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与人类文化(33)从气功医学到气功疗法的发展历程

从气功医学到气功疗法

医学是以人对于自身的生命运动的认识为基础的。人对自身生命运动的认识有两条道路:一条是从人体的构造入手,用解剖的方法,认识构成人体的各部肌体、组织、器官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各自的功能。这就是现代西方医学的基础(顺便说一句,这种解剖人体的技术,可能追溯到古埃及法老死后木乃伊的制作)。中国古代,也曾对人体作过解剖学的研究,《黄帝内经·内经·灵枢·骨度篇》有这方面的记载,但它未能成为中国医学发展的基础。另一条道路,是通过气功实践,体察自身体内脏腑、经络的功能和关系,以及脏腑经络内部的种种气化过程。这样得到的,是关于活着的人的体内生命过程的认识。中国传统医学即以此为基础。然而,和认识世间的任何事物一样,真正的认识,应该是两种认识世界的方法相结合的结果。中国医药学的发展也是如此,它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来验证、深化、发展来源于气功“内景”的对自身生命运动的认识。因此,中医学的建立显然是以古人的气功实践和古典气功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天人整体观以及心身统一的以五脏为核心、赖经络以维系的人身整体观等为基础,进而发展了气功学本身。这一点在《黄帝内经》里已经十分明显。为进一步说明这一点,下面再举一个例子。、

气功与人类文化(33)从气功医学到气功疗法的发展历程


成书于秦汉之际的《难经》,相传为古之名医扁鹊(秦越人)所作。它继承了《黄帝内经》的思想体系,而于人体生理过程有所发挥。因此,它不但是后世中医学也是气功学,尤其是医学气功学的重要基础之一。对于气功学来说,《难经》的贡献主要在于:①发展了《黄帝内经》的人身整体观,把人体内部脏腑、经络气化活动(升降开合)和天气四时联系起来;②发展了《黄帝内经》关于人身体局部反映整体生命运动的理论,以尺、关、寸部位的人迎、气口及左右神门的气机变化,及其与四时天气的关系为内容,表征人体内部生命过程;③论述了人体“气”的出入(呼吸,但要注意,此呼吸不同于现代生理学上的呼吸,是指人体内、外“气”的交换,即出入)与脏腑经络的关系。《难经·八难》认为:“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又说:“吸者随阴入,呼者因阳出。”而气的出入的主宰在于“肾间动气”。它说:

“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源,一名守邪之神。故气者,人之根本也。”又说:“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故名曰源。”

而“肾间动气”之所以称为“命门”。“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元气之所系也”,即“命门”是人之先天元气贮存之所。同时,它又是人先天元精所藏之地,故又说:“命门者,谓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按:非生殖之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故肾为先天之本。

综上所述,从气功学来看《难经》,它继承、发展了《黄帝内经》的人身整体观,并根据气功内景,提出了“肾间动气”说,为后世气功学中的丹田学说奠定了基础。《难经集注》中就明确指出:“脐下肾间动气者,丹田也。丹田者人之根本也,精神之所藏,五气之根原。”因此,可以说《难经》中有关气功内景、人身整体观和“肾间动气”说,是医家气功的理论基础。而《难经》成书于秦汉之际,故可以认为(和《黄帝内经》一样),它是先秦医学学说的杰作。与《黄帝内经》相比,它更集中论述了先秦医家气功的理论基础,以及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传统医学理论。(《黄帝内经》则以黄老之学为纲,从本体论、方法论上论述了天人整体观和人身内部的生命运动的本质规律,超越了医家的范围。)

自秦汉至隋唐,医家气功的发展主要在于其“用”的方法,即气功作为治病的方法的发展。这一点《黄帝内经》已肇其始,它早已把导引列为治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且有些病必须用导引的方法才能治疗。秦汉以降,导引之术流行,并被广泛应用于治病。比如,(东汉)崔实在《政论》里就曾指出,熊经鸟伸之术,“平则致养(按:指养身),疾则改焉(治病)”。汉末医学大家张仲景提倡“治未病”,他在《金匮要略方论》中说:“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勿令九窍闭塞”,“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而“丹田”一词亦首先见于《金匮要略·痉湿暍篇》,它是相对于上焦而言的,故所指常为气功学里的下丹田。其他如陶弘景等对于医疗气功亦有很大贡献。但集大成者则是隋朝的巢元方。

