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北大高考状元黯然离场:优越感背后,是难以启齿的孤独

文 欣然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创作不易,转载事先联系,否则视为侵权

导言

《奇葩说》第七季开播,第一期就出了个"话题女"。

这话听着好霸气,也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好奇:这位什么来头?

她叫刘纯懿,本市高考状元、北大在读生,用她的话说:一个过气的高考状元

然而,这位优秀选手,在自我展示过后,导师却无一亮牌,在第一关遗憾止步;倒是应了那句开场白,体验了一下怎么输。

现场发生了什么?

这要从刘纯懿"特别"的回应模式说起:不管别人说什么,她都会怼回去。

《奇葩说》北大高考状元黯然离场:优越感背后,是难以启齿的孤独

就连谈观点时,都要特意cue一下导师:"我想给蔡康永老师和杨幂解释一下,什么是内卷?"

有网友说:这优越感太好了,好到有点让人"讨厌"。

我倒觉得,优越感只是表面,让刘纯懿离开的真正原因,是在层层包裹下,触摸不到真实的内心。

《奇葩说》北大高考状元黯然离场:优越感背后,是难以启齿的孤独

01

包裹越严密,内心就越恐惧。

有些人,非常能言善辩,说的特别有道理,就是感觉缺点啥,因为我们摸不到这个人,体会不到真实感。

这让我想起了《奇葩说》的另一个才女,许吉如。

毕业于清华大学法学院,就读于哈佛大学研究生,收获无数奖项,身上光环多到数不清。

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的辩论特点是:逻辑严密,说话语速极快,不给别人反应时间。

第一场,许吉如对阵杨奇涵,一度把对手压得透不过气,用杨奇涵的话说:我被许吉如按在地上摩擦。

可在最后的30秒结辩,杨奇涵说了一句话,将票数神奇逆转,这句话是:

我在想,如果我们的爸妈看了这场辩论,以后会不会再也不敢和我们说话了,因为很多的我爱你,都藏在废话里。

许吉如满场精彩,却输掉了比赛,输在不打动人。

《奇葩说》北大高考状元黯然离场:优越感背后,是难以启齿的孤独

心理学界有位大师,叫弗洛伊德,他最大的贡献之一,是发现了潜意识里的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作为自我保护工具,每个人都会有,但表现不一。

其中一种叫做"情感隔离",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觉察不到自己的情感,二是觉察不到他人的情感。别人和他交流时,会感觉很吃力,就像隔着栅栏。

情感隔离是怎么形成的?说一种最常见的。

如果父母只跟孩子谈学习,那学习就成了隔离情感的墙,每当孩子试图突破这堵墙,都会被父母把话题拉回来:作业做完了没有?

久而久之,孩子就习惯了:只说学习,不谈情感。

过度使用智力的人,很容易"情感隔离":因为害怕失控,害怕他们的智力HOLD不住情感,害怕脆弱或不如人意的一面表现出来;他们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更害怕别人不接受真实的自己。

所以,越是优秀的人,越需要突破。

《奇葩说》北大高考状元黯然离场:优越感背后,是难以启齿的孤独

上届《奇葩说》BBKing詹青云,哈佛大学,同样的才女,同样被人说"不接地气"。

在连输几场之后,她调侃说:"既然大家都说我不接地气,那我就来个彻底不接地气"。

从接受自己最真实的样子起,她变得松弛了,不再死盯着高大上的道理,辩论也变得有温度,她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贫困、负债、失恋、剩女……

掌声在不经意间回来了,BBKing得主实至名归。

有一天,当我们可以素颜出门,可以对固有习惯说不,就意味着突破了内心的恐惧。

《奇葩说》北大高考状元黯然离场:优越感背后,是难以启齿的孤独

02

喜欢怼人,骨子里是不认可自己。

《奇葩说》中,刘纯懿的怼人模式,并不是第一次,此前她还狠狠地怼了Amy姐。

这话怎么听,都像是"教导主任"在教育"失足少女"。

上学时,你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境:拿着不会做的题去问老师,老师看了半天说"先回去想想,现在告诉你印象不深。"

