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案之升降散治疗桥本氏病

许多桥本氏病患者都会问,我们怎么会得外国人的病?其实这个病的真正名字叫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由日本学者桥本根据其组织学特征于1912年首次报道,所以又叫桥本氏甲状腺炎、桥本氏病。多见于30~50岁女性,起病隐匿,发展缓慢,病程较长,大部分病人在开始时无症状,最早症状为乏力。发展缓慢,病程较长,大部分病人在开始时无症状,最早症状为乏力。主要表现为甲状腺肿大,多数为弥漫性,少数可呈结节状,质较硬。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及黏液水肿表现。中医对于桥本,总的来说,比起西医的治疗方法更为温和,而且没有副作用。分享我一医案:

王某,女,45岁,初诊2020年11月2日。颈部肿物1年余。患者1年前因感冒出现颈部不适,当时咽痛伴高热,感冒康复后,渐渐出现喉部周围肿大,伴右侧胸胁部疼痛,在某三甲医院确诊为“桥本甲状腺炎”,彩超示:甲状腺弥漫性病变(内见“蜂窝状”低回声);甲功示:TSH8.24↑,苔白、质紫,脉沉细。

临床医案之升降散治疗桥本氏病

证属:风热蕴结、痰凝血瘀。治宜:疏风清热,化痰散结。拟方:升降散加减。处方:僵蚕10g,蝉衣10g,去头足,姜黄10g,酒制大黄3g,三棱10g,莪术10g,海浮石30g,先煎十分钟,白芥子15g,郁金10g。二周后复诊,患者的自觉症状基本消失,触诊:甲状腺质地变软。右胁部劳累后略有不适。苔白,脉沉细。于上方加川朴10g,夏枯草30g,蒲公英30g。二周后三诊,甲状腺肿大明显减轻,喉中有痰,咽部有异物感,苔白,脉沉。上药继续服用,上方浙贝母10g,2周后患者症状消失。

按语:桥本病是指甲状腺有弥漫性淋巴细胞浸润、纤维化、实质性萎缩、嗜酸变性,即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本病属于中医学“瘿病”“石瘿”及“气瘿”范畴。瘿病是由于情志内伤、饮食与水土失宜引起,且与体质因素密切相关。本病本质由于素体虚弱,正气亏虚,饮食不得正化,停聚而成痰。痰、气、瘀壅结于颈前而成瘿。因痰瘀结聚日久而成,故瘿肿坚硬。痰气互结,久则化火,痰火扰心则见心烦、心悸、失眠多梦等,火邪内盛,迫液外出则见身热、汗出等。病延日久,损伤脾肾之阳,则见畏寒怕冷、四肢不温、性欲减退、形体虚胖等,或瘿肿日久,坚硬如石,阻塞气道、声门,则见呼吸不畅、胸闷气短,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症。因此治疗该病例时辨证为“气阴两虚为主,风热侵袭为辅”,治宜“益气养阴,疏风清热散结”,处方以“升降散”加减。只要善学善用,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此方源自清代杨栗山所著《伤寒瘟疫条辨》一书,是其治瘟疫十五方之“总方”。该方由白僵蚕、蝉蜕、姜黄、大黄4味药组成,僵蚕味辛、苦,气薄,喜燥恶湿,轻浮而升阳中之阳,能胜风除湿,清热解郁;蝉蜕性寒无毒,味咸而甘,为轻虚之品,能祛风胜湿,涤热解毒;姜黄气味辛苦,行气散郁;大黄味苦,大寒无毒,上下通行。全方取僵蚕、蝉蜕之气分药来生阳中之清阳,取姜黄、大黄之血分药,降阴中之浊阴,寒热并用,升降同施,表里双解,以行升清降浊、宣郁散邪、活血通络之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僵蚕   蝉蜕   姜黄   弥漫性   淋巴细胞   病程   甲状腺   大黄   瘟疫   颈部   乏力   处方   症状   患者   甲状腺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