面对孩子的眼泪,所有语言都显得苍白,妈妈妥协了,她和老师请了假,说孩子今天不舒服,明天再来。

同班的苗苗刚好路过,她一脸冷漠地看着童童,径直走进了幼儿园,头也不回。

这两个孩子,你觉得哪个和父母关系更好呢?

事实上,这两个孩子的依恋关系都有问题。

苗苗的回避,和童童的焦虑,都属于不安全型依恋,如果童年期的不安全感没有得到处理,就会延续到成人的亲密关系中,并继而影响整个人的一生。

依恋理论认为:父母对孩子行为的最大影响,是依恋关系的特点,以及与此相关的主体间的互动。

因此,父母与孩子间的关系修复是必要的,它可以确保孩子持续拥有安全感

心理学:不安全依恋,藏在父母与孩子的日常沟通中,影响孩子一生

01

父母与孩子的互动是如何影响依恋关系的?

动画片《哪吒之魔童转世》中有这样一个片段:院子里,殷夫人正和哪吒热热闹闹地踢着毽子,突然士兵有要事来报,殷夫人不得不暂时离开。

他一个人闷闷不乐地爬上屋檐,一边生气地背对母亲,一边偷偷望向母亲离开的方向,眼里充满期盼和伤感。

这个情境,不只存在于动画片,很多孩子都曾有类似经历,甚至也包括我们自己。

想想我们当时的感受是什么:我想要妈妈时,妈妈不在,还是一个人呆着吧,省得更失望。

这种矛盾心理,被称为回避型依恋模式,是不安全的依恋模式之一。

心理学:不安全依恋,藏在父母与孩子的日常沟通中,影响孩子一生

《聚焦依恋的家庭治疗》一书中,将不安全依恋分为3种:

第1种:焦虑型依恋

当父母过度溺爱或包办时,孩子无法发展出自立能力,会表现得过度粘人,爸爸妈妈一走开就哭闹不止。

第2种:回避型依恋

当父母总是不在身边,或者忽视孩子需要时,孩子会转向控制环境,常常一个人呆着,对人反应冷漠。

第3种,混乱型依恋

当父母忽冷忽热,或频繁更换抚养者,孩子会处于不安定状态,既无法依赖父母,也无法依赖自己,陷入自责与拒绝他人的矛盾中。

健康的主体间性互动,父母对孩子的回应稳定而持久,而孩子也能在依恋对象和自我发展之间取得平衡,被称为"安全型依恋"。

具体表现是:父母在时能和父母玩,父母不在时能和自己玩。

值得注意的是,童年期形成的依恋,成年后依然在发挥作用:

心理学:不安全依恋,藏在父母与孩子的日常沟通中,影响孩子一生

02

依恋关系是如何被破坏的?

先来看看下面的对话。

这组对话,是以孩子希望妈妈减少对自己的生活干涉而引发的。

争吵发生的原因是:孩子认为妈妈是为了声誉,而不是为了我。

而孩子背后的感受是:妈妈更在意别人,这让我感到孤单、失望与难过

妈妈并没有体会到孩子的情绪,而是本能地回避和否定了孩子的感受,《聚焦依恋的家庭治疗》一书中,将这种无效行为称之为"防御性争吵"

一旦"防御性争吵"成为习惯,孩子会变得更加不爱讲话,父母则会更加焦虑。

心理学:不安全依恋,藏在父母与孩子的日常沟通中,影响孩子一生

这对母女的问题,出在"情感调节"上。

情感调节,是一种主体间的情感共享,是婴儿发展自我调节能力的核心。

当父母忽视孩子的情绪时,孩子便无法充分发展自我调节能力,出现怒气、焦虑、恐惧等,难以维持稳定的情绪。

于是,争吵便爆发了。

为什么父母会下意识地忽视孩子的情绪感受呢?

原因有两个:

A 父母认为孩子的想法、情感和愿望应该被评判对错

B 父母从孩子的行为中感受到攻击和不认可,沉浸在自己的情绪里

其结果是,父母被孩子的情绪牵着鼻子走:要么发火,要么说教。

发火只会让对立情绪更严重,而说教会让两个人无法投入到真实情感中。

那我们该如何调整呢?

书中有个观点:体验优先于反思。

当父母和孩子接纳和理解各自的事实,相互间的伤害就会大大减少。

心理学:不安全依恋,藏在父母与孩子的日常沟通中,影响孩子一生

03

如何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

《聚焦依恋的家庭治疗》一书中说:通过主体间性的治疗性改变,可以让家庭成员感到安全,而不再依靠恐惧、羞耻和暴力。

通俗地说,就是通过积极的情感表达,来修复依恋关系。

书中提供了一个简单实用的方法:PACE法。

PACE是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即:有趣、接纳、好奇、共情,它告诉我们如何用情感-反思模式,来"回应孩子的情感以及接纳孩子的羞耻感"。

先来看一段对话:

在这个对话中,妈妈和孩子一直在对抗,妈妈要孩子认错,可孩子拼命也不承认。

这个局到底要怎么破?

心理学:不安全依恋,藏在父母与孩子的日常沟通中,影响孩子一生

当我们用PACE法来解读事件,就会发现:妈妈关注的是偷钱行为,孩子关注的是不被信任的感受。

而顺着感受走下去,对话的方向就会被改变。

孩子对某个行为撒谎,大多因为羞耻感,而妈妈在这里,使用了大量接纳和共情,将人与行为区分开。

对于大多数人,当羞耻感被讲述并得到接纳,便更容易承认带给别人的痛苦,并有可能修复关系。

反之,他们便会逃避责任,并在受到指责时以强烈的愤怒回应对方。

心理学:不安全依恋,藏在父母与孩子的日常沟通中,影响孩子一生

结束语


依恋关系,是个体在儿童期乃至整个一生安全感和人际关系的主要来源。

当父母在孩子需要时给予安抚与支持,安全依恋就会形成;反之,就会出现回避行为或者焦虑情绪。

还记得前面提到的苗苗和童童吗?

20年后,她们各自长大成人。

苗苗发现,自己很难与异性建立持久的亲密关系:心里明明渴望,却不敢走得太近;而每当男友走得近,就会下意识地做些事把他推远。

而童童发现,自己在感情里常常有失控感:男友某个不及时的回应,会让她陷入崩溃;她还很难结束感情,即使对方不适合,也舍不得放手。

两个人都在困惑,自己是怎么成为这个样子的?

其实早在20年前,当她们还是幼儿园门口的小女孩时,命运就已经注定。

心理学:不安全依恋,藏在父母与孩子的日常沟通中,影响孩子一生

如果伤害已经发生,行为已经存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去疗愈

心理专家丹尼尔·A ·休斯,以依恋关系为核心,运用大量临床案例,总结成了一本书《聚焦依恋的家庭治疗》。

这是一本家庭关系修复指南,教会父母如何用最简单的"情感-反思"模式,快速修复亲子关系,同时疗愈自己。

心理学:不安全依恋,藏在父母与孩子的日常沟通中,影响孩子一生

【我是欣然,为大家分享心理知识,如果某些话题引起您的思考与共鸣,请打赏留言,感谢您的认可与支持】

青豆新书 《聚焦依恋:从创伤疗愈到日常养育》 ¥69.8 购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哪吒   父母   羞耻感   家庭治疗   孩子   防御性   焦虑   心理学   幼儿园   主体   冷漠   情绪   日常   妈妈   模式   关系   情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