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鲁迅 | 打开鲁迅作品的正确姿势

大家好,我是@狂人先生,欢迎你关注我的专栏“走近鲁迅”,本专栏将会以最通俗易懂的方式,尽我最大的能力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让鲁迅的思想不再高深莫测,而是下沉到大众中去。我们都知道鲁迅的价值特别高,但到底鲁迅的价值高在哪里呢?这一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已经说得太多,我也不想再重复了。我想说的是,鲁迅的价值并不仅仅在高冷的官方中发挥作用,当我们把鲁迅的思想下沉到群众中去,会发现其实鲁迅的话都充满着人间烟火

走近鲁迅 | 打开鲁迅作品的正确姿势


我就拿昨天《文学和出汗》来说吧,同样是出汗,妹子的汗是香汗,搬砖工人的汗就是臭汗,通过这个奇葩的论断,精彩地展现这种“区别对待”的人性,都是从古到今一直存在的。看到这篇文章,我笑了!其实,我们没必要把鲁迅摆在神坛这么高高在上的位置,当我们读他的作品时,想象着他在面对面跟我们在吹牛,这就对了。正是有这个想法,我看他的作品,很多时候不会再皱眉头,取而代之的是会心的一笑。细心留意我文章,你就会发现,我很少称呼“鲁迅先生”,取而代之的是“鲁迅哥哥”。

我们除去官方给鲁迅带上的光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如果把这三者拿掉,这个迅哥儿还有什么价值呢?作为理工科出身的我,发现鲁迅逻辑思维非常地清晰,还是拿昨天《文学和出汗》来说,你认为“人性永远不变”,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古人猿,跟我们现代的人,还有就是未来的人,是不是都是同样的人性呢?这很明显就是自相矛盾的啊!我们在做数学证明题的时候,经常用到的“反证法”。所以我敢说,迅哥儿绝对也是一个数学高手。还有在《一面》那里,迅哥儿也1元钱把两本书卖给阿累,不但赚到钱,对方还感恩戴德,软性营销做得挺到位的吧?

为什么我们怕鲁迅?说白了,在《思考快与慢》里边提到的“确认偏误”,中学的语文老师会愧疚地说道:“怪我咯。”我们学习语文课的时候,只能听到一种声音,就是教学大纲里边讲的,往往只能从字面上理解鲁迅的文章。然后断章取义,出一大堆的题目,只有教学大纲里边的内容,才是“标准答案”。这所谓的“标准答案”,跟鲁迅的思想却是大相径庭。如果鲁迅哥哥还在世,让他去做这些思考题,估计他本人都拿不到及格,这是实话,然后就会找到教育局说:“拜托,我都不是这个意思,求求你们这帮人别在瞎编了,好吧?”

1 鲁迅作品的语言特点

什么样的电影能够让我们特别有感觉?都是那些能够把我们带入场景,并且让我们能够引起共鸣。就比如,周冬雨演的《后来的我们》,说实在的,故事并不算太精彩,而且所有情节都是在我们意料之中的。为什么票房会这么高,直到现在我们再看这部戏,都会感觉到意犹未尽呢?说实在的,就是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后来我们什么都有了,就是没有了我们。”我相信,喜欢这部电影的,都是经历过类似故事的人吧。这部电影成功之处在哪里呢?就是每一个场景,都显得这么真实,让观众有一种感觉:在那个年代,我也有类似的故事!

走近鲁迅 | 打开鲁迅作品的正确姿势


说完了《后来的我们》,再说说鲁迅作品里边的场景化。在《药》里边,描述华老栓去买药,古轩亭口处决犯人,华小栓吃人血馒头,康大叔对坑了钱还对此事津津乐道地谈论,还有就是华家和夏家的父母在墓地相遇的情景,都描绘得特别的真实。就拿古轩亭口处决犯人这个场景,鲁迅描述那些看客在看戏时,再回看现在的人看热闹,是不是大同小异?还有就是华老栓看到人血是不是恐惧,不敢买?那个卖家一把抢去钱,然后瞬间把馒头包好,这个动作如此的熟练。我们暂时先忘记这篇文章是鲁迅写的,但如此精彩的场景,真的是让人引起共鸣。

接着再说一下《故乡》,描述了少年闰土和成年闰土两种不同的境界,“深蓝的天空有一轮圆月”,这个情景多优美啊,如果你喜欢画画,按照鲁迅描绘的场景,绝对能替他画出这一幅优美的画来。再看一下少年闰土,非常的可爱机灵;而老年闰土,饱经沧桑的样子;还有更狠的,就是描述那个杨二嫂的圆规脚,不知道你有没有感觉,反正我看到这里,都想画一幅漫画来描绘这一切,只是我绘画的水平不太好。

想要真正理解鲁迅的作品,单纯看文章内容,对他的含义顶多只能理解一半,想要真正理解他的作品,我们不妨大声朗读,下面也请你朗读一下这句话: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

这句话出自《野草题辞》。怎么样,你如果只是看这段文字,也许理解不会太过透彻;但是,当你大声朗读以后,真的很不一样,你会感觉自己被带进去了,有没有跟鲁迅产生一种共鸣的感觉呢?所以,在我越城书院的社群,我都建议大家每天早读的时候,朗读鲁迅的作品,当然也欢迎你跟我们一起朗读。

除此以外,鲁迅的作品还像一出电影那样子,镜头不断地切换。我们看《阿Q正传》就特别明显了,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到各大视频网站,搜索严顺开老师拍的《阿Q正传》,一方面是严顺开老师对阿Q这个角色演得非常投入,以至于我们看到严顺开老师,记得的并不是他的名字,只记得他是阿Q。当然更重要的是,每一个段落结束以后,在下一个段落开始之前,鲁迅的笔就瞬间把镜头切换到另一个场景去。你可以试试,即使你没有看过这部电影,试着跟着鲁迅的思路走走,看完其中一个段落,跳到下一个段落时,想象一下要是你做导演,会不会在这个时候切换镜头?