长大后才明白,那道题,可能当时老师也不会,他需要回去想想,因为老师嘴里说出的话,必须是正确的。

刘纯懿身上,也带着某种"正确性"的痕迹,只说正确的话,只做正确的事。

《奇葩说》北大高考状元黯然离场:优越感背后,是难以启齿的孤独

心理学有个观点:任何过度行为的背后,都是在防御相反的行为。

比如:过度节俭是在防御浪费,过度整洁是在防御喜欢脏东西,过度理智是在防御情感脆弱,过度讨好是在防御攻击。

同理,只说正确的话是在防御"想犯错",喜欢怼人是在防御 "对自我的不认可"。

带着这样的理解,再来解读一下刘纯懿怼回去的这些话:

只是后面的表达,对于顶着"北大状元"光环的才女来说,说起来不那么容易。

刘纯懿离场时,马东说了句话,一语中的:希望能把“状元”的光环放下去。

《奇葩说》北大高考状元黯然离场:优越感背后,是难以启齿的孤独

防御心越重的人,内心的不安全感越强。

唯一的解法,是直面自己的弱点,只是,这需要勇气。

当程璐在《奇葩说》入场时,还未开口,杨幂便举了牌,而前段时间,他和思文的离婚事件刚被炒上了热搜。

能直面自己糗事的人,心理空间会变大,事件影响会降低,人会变得轻松,这有点类似于行为心理学的"系统脱敏"。

《奇葩说》北大高考状元黯然离场:优越感背后,是难以启齿的孤独

03

优越感背后,是难以启齿的孤独。

杨幂这个回答,一针见血。

一个太优秀的孩子,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人群的焦点,他们习惯了被关注、被认可、被赞美,以至于关注不到别人的反应,以及别人的需要。

你可能会说:惯的吧,这些孩子从小到大,得到的关爱太多了。

真相,可能恰恰相反。

刘纯懿开场时,是这样介绍自己时:一个"过气"的高考状元。

"过气"这两个字的背后,隐藏着深深的失落和焦虑。

《奇葩说》北大高考状元黯然离场:优越感背后,是难以启齿的孤独

每个小婴儿,都是用哭声吸引关注的,可长大后,哭不那么管用了,于是他们学会了观察。他们发现,有两件事特别容易引起父母关注:不听话、以及好成绩。

于是,学校里永远有两种孩子:差生和好学生。

刘纯懿属于后者。

或许是某一次考了好成绩,看到父母乐开了花,态度180度大转弯,拿着成绩炫耀不已,于是行为得到强化,推动她不断考出好成绩。

或许她已成为父母的骄傲,兄弟姐妹学习的榜样,其他家长教育孩子的口头语,这都强化了她内心的优越感,于是习惯了教育口气。

然而在北大这个状元集中地,她不再是最受关注的那个,她觉得自己"过气"了。

心理学说,越是强调什么,就越是缺少什么。

当一个人用成绩出色来吸引关注时,说明她得到的关爱不够,外表光鲜亮丽,内心却是难以启齿的孤独。

所以她说:"状元是我的枷锁,带给我的快感是一时的,永远'有人'告诉你要向上攀登,但是我并不想这样。"

她想要的是什么呢?

或许是那种没有附加条件的爱吧:不管性格什么样,成绩是高是低,正确还是出错,听话还是叛逆,都一样可爱,一样被接纳、被尊重、被包容。

《奇葩说》北大高考状元黯然离场:优越感背后,是难以启齿的孤独

写在最后

有句话说:不了解一个人的处境,不责怪一个人的行为。

人的行为模式,和成长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或许在你考了99分时,抬头看到了一张失望的脸;或许在你受委屈时,周围人只是告诉说要争气。

于是,你屏蔽了自己的情感,向着最好的目标迈去。

有一天你突然发现,那个目标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于是停了下来,想体验一下输的感觉,你如愿了。

这不是坏事,人生没有定式,任何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感受,都是新突破。

刘纯懿说:市场孕育出这么多元的文化,为什么我们还会挤在同一个赛道上?

这是她对社会提出的困惑,也是对自己人生的思考:这样的困惑和思考,在她心里,或许已经想了很多次。

有一天,当我们对自我有了新的认识,对世界有了新的好奇,生活就不再是一潭死水,血液开始流动起来,肌体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成长,不是某一刻的顿悟,而是困惑中的朝夕。

《奇葩说》北大高考状元黯然离场:优越感背后,是难以启齿的孤独

【我是欣然,为大家分享心理知识,如果某些话题引起您的思考与共鸣,请打赏留言,感谢您的认可与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奇葩   优越感   地气   难以启齿   才女   光环   黯然   状元   北大   高考状元   害怕   内心   孤独   父母   正确   习惯   真实   老师   孩子   情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