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的告别》:鲁迅内心的“毒气与鬼气”,该从哪里驱逐?

大家好,我是@狂人先生,欢迎来到“走近鲁迅”栏目,今天为你拆解的是鲁迅《野草》系列的第二篇——《影的告别》,本文写于1924年9月24日。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个日子,因为这是鲁迅先生有史以来最高产的一天。这一天,鲁迅不但写了《影的告别》,还写了《求乞者》,除此以外,给一个青年李秉中回信。


《影的告别》:鲁迅内心的“毒气与鬼气”,该从哪里驱逐?


在拆解《影的告别》之前,我有必要先说说鲁迅在这段时间经历过什么。我们都知道,1923年,鲁迅和周作人闹掰了,鲁迅因此搬出了北京的寓所,自己出去租房子。但是,1924年6月11日,鲁迅发现有一些重要的书籍和物品落在原来的寓所,于是就回去取。按照人之常情,再怎么大的矛盾,也应该过去了吧?但是,当鲁迅走进寓所的时候,却遭到了羽太信子的冷言冷语,然后周作人也附和着说“你回来干嘛?”两人也差点扭打起来,幸亏邻居来劝架,才避免了事情的恶化。


鲁迅对于这件事一直耿耿于怀,兄弟关系居然恶化到这样的程度,所以哪怕在三个月以后,鲁迅依然以“强盗”来称呼周作人一家子。鲁迅给他的粉丝李秉中写信,说到:“我自己总觉得我的灵魂力量有毒气和鬼气,我极憎恶他,想除去他,而不能。我虽然竭力遮蔽着,总还恐怕传染给别人……”


《影的告别》可以看作是鲁迅解剖内心深处阴暗面的虚幻作品,一方面用来揭露自己灵魂深处的毒气和鬼气,另一方面,宣泄出自己想要除去消极思想,却难以消除的那种痛苦心理。那我就正式开始拆解这部散文了。


开头写着“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这怎么理解呢?按照正常的情况下,怎么可能会不知道时间呢?哪怕你是睡觉睡得天昏地暗,白天、黑夜总得分得清楚的吧?鲁迅之所以这么写,是为了增加本文的虚幻感觉。因为,有了“时间”这个概念,发生的一切事情就是“确定”的;正是因为没有了“时间”,才可以有的放肆发挥,尽情把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不需要隐藏。


《影的告别》:鲁迅内心的“毒气与鬼气”,该从哪里驱逐?


接着再看“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在地狱里”,还有“在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最后的结果都是一个“我不愿去”。这句话有点诡异哦,天堂、地狱都不愿去,到底天堂、地狱指的是什么?我们先理解一下它们的含义。


“天堂”指的是这个世界已经非常地完美了,在天堂里,人人都可以幸福地过着小日子,可以看做是一种理想主义。但是,这样的场景,真正无懈可击,没有任何不好的社会,真的会存在吗?很显然,如果真的没有任何不满的话,社会也不可能会有任何进步。那么,这样的一个社会,当然是无法去啊。接着再看“地狱”,这就很明显了,当下遭受的种种黑暗,就像“人间炼狱”,谁愿意在这里坚守啊,这个非常好理解。


接着再看“将来的黄金世界里”,这个貌似有点难以理解了,到底这指的是什么呢?有一个黑心的老板,每天要求员工996地加班工作,这也算了,而且业绩不达标,还得体罚;更过分的是,每个月工资从来不会准点发,员工都特别有意见,但是敢怒不敢言。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老板特别擅长做一件事——画饼!有一句话他是长期挂在嘴边:“好好跟着我干,将来一定会飞黄腾达……”说到这里,我相信各位已经秒懂了吧?这个“将来的黄金世界”,就是指将来飞黄腾达的时候,就去到了将来的黄金世界。是不是遥不可及?


回到当今社会来看,很多黑企业,用的都是这么一招,给员工们画一块大饼,描绘一幅美好的蓝图。但我们有没有发现,当下很多人都说“辛苦一阵子,幸福一辈子”,什么时候能够达到幸福的状态呢?俺不晓得!但是,我所知道的,现在就特别苦!安逸的日子,我们可以描绘得有声有色,但现在到底应该怎么做?谁也说不清,对此都交了白卷。很多的家长都是如此,要自己的孩子将来出人头地;但是,为什么自己没有出人头地呢?说句实在话,孩子将来能否出人头地,我们无法控制;而现在自己的命运如何,还是可控的。


接着我们再往下读:“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我们在前面讲过,鲁迅把“影”和“形”分开,从“影”的角度来看自己的“形”,就发现自己的“形”并不是自己想要跟随的,这正是对自己的一个否定。到底鲁迅怎么想的呢?一直以来,他都执着于对黑暗的反抗,但痛苦的是,反抗来反抗去,却找不到出路。另外,人们对于不确定未来的向往,这个想法并不认同,也就是说他反感人们“造梦”,但是他苦于不能给人造梦!到底应该怎么做呢?只能是“彷徨于无地”。


《影的告别》:鲁迅内心的“毒气与鬼气”,该从哪里驱逐?


