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时间可以冲淡一切,但内心的罪过却无法散去

大家好,我是@狂人先生,欢迎来到“走近鲁迅”栏目,今天为你拆解的是鲁迅《野草》系列的第9篇——《风筝》。


《风筝》:时间可以冲淡一切,但内心的罪过却无法散去


细心的读者就会发现,本文跟前面的两篇《希望》和《雪》有一定的关联,《希望》主要关心的当时的Z时代年轻人,而《雪》是对熊孩子们的描述。在《希望》里边,鲁迅在吐槽Z世代青年们虽然年纪轻轻,却意志消沉,但是,《雪》里边的熊孩子们都是在无忧无虑地玩耍堆雪人,两者形成强烈的反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难道青年们不是由熊孩子成长而来的吗,为什么长大了反而就会变得更消极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很多熊孩子原本有的天性,在成长的过程中就被扼杀掉了。提到这里,鲁迅对自己也作了深刻的自我反省,原来“我”也曾经做过这样的事情!


本文是以北京的冬天描述开始,当时已经是过了立春,但对于北京来说,依然是寒冷的冬天,因为地上还有积雪。忽然间,鲁迅看到远处零星有一二个风筝在漂浮着,这让他感觉到很诧异。为什么呢?因为一般风筝是在春天才会有的啊,这个时候都有风筝,是不是感觉到有点“惊喜”和“意外”?然而,鲁迅的内心是感觉悲凉的,他把风筝看作是春天的“先觉者”,四处都是严寒,这一丢丢的力量,也不成气候,迟早都会被抹杀掉的,也就是说,寒冷的冬天依然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风筝》:时间可以冲淡一切,但内心的罪过却无法散去


其实,鲁迅内心有着一种怀念家乡之情,因为这个时候故乡已经是立春了,处处都能看到熊孩子们在放风筝,玩得不亦乐乎,我们看原文那有声有色的描绘,这种场景真的是美不胜收啊!可是,鲁迅只是为了借此抒发思乡之情吗?当然不是!还是《野草》式的风格,话锋一转,反问自己“我现在在哪里呢?”


这不是明知故问吗,怎么可能不知道“我”是在北京!其实,这里所说的“在哪里”并不是指所在的地理位置,更多的是对自己当下的角色并不确定,不知道自己的个人IP是什么,到底能做些什么样的事情,内心依然是在迷茫着。当下所处的地方,都是严冬的肃杀,而美丽的家乡,“我”却回不去了。说句题外话,看到这一段,我对此也深有同感:当今这个时代特别的浮躁,想要生存下来实在是太难了,还是童年时的无忧无虑更让人向往,可是童年,只能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再也回不去了。


喜欢风筝的人,不但看别人放风筝是一种享受,而且特别向往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风筝。当年鲁迅特别不喜欢风筝,甚至是反感的,因为他觉得放风筝都是熊孩子们的玩意,是不正经的行为。然而,他弟弟周建人偏偏最喜欢放风筝,看到别人放风筝,都羡慕得合不拢嘴。鲁迅在本文也写了儿时的一段往事,父亲去世以后,他就当上了一家之长。他忽然想起有好几天没有见到周建人了,到底跑去哪里了呢?忽然间想到,是不是在杂物房偷偷干啥?跑过去一看,果然发现了周建人正在DIY一个风筝,而且差不多做好了。此时此刻,他特别的愤怒,一手抢风筝,把它折断踩碎,傲然走出门口。


《风筝》:时间可以冲淡一切,但内心的罪过却无法散去


作者用很长的一段篇幅描述了这一段故事,你有兴趣的可以自己翻看本文认真品味一下,我就不作过多的描述了。一直以来,他都认为作为一家之长,他的这个做法是没毛病的,所以也不顾周建人的感受。直到1913年,这个时候迅哥已经到了32岁,因为工作的需要,翻译了两篇日本的文章《艺术鉴赏的教育》以及《儿童好奇心》,对于儿童的天性有了新的感悟,想起他当年的这件往事来,终于明白了自己当年犯下了大错。因为毁了弟弟的风筝,造成了无可弥补的遗憾,因此心情沉重,无法释怀。


