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蒋方舟为你剖析作家自身的内心想法

大家好,我是@狂人先生,今天我为你拆解的书是《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这本书可以看作是蒋方舟写的个人自传,写于2012年,一方面记录她在20岁以前经历过的点点滴滴,另一方面也汇集了她在写作生涯中写过的作品,都把它们分门别类地整理起来。在拆解这本书之前,我先谈一下我对蒋方舟的看法吧。蒋方舟出生于1989年,是一个文二代,她的母亲也是我国的著名作家尚爱兰,在她母亲的熏陶下,她7岁就开始写作,9岁就写出第一本散文集《打开天窗》,真的是写作天才吧?2008年,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在大二的时候,获得了人民文学散文奖。大学毕业后,就到了《新周刊》杂志担任副主编。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蒋方舟为你剖析作家自身的内心想法


这本书是她正式进入职场之前写的一本书,为什么要写下这本书呢?就是跟过去告别,开始全新的生活。出版了这本书以后,蒋方舟的写作风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前她写的作品,基本上都是自由写作,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但是,当她开始担任《新周刊》的副主编以后,就有了一种责任感,不能为所欲为地写,在写作的过程就要考虑很多很多。到现在为止,蒋方舟一共出了三本书,除了这本以外,还有另一本是《故事的结局早已写在开头》,以及2017年写的《东京一年》,在以后我还会为你拆解其他这两本。我们今天先研究一下她的人生自传,书的内容基本上围绕着写作的三个阶段展开的,下面我逐一为你拆解:

1 “文二代”:难以摆脱的“光环效应”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蒋方舟为你剖析作家自身的内心想法

我们都知道,蒋方舟的母亲就是尚爱兰,也许是她母亲在写作上小有成就的缘故吧,从小她母亲就“望女成凤”,希望她也在写作方面有所发展。母亲对她的要求是很严格的,7岁就开始训练她写作,而且每天都要求她写500字,如果没完成的话,也要连哄带骗逼着她写完。也许是潜移默化的缘故吧,还倒逼幼年的蒋方舟爱上写作。在蒋方舟的潜意识里,她只要学会了写作,就跟身边的同龄人与众不同。一个人如何能够变得优秀、变得成功呢?其他人都以为,别人成功的经历,我们抄作业就可以了;但是,蒋方舟不这么认为,她认为想要比别人成功,就要与众不同。

在我们大众的心智里,蒋方舟之所以是一个著名的作家,多半因为她母亲的缘故,所以当初她能够破格被清华大学录取,别人也不得不怀疑,是不是因为她是“文二代”的缘故?也许你会想了,做一个“文二代”不香吗?自己可以少奋斗几十年呢!然而,蒋方舟并不这么认为,哪怕她母亲是作家,她也希望能跟母亲保持距离。虽然说母亲的作品写得很好,但是她真心不想借着母亲的光环走下去,她只想做“蒋方舟”,而不愿意做“尚爱兰的女儿”。儿时的蒋方舟为什么喜欢写作,是因为植入了一个信念——与众不同!


2 写作让孤独变得理直气壮

进入校园以后的蒋方舟,写作的动机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因为她的“与众不同”的性格,使得她和同学、和集体显得格格不入。在记录自己的校园生活时,她把同学在网吧打游戏、攀比名牌、炫富等现象都描绘得活灵活现,但是这一切仿佛都跟她毫无关系,她甚至连做一个看客的资格都不具备。一直以来,老师对她的评语是什么呢?高冷、缺乏热情、缺乏善意,也许这正是原生家庭带给她的人生态度吧。但是,在这个“抱团取暖”的年代,这些“新”字头的作家,既要拉帮结派,又要忙着划清界限,最后还身不由己被合并同类项,真的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其实,蒋方舟过得并不开心。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蒋方舟为你剖析作家自身的内心想法


但是,写作就为她开了一扇窗,只要有一支笔,她就抓住机会拼命写,特别喜欢自由写作。从那时开始,她就每天给自己写小纸条。在高三的时候,老师要求每天写出自己的学习任务,但是,视写作如命的蒋方舟,一旦下笔,就完全失控了,一个小小的学习任务计划,居然可以写满一张纸的正反两面。说到这里,我说一句题外话:当你感觉到孤独,也找不到人说话的时候,不妨抄一下蒋方舟的作业,拿出一张纸自由写作,写什么出来没关系,关键就是在自由写作的过程中,有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