走近鲁迅 | 打开鲁迅作品的正确姿势

鲁迅作品的难懂之处,还体现在他“不按套路出牌”。我们看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边提到的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似乎”是不确定的,而“确凿”是确定了,两者摆在一起,不是故意刁难读者吗?别急,我们拆解一下,他为什么会这么写。首先,“确凿”就可以很明确告诉读者,除了野草以外 ,真的没有什么了;同时,用到“似乎”也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只有一些野草,就能成为我童年的乐园,至于么?除了野草还有什么呢?也许,有不少无形的乐趣,这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但又不确定这是什么,因此就是“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我们再看《孔乙己》,里边描述到“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诶,“大约”和“的确”又是自相矛盾哦,怎么理解?其实,“大约”就不确定孔乙己是不是真的死了,毕竟真的死了,为什么没有人告诉我呢;但是,为什么后面是“的确”死了,因为按照他的推测,孔乙己这么下去,只有死路一条,必死无疑的,因此他就很自信的加上“的确”。怎么样,都理解了吧?

2 鲁迅作品正确的打开姿势

理解了鲁迅作品的语言特点,你是不是也会感觉到鲁迅的作品原来这么平易近人呢?“早说嘛,跟鲁迅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我们当年的语文老师,很有必要对我们说:“怪我咯!”但是,我们也没办法怪罪于语文老师,要怪就怪这个应试教育机制。能不能理解文章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通过考试,拿到高分。想要拿到高分,只要死记硬背,记住教学大纲给到我们的标准答案就可以了。然而,这并不是鲁迅作品正确的打开姿势!

打开鲁迅作品的正确姿势,就是真正地做到躬身入局,站在鲁迅本人的角度去理解他的作品,他想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什么样的想法。我们看一下《祝福》,在中学里边我们也学过,有一个事实我们都是知道的,就是祥林嫂在新年到来的时候“领了盒饭”。你还记得,当年老师是怎么给我们解析这篇文章的吗?我先给你复盘一下最官方的说法:通过祥林嫂这个悲剧的故事,揭露封建礼教制度对底层人民的毒害。怎么样,这个说法很熟悉吧?然而,我们脑洞大开,假如祥林嫂不是生活在这个年代,而是在现在的和平年代,她会不会“领盒饭”?我想说的是,悲剧一样会有,而且还有可能变本加厉!

走近鲁迅 | 打开鲁迅作品的正确姿势


为什么这么说呢?当年没有互联网,祥林嫂只能一个个诉说她的悲惨遭遇;而现在有了互联网,她可能发一条微博说到“我真傻,真的……”,就获得10万+的推荐流量,用不着她发很多遍。发第一遍的时候,会有很多人评论,特别多人关注;但再发第二遍的时候,也许就再也没有阅读量了,还有谁听她吐槽?在以前那个年代,祥林嫂也许是饿死、冻死的;但如果她活在现在,尽管不会饿死冻死,但也许情绪没地方发泄,最终抑郁而死,这也是有可能的吧?

封建制度已经成为过去式了,我们没有必要再去批判它、控诉它,但我们更要活在当下。读了《祝福》这篇文章,我们真正要做的,就是要反省一下,到底鲁迅笔下描述的祥林嫂,身边有没有人中枪?如果真的有,是让她自生自灭,还是想办法帮助她呢?

最后,我们还要以写作者的思维,去理解鲁迅的内心想法,鲁迅为什么会这么写?我们不仅仅要站在一个读者的角度去看他的文章,更要站在作者的角度,走进鲁迅的内心深处,理解他的情绪。比如《阿长与山海经》里边的最后一句话“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就展现了作者内心深切怀念阿长的情绪,所以都是先有了这个想法,才会去构思整篇文章。还有更好玩的,就是在《扣丝杂感》里边,得知他最心爱的书籍被销毁以后,发出感慨:“呜呼哀哉!我的《烈火集》啊,我的《西游记》啊,我的……”每一个作者都是有情绪的,他的情绪决定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中心思想决定了文章的内容。

OK,那今天就先聊到这里,我相信你已经明白了打开鲁迅作品的正确姿势了吧?建议你看完我这篇文章以后,也顺手拿一篇我提到的鲁迅作品来读一下,看有没有读出这种感觉,欢迎你在留言区写下你的收获和心得。我是@狂人先生,我们下一次不见不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鲁迅   哥儿   姿势   作品   自相矛盾   确凿   教学大纲   野草   段落   共鸣   场景   情绪   想法   正确   感觉   体育   文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