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杂院里的“五谷轮回之所”

这几天光聊餐桌了,今天换个话题,说说“五谷轮回之所”吧。

我在结婚之前除了住在大杂院就是住在学生宿舍,从来没有用过自家独立的卫生间,所以对那时大杂院里的厕所有着非常深刻的印象。

先说说四合院吧。那时一个四合院里住着好几家人,全院子里的人家共用一个水龙头和一个连旱厕都叫不上的“厕所”。这个厕所是在东厢房后面的一个夹道的尽头。

厕所没有门窗,只是在东厢房的后墙与院墙之间的夹道尽头上面搭了一个顶子,下面用两行砖头作为垫脚石,在下面用水泥浅浅地做了一个槽,人的排泄物就排到这个槽里。槽的旁边一侧是一堆炉灰和一把铁锨,另一边放着一只木制的“土箱子”(这种土箱子过去非常普遍,就是一个没有盖的长方形木斗,两边装着两根木棍以便可以两人抬着走),平时只要炉灰少了,各家生火做饭的炉灰都会主动倒到这里一些。厕所没有门,只是在北房与东厢房后面夹道的拐角处装了一个门框,旁边放着一根木棍,这根木根平时是顺着门框立着的,有人进厕所,就把这根木根斜放在门框上,这样别人就知道厕所里有人了。

要用这个厕所时,需要先用铁锨铲一些炉灰到地面的槽里,然后脚踩着两边砖头做成的垫脚石方便。如厕之后用铁锨把排泄物和炉灰搅拌在一起,然后铲到土箱子里去。

每天的傍晚时分,会有人赶着驴车到各个院子里来收粪,粪车不大,四面用木头做成车厢,上面也没有盖。收粪的人手里摇着一个大铜铃铛,各院里的人一听见铃铛响就知道收粪的来了,于是就有两个人(一般都是家里的半大小子)跑到“厕所”里,合力抬起土箱子放到院门口,等着驴车过来之后,把掺着炉灰的粪尿都倒进粪车中。

这种四合院里的简陋“厕所”不仅脏,而且麻烦,同时到了严寒酷暑的时候在露天的情况下“方便”,那可实在是“不方便”。正因为如此,院里的人除了老人和孩子,多数人都不愿意用这个厕所,而是都去胡同外面的公共厕所。于是,一群淘气的孩子们经常在早晨早早地跑到公共厕所里占上位子,让外面等着上厕所的老头在厕所外急得转磨磨,这群“占着茅坑不拉屎”的孩子管这种恶作剧叫“憋老头”,我直到上初中时还偶尔干上一回这样的事。

住在楼房里的大杂院都是有抽水马桶的,但也是每层楼一个厕所,一般三四家共用。由于是共用,所以厕所的打扫卫生工作就全靠自觉了,有的人便后不冲水,或者把厕纸丢进马桶,经常导致马桶堵塞,有时甚至是整个楼的粪井堵塞。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那时候人们上厕所是用不起现在的这种厕纸的,一般就是撕下一块报纸上厕所,所以把这种报纸丢进马桶是不能像今天的厕纸一样可以被水冲碎的,如果把这样的纸丢进马桶就一定会堵住马桶。一般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就会有一家人出面和邻居们商量,大家集体凑钱请人来掏粪并疏通马桶和粪井。这些掏粪的人也是赶着小驴车,不过后面的木制粪箱是有盖的,可以让里面的粪尿不会流出来。粪箱的两侧分别挂着掏粪的长柄勺子、拉开粪井盖的钩子,以及疏通马桶和粪井的长长的竹篾,还有挑粪的粪桶和扁担。那时候,我们家住的那个楼里的马桶和粪井三天两头堵,而全楼的粪井是在后院的天井里,从这个天井到院子的出口只有一楼的楼道这一条,这样一来,每次掏粪工来掏粪时就必须经过我家住的一楼楼道。由于经常来,我们都认识这几个掏粪工,那时我经常看他们掏粪。一般他们都是两个人来,每次从粪井中掏出粪尿来都要挑着扁担小心翼翼地从狭窄的楼道走过,生怕蹭到什么地方。直到走出楼道后,他们的脚步才能加快,把粪桶里的污物倒入小驴车上的粪箱中。有时,还能从粪井和下水道里掏出一些造成堵塞的东西,有一次我印象特别深,他们竟然用钩子钩出一条烂毛巾来,这令我百思不得其解,谁家会把这个东西塞进下水道,真是不可思议!

由于楼里的马桶经常堵,弄得厕所里特别脏,爸爸经常看不下去,没事就收拾一下。但这个厕所毕竟还是解放前的设施,而且是一个楼只住一户人家的别墅的设施,哪里经得住大杂院这么多人只使用不维护,结果抽水马桶的水箱早就不能使用了,只能用水桶冲水。而为了节水,冲马桶的水都是洗菜淘米刷碗或者洗拖把的污水,这些水里面不可避免地有一些碎菜叶或油污等东西,积少成多必然会导致下水道堵塞。这些硬件上的问题,不是那家人没事打扫厕所卫生所能解决的,所以厕所马桶有时两三桶水也冲不下去,还要用皮搋子压,有时候谁都弄不了只能请掏粪工来解决,这时要如厕就要跑到外面的公共厕所去。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我从小就不愿意用院里的厕所,宁可多跑几步路去上公共厕所。后来上了高中要复习功课,我就每天很早去学校自习。顺便说,我从小就有早睡早起的习惯,高考前睡觉也没有晚于十点,但每天早晨都是五点半左右就起床,这个早起的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高中时,我早上一般六点多就到学校读书,顺便去学校上厕所。巧的是,我的历史老师张大爷也是很早到学校。不开玩笑,我的历史老师是老辅仁大学的毕业生,教我们的时候都快退休了,我不叫他老师,而是直接叫他张大爷,他也从来不恼。张大爷有个毛病,常年便秘,所以每天早上要在厕所里蹲上好久,这样我几乎天天早晨与张大爷在厕所里作伴。张大爷也好聊天,于是我们师生二人就经常在这个特殊的场合上下五千年地神聊,让我长了许多“闻屎知识”。

大杂院里的“五谷轮回之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大杂院   粪桶   炉灰   铁锨   垫脚石   夹道   厢房   门框   下水道   楼道   箱子   马桶   大爷   厕所   学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