讲完了第一大段的铺垫,接着我们再来看后面的。先说句题外话,你在什么时候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呢?完全黑暗的时候,影子不会存在;在阳光明媚的时候,影子也不可能会出现。只有在半明半暗的时候,才会出现影子。所以,要让一个影消失,要么就是消失在黑暗之中,要么就是见到光明,影子也没有存在的价值。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到,鲁迅的内心是黑暗的,并没有什么光明的,所以说唯一的出路,就只能是在黑暗里沉没。


想明白了这一切,到底该什么时候“上路”呢?本散文诗虚幻之处,在于抽掉“时间”的概念。既然要走,哪怕再怎么孤独,也总得来点仪式感吧?于是,就有了“举起灰黑的手装作喝干一杯酒”,就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该走了,要走去哪里呢?要走向黑暗,投奔于无地。接着也很有意思:既然要走了,留下什么礼物作为纪念品呢?留给大家的,就是两件套——黑暗和虚空


这怎么理解,为什么留下黑暗?黑暗和光明是相对应的,当光明来临时,黑暗就会消失,这意味着为光明留下一颗希望的种子;再看“虚空”,就回到前面所说的,因为他内心有太多的负能量,并不想传染给后代们,绝不能让消极的观念占领青年人的心智,所以留下一片空白为妙。由此看出,鲁迅先生是多么关心青年们的成长啊!即使是自己内心充满了毒气和鬼气,还是个人默默承受,不让青年们承担一点点,而把希望留给了他们。


最后一句是这样的“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将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怎么去理解呢?这正是鲁迅先生的伟大之处!虽然内心充满了消极的负能量,但他依然自我调整,把所有的问题都往自己身上去扛,不需要其他人去为他分担。尽管路途非常艰辛,但也不想与其他的人和事纠缠着。我们可以想象,当鲁迅写完《影的告别》以后,他内心的惆怅应该疗愈一了大半,不再为自己的孤独绝望而感觉到纠结了吧。


《影的告别》:鲁迅内心的“毒气与鬼气”,该从哪里驱逐?


我们从《影的告别》里边,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启发呢?在此也说说我的一点愚见:在刚刚深入理解鲁迅作品的时候,我都恨不得把鲁迅的思想毫无保留地告诉身边认识的人,从而做到“以教为学”,然而,这个想法是错误的!真正深入研究鲁迅就会发现,其实鲁迅的思想是孤独的,很多的东西只有自己可以理解,而无法向他人表达。正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是这个道理。而我犯了最大的错误,就在于看到其他人被洗脑,内心总想帮他们一把,但说实在的,我又能帮他们什么呢?


帮他们走出困境吗?在他们看来,也不算什么困境,因为他们觉得所处的环境都是理所当然的。哪怕是他们觉得自己身处困境,我又能否帮到他们呢?也不能!我即使把鲁迅的思想传递给他们了,但他们并不能因为接受了鲁迅的思想,从而改变命运,走向飞黄腾达。相反,还因为学习了鲁迅的思想,却变得多疑,因此错过很多成功的机会,这也是我不想看到的。


通过《影的告别》我们可以得知:鲁迅《野草》的思想,与其说是给人予以启发,不如说是用来自我反省,给自己的内心对话。与其说要对他人负责,那么扪心自问,你对于自己而言,有没有做到“有所担当”呢?


好了,关于《影的告别》我就拆解到这里了。尽管我查阅了不少资料,但也未免会有不少漏洞,如果你有任何不同的意见,也欢迎各位在评论区指正。我是@狂人先生,感谢你关注“走近鲁迅”栏目,下一期我将为大家拆解《求乞者》,下次不见不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鲁迅   毒气   黄金世界   内心   飞黄腾达   光明   寓所   出人头地   地狱   将来   影子   黑暗   思想   天堂   时间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