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语医林甘泉(四)庄子逍遥游知境(4)

庄子逍遥游知境(4)

轻轻语医林甘泉(四)庄子逍遥游知境(4)


三境界


王国维语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给了我们做学问的三重境界,我想读庄子不是要丢掉这三种境界,王国维的三重磨砺让我们知道大鹏展翅的不容易,要到达庄子所说的境界,王国维总结的三种境界是每时每刻都要努力坚持的,因为在此事上达成,在彼事上可能却要从头开始。所以我觉得王国维的三境界和庄子的三境界是相互修行的补充,我们在王国维描述的境界上觉得自己到达了一种层次,但是庄子会突然告诉你,你这个修行要放空,然后才可以更上一层。而到了下一层,王国维说,三境界还是要从头开始再修炼,然后庄子会告诉你,到了一定层次还是虚室生白,请你再放空。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 若此矣。


现实中才智可以担任官员的职守,品行足可以顺应一乡管理一乡,德行可以取得一个国家的君王的信任大臣,管理一国家的国君而是民众信服。而这些不过就是上面说的小小鸟。庄子的这种说法是不是说要嘲笑这类人呢,我想应该没有,庄子采用论述的方式说儒家墨家你们认为的贤达之人是如此吧,我是按照你们的意思复述一遍,只是我对你们有更高的期望,我不希望你们的标准成为你们所管辖地方的标准,我希望众人不被约束,希望他们可以有自己心灵向往的自由。因为儒家墨家这种约束梦想的做法,在之后的千年真的如庄子所说的,实实在在地困住了一个民族的想象力。


其实我们在生活辩论的技巧也要如此,就是先听别人表述,等别人表述完了,然后重述一遍对方的意思,不要形成因为认知的差异而误解。复述之后,确实没有什么差异,再去表达你希望别人如何。这本身也是有效的沟通手段。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 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 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 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待时而动之语。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 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境界的描述是内存真我,外应变化。



用曾仕强讲过的例子来说,在道家的国师级别中,或许我们能从这些人在现实世界的人生,看到不同情境下的选择。

那些具有才能,用心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像刘伯温的这样的,其能力可以辅助朱元璋建立一个王朝,可是不得其时也不得其人,不得其时,因为刘伯温的人生在元明两朝为政,需要你的时候说你有贤能,不需要你的时候说你不忠,所以刘伯温的人生不得善终。刘伯温这么能掐会算的人都有如此,那么那些知效一官,行比一乡的人,是不是会让刘伯温更有自信做到人生的保全。

我们的孔明先生,得其人不得其时,走出南阳茅庐的时候,就知道此生隆中对的最终目标是无法达成的,只能辛劳一生,这才是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 不加沮,在三国乱局中,我想他比宋研好多了,宋研一生的学问实际上没有君王赏识,只能说是全世界都是在嘲笑他而他却不沮丧。“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或许诸葛孔明就是以这样的心情完成自己的天命,在历史的大潮中我们记住这个鞠躬尽瘁的卧龙先生。


人生,孔明算是完美楷模了,而张良却比孔明命运更好,就是得其时,但是不能得其人,张子房在秦朝末年,为了华夏千万人的幸福,他相时而动,虽非遇到明主,毕竟刘邦这流氓本性是不容易改过来的,所以张子房最后功成身退,如列子待时而动

当然道家的神人国师就是姜子牙,得其时,也能得其人的姜尚,得其时,就是天地之中,商纣气数已尽,正需要姜子牙辅佐明主,而文武二王都是明主,姜尚做国师之时,辅助文武二王建立周朝,而自己作为封主之时,又能建立齐国文化,成为封地中的好国君。


不管刘伯温还是姜子牙,在人生世界总是有所待,这也不是庄子最高境界,庄子的境界是无所待,做到与造物者神游。庄子在描述一种至高境界的时候,总是用我们可理解的情景到荒诞之情景,而这种描述往往也失去一种逻辑。


我们用上面的历史典故看,会觉得人生色彩如此斑斓,其实我想庄子不是老子,不是纵横家,他告诉我们的是另外的世界, 心灵境界的无限可能,不是去探讨逻辑问题,也不是用实物来说事,只是比喻我们的心灵境界,让我们心灵修行不断突破新的境地,也是要不断突破认知,不拘束儒家所描述的具体世界。



如果用两句话来点题的话,我想一句话就是莫想我来是要废掉律法,我来是要成全律法,律法的一点一划都不能废去,都要成全。其实庄子的认知是提升了我们认知,我们不能以固有的行为模式来作为标准,这些模式是生命的底限,也是生面的牵绊。如果让自己成长,那就需要在这个底线之上不断提升自己。



另外可以用来点题的一句话就是《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这句话可能是解读庄子境界的最适合语。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忘己,忘功,忘名,破除大小之执念,以达到无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列子   庄子   国君   待时而动   儒家   子房   墨家   国师   甘泉   神人   举世   其时   认知   逍遥   境界   心灵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