读到这里,也许你会觉得好奇:不就是一个风筝而已,而且已经过了这么多年,至于么?作为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也许这件事情也不算什么。但是,作为一个忧国忧民的鲁迅先生,他看到的可不是简单的家庭暴力。在当年,整个社会的主流,都在扼杀儿童的天性,而“我”也没有例外地参与了其中,直到现在才顿悟到!在《狂人日记》的结尾,鲁迅写到主人公“不知不觉吃了妹子的几片肉”,说的也是这样的观点,“我”在不知不觉中,也成了“吃人”这个团伙中的一员。


既然如此,那应该怎么去补救?首先想到的是第一个办法,就是补送他一个风筝,赞成他放风筝,劝他去放风筝,甚至可以说和他一起放。但是,时过境迁,鲁迅已经32岁人到中年,而周建人比他小7岁,也已经25岁了。一个20多岁的中青年,谁还稀罕玩风筝呢?所以,这个补救的时机早已错过了。还有另一个办法,就是向周建人赔礼道歉,说到“当年是老大一时糊涂,不应该毁了你的风筝的,不要怪大哥,好么?”这貌似行得通哦,要是周建人说“哎,没事老大,我从来没怪过你!”这样内心就通畅了。


然而,迅哥的作品从来都是“不按套路出牌”,周建人是怎么回应的呢?“有过这样的事吗?”说起这一段,就好像在听故事那样子。原本,迅哥是想祈求弟弟原谅他的,没想到最终的结果,就是他早已忘却,哪有什么原不原谅可言?内心更加无法释怀,赶紧找个洞钻进去好了!


《风筝》:时间可以冲淡一切,但内心的罪过却无法散去


故乡的春天到了,但对于作者而言,给他带来的并不是欢乐,反而是这种一辈子都放不下的悲哀,为什么呢?因为扼杀了儿童的天性,这样的罪过,让他这一辈子都无法赎罪了;那怎么着,只能躲到寒冬去了,这样是不是就平安了呢?相比起儿童的天性被扼杀,成年人的世界更加残酷,因为成年人将要面对更大的挑战。所以,正如结尾所说的“四面更是寒威和冷气”。


以上就是我对《风筝》这篇文章的解析,最后给大家聊聊本文的另一个主角,就是周建人。到底“风筝事件”有没有发生过呢?我查阅过很多资料,周建人对此也是持否认的态度,说从来没有发生过这个事情。其实,到底有没有发生过,这个已经不太重要了,但我想说的是,周建人这辈子活了多久,大家知道吗?一直活到1984年,也就是94岁!他的二哥周作人,在1967年都已经领了盒饭,生命在“十年动乱”中戛然而止,而周建人居然能够顺利度过这次劫难,原因在哪里呢?


也许“风筝”这个事情未必有发生,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周建人这个哥们也真的是“大大咧咧”,从来不记仇。即使你打他、骂他,或者网络水军怎么喷他,也许转头他就忘记了,从来不会耿耿于怀。鲁迅说的“内心沉重的铅块,很重很重”,这事情对于周建人来说,根本不存在的。所以,有时候不记仇也是一种智慧,不开心的事情,也不会伤害到我们自己的身体健康。


好了,关于《风筝》这篇文章我就拆解到这里了,当然这也是我个人的想法和见解,难免存在偏误,如果你有不同的意见,也欢迎你在留言区指正。我是@狂人先生,下一篇将为你拆解《好的故事》,感谢你关注与支持“走近鲁迅”,下次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20

标签:风筝   内心   鲁迅   立春   放风筝   罪过   狂人   北京   天性   弟弟   当年   冬天   本文   春天   事情   儿童   时间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