巢元方在隋大业年间任太医博士,主编了《诸病源候论》一书。这是我国一部长篇病因证候学著作,又是我国第一部气功医学专著。全书分67门,列证候1729条,论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科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理、证候等。但每种病证之后不列方药、赭石等疗法,但却列出了对症的养生、导引疗法约400条,其中养生方120条(重复者15条),导引方278条(重复者76条),集隋以前气功疗法之大全。其最大特点是根据中医理论原则,选择对症功法,“辨证施治”。比如,“头风眩候”项,列出了九种导引方,其中之一为:

“以两手承辘轳倒悬,令脚反在其上元,愈头眩、风癫;坐地舒两脚,以绳绊之,大绳绊讫,拖辘轳上来下去,以两手挽绳,使脚上头下,使离地,自极十二通,愈头眩,风癫。”

又如“虚劳体痛候”导引法曰:

“长舒两足,足指努向上。两手长舒,手掌相向,手指直舒,仰头努脊,一时极势,满三通,动足相去一尺,手不移处,手掌向外七通,须臾动足二尺,手向下拓席,极势三通,去遍身内筋节劳虚、骨髓疼闷。”

再如,“五脏横病候”导引方曰:

“从膝以下有病,当思脐下有赤光,内外连没身也;从膝以上至腰有病,当思脾黄光;从腰以上至头有病,当思心内赤光。病有皮肤寒热者,当思肝内青绿光。皆当思其光,内外连而没己身,闭气收光以照之。”

据巢氏介绍,此法只适合于五脏横病。按中医理论,五脏之间相生相克不当所产生的病是“正经”病,如果是因为寒温失节,或因身体血气虚弱而为风湿、阴阳毒气所乘等由外邪所伤引起的病叫“横病”。也就是说本导引法只适应于“六淫”所伤的病,如此等等。
  

对于气功学来说,《诸病源候论》的第二大贡献是它汇集保存了很多古老的气功功法。如

“龙行气:叩头下视,不息十二通。愈风疥恶疮,热不能入”;“蛇行气:曲卧以正身,复起踞。闭目随气所在,不息,少食裁通肠,服气为食,以舐为浆,春出冬藏,不财不养。以治五劳七伤九通,微鼻出气。治闭塞不通”;“雁行气:低臂推膝踞,以绳自缚拘左,低头不息十二通。消食轻身,益精神,恶气不入,去万邪”;“虾蟆行气:正坐,动摇两臂,不息十二通,以治五劳七伤、水肿之病也。”

如此等等。
  
这一时期医家气功的另一发展是气功外气疗法的出现。《新唐书·艺文志》提到《太无先生炁诀》。《正统道藏·洞神部·方类传》中有《嵩山太无先生炁经》,经中有《布气诀》,曰:

“夫用气与人疗疾,先须依前人五脏所患之疾,取方向之气,布入前人身中。令病者向方,息心静虑,此与布气。令其自愈。”

这是我国医学史上,气功外气治病的最早记载。但是,必须指出,如果我们把《黄帝内经》所说的祝由也看作气功(应该看作气功,因为它的原理是“移精变气”,而“移精变气”的主体是施功者的神意,是典型的气功)的话,那么,发放外气治病之事,早已有之,始于原始公社时代,而且方法简单、先进得多。但不管怎样说,《布气诀》的出现,总是医疗气功的一个进步。

 
从《难经》到《诸病源候论》,一方面可以看作气功学的一个实用分支——医疗气功学的普及和细化、深化、专门化;另一方面,也标志着气功由“学”而“术”(由气功学而气功疗法)的蜕变。这就是气功和气功学特化、深化而又异化的历史发展的二重性。

————《气功与人类文化》庞明 著 诚明子 辑录

欢迎读者关注诚明子老师。 头条号 更多精彩继续 ;看完后请分享到你的朋友圈,让更多的人们来认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造福更多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5

标签:气功   黄帝内经   疗法   难经   医学   医家   命门   脏腑   丹田   经络   秦汉   人身   人类   人体   生命   基础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