3 孤独者的反抗

其中的一篇文章《我为什么不敢“留有余地”》,让我看完特别的扎心。这是以日本的长跑运动员圆谷幸吉的悲剧为开头,他哪怕经过多次训练,对于地形都了如指掌,全国人民都对他拿冠军寄予厚望。然而不幸的是,他还是输了,只得了第三名!他不服输,决赛第二天继续跑,想要在下一次再重新夺冠。可惜的是,他的斗志被一点点消磨了,没有人给他泼冷水,而是他自己被内心的迷茫和绝望缠绕着。到了最后,他坚持不下去了,于是给自己“买了盒饭”。然而,即使没有他,世界也照常运行,并没有受到他的离去而影响。世上从来只有整体的价值,并没有个人价值。混在没有意识的人群中,圆谷幸吉的价值,只取决于他身上增加了多少温顺的成分。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蒋方舟为你剖析作家自身的内心想法


圆谷幸吉的故事离我们很远,也离我们很近。想一下我们不论是打工还是创业,都不得不在一个赛道上赛跑,我们的竞争对手表面上看,身边无数的人,而实际上正是CPI的增长,房价的剧增买房的困难,还有生儿育女的各种压力。我们能否选择弃权?NO!除非我们孤立的存在,远离大都市,否则我们只能在跑道上赛跑,哪怕是再苦再累,也不能留有余地。因为,只要你敢留有余地,就有千千万万的人追上你、超过你。你敢对自己说一声:“我累了,我不想继续跑了”吗?蒋方舟本人也陷入了这个境地,她到了今天,写作也到了瓶颈期,甚至不知道写作为了什么,但是她不敢停笔,因为一旦停笔,在社会上就在没有利用价值了。

面对这样的现实,有没有人想反抗?当然有,在文中蒋方舟举了几个师兄、同学的例子:有一个同学是富二代小文,他不满于“富二代”的称号,要自己创一番事业,但处处碰壁,混不出什么名堂来,全家移民到加拿大;然而,过了一年以后,他还回到北京,在高新技术开发区找了一份工作,朝九晚五,不接受父亲安排他的人生。还有一个理工科的学霸,在世界级的奥赛脱颖而出,保送到了北大。但是,他并不安于现状,想要做一件大事来。为了实现自己的做大事的梦想,最后出家龙泉寺。从以上两个案例来看,虽然他们都混得不算成功,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就是向现实反抗,做回自我,至少这一点已经成功了。

4 记录本身,即已是反抗

在参加工作之前,蒋方舟都是为了兴趣而写作,小时候是为了与众不同而写,在读书年代是为了摆脱孤独而写作。但是,走进职场以后,写作就不再是一种兴趣,而是一种使命,一种责任。在《新周刊》担任主编,写作不再是随心所欲的事情,而是要受到各种条件的牵制。毕竟,收人钱财替人消灾,写作的过程中不容许有任何的闪失。想到这一切,蒋方舟也迷茫过、彷徨过。

毁掉一个作家,并不是折断她的笔,封住她的口,撕掉她的文稿,而是给她足够的名利,这足以让她失去自我。想到这里,蒋方舟是彷徨的,因为她从小就有了“少年成名”的光环,而且这一切都已经先入为主。她可以坦然接受这一切,然后借着“作家”这个名义,打造个人IP,做一点网红带货,收入绝对妥妥的高。但是,一旦这样做了,她就不再是一个作家,只是一个打着作家旗号的网红,这也不是她想要的结果。

社会很复杂,作为也作家,想要改变整个社会,哪怕只是改变一点点,都是不太现实的,而且作家也没有改变社会的义务。但是,作家可以做到“诚实”,通过把文章写出来,以最诚实的方式来反抗社会的种种乱象,至于解决问题,留给看得懂读者,记录本身,即已是反抗。

OK,以上就是我对蒋方舟的《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这本书的解析,非常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有解析不到位的地方,欢迎你在留言区给我指正。我是@狂人先生,我们下一篇不见不散!

#2020生机大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历经沧桑   作家   留有余地   作业   光环   与众不同   缘故   内心   想法   孤独   母亲   现实   同学   价值   新周刊   自由   社会   体育   蒋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