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6 | 个人成长的两大悖论

大家好,我是@狂人先生,欢迎来到“死磕一本书”的栏目,今天继续为你拆解万维钢的《万万没想到》,这几天拆解的内容,是在原来旧版本的基础上,再叠加的新内容。《万万没想到》的第二版,出版于2020年6月,在旧版的基础上,还新增了16个章节,这些新增的章节都非常有见地,我又怎么可以把它放过呢?所以,还是把原来拆解《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的计划先搁置一下,先把这本书新增的内容再捋一遍。本文我将会为你拆解书中的两个主题:第一个是超强记忆力真的这么实用吗,第二个就是关于创造性思维,是不是人人可为的。

万万没想到6 | 个人成长的两大悖论

1 熟背圆周率多少位,才算有超强记忆力?


关于圆周率π=3.1415926535……我们能够记住多少位?对于我们正常人而言,能记到10位,都已经很不简单了吧?人们往往喜欢用圆周率来训练自己记忆力。说实在的,作为一个理工男,你要是问我能够记得多少位,我也实在感觉到惭愧。2005年11月,国内有一位研究生吕超,用了24小时零4分钟的训练,就把圆周率背诵到小数点后面的67000多位,而且一字不漏没有任何差错,刷新了世界纪录。然而,这个纪录没过多久,就被一个60岁的日本老头刷新了记录,突破10万位。我想,如果吕超愿意的话,他依然可以继续训练,几年之后反超这个糟老头子,但是,他并没有这么做。


万万没想到6 | 个人成长的两大悖论


当下关于教你如何训练超强记忆力的课程多如牛毛,从1岁到80岁,总有一款适合你。先不考虑这些课程是否货真价实,但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到底训练这种超强记忆力,有什么实质性的用处?假如说,为了熟背圆周率,可以精确地计算。你认为3.1415926和3.1415927这两个数字,跟其他数字去做常规的运算,结果差别很大吗?纵然说,你对精度要求很高,需要较真,那么现在用MatLab这些数学软件替你解题,这样不香吗,几秒钟就完成了你几个小时要解的题目了。所以说,没这个必要吧?


超强记忆力,任何一个正常人经过系统的训练,都可以获得这个技能。物理学家费曼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曾经混进一个生物系的班级学习《细胞生理学》,这门课要求他读一篇关于猫的肌肉构造的论文,并且要在课堂上解析这篇论文。隔行如隔山,费曼是物理学专业的,怎么知道生物系的知识呢?于是他花一天时间脑补,到下一节课作报告的时候,费曼在黑板上画了一只猫,然后标记着各部分肌肉的名称。然后同学都纷纷告诉费曼:“兄弟,你讲的这些我们早就知道了!”费曼笑了一下,说道:“哦,真的?难怪你们要读4年的生物学,我只花一天的时间,就追上你们了!”仅用一天时间,就能PK人家4年学习的专业知识,你怎么看?


俗话说“贵人多忘事”,我们之所以会“忘事”,因为我们都很贵,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值得我们去刻意记忆的。π=3.14已经是一个很好的近似值了,我们何苦去死磕后面多少位呢,还不如用更实际的地方,比如说画一个圆圈,算一下我的地盘方圆多少平方米,在这个空间我们可以做点什么,这还实在点。很多知识我们记不住怎么办?我们只要记住关键字,然后百度一下,即使是模糊搜索都能匹配到你想要的答案。照此说法,你也许就会说了,难道我们可以名正言顺地“健忘”吗?非也!


信息都是有等级的,所有的信息都是可能在将来某个时候有用处,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用计算机来比喻人脑,人脑是分为两个区间,一是运行内存,二是硬盘内存。我们人脑的内存跟计算机的内存类似,瞬间记住一件事情可以,但想要瞬间同时记住多件事情,这都是困难的。这个时候,我们还有硬盘内存,一个信息接收了,就可以放进硬盘里边,只要内存留一个超链接,在必要时能够提取出来就够了。如果一个信息没有价值,也许就会在清理硬盘的时候,被清理掉,这个时候你就可以说是忘却了。如何提升记忆力,并不是让你无限扩大内存,而是把内存的链接设置合理一点即可。


就比如说,我接到一个主题,要我拆解鲁迅的《孔乙己》,这个时候我的内存里边,只要点击“孔乙己”这个按钮,就会打开到我头脑里边的硬盘,调取我的知识库,看哪一些文档适合用于这件事情的;如果我的文档还不够怎么着?还有外链接啊,这些知识不在我的脑袋,而是在别人的脑袋,或者通过搜索引擎找出来,一旦找到,就把它下载到我的头脑里边,以后再提取的时候,就可以重复利用了。所以说,现在有多强的记忆力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要有知识的归类和整理能力,需要提取的时候,可以随时调出来。


2 高手真的可以出自民间吗?


爱迪生有一句话说“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不少人就说关键点在于1%的灵感。但是我想说的是,爱迪生做科研,真的是靠汗水。灵感重不重要,这个我不否认;但是,爱迪生发明电灯,并非做一场梦,就找到了发明电灯的灵感,他到底做了什么?只不过是找了好几千种材料做测试,才找出了一种适合做电灯的材料而已。在这个科研的过程中,其实他很多的实验都失败了,但这个不要紧,只要成功了一次,这就是伟大的发明了。

万万没想到6 | 个人成长的两大悖论

说实在的,灵感并没有大众说的这么值钱,即使是再普通的人,每天都会萌生出各种各样奇特的想法,也许这100多个想法里边,只有一个可以拿得出台面,被证明是有用的,其他都是不切实际,被淹没在时代的海洋中。我们听得最多的心灵鸡汤,莫过于牛顿被苹果砸中,就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类似的还有一个更奇葩的,就是阿基米德在泡澡的时候,他身子一坐进浴缸,池里的水溢出的体积,正好就是他本人的体积,于是就大喊“尤里卡”,意思就是“我发现了!”我想说的是,这些伟大的发明,真的是靠灵感驱动的吗?


真相是,他们在此之前,早就盯上了这个规律,只不过还没有验证自己这个想法是否靠谱而已,因此在自己的“硬盘”里边已经有了大量的档案,在自己的“闪存”里边已经准备好随时可以点击的超链接,当苹果砸到牛顿头上时,正好无意中点击了牛顿头脑“闪存”的这个超链接,这个超链接就带进相关的文件夹,“万有引力定律”这个程序,就是靠这样开发出来的;阿基米德的“尤里卡时刻”也是同样的道理。


我们常说“高手出自民间”,但是民间真的可以产生高手吗?如果说,只是运气好,发现了某些规律,这样的偶然性因素有没有,不排除真的有,但这个概率比较低。其实,现在的科技水平都比较成熟了,基本上都没我们民间什么事。如果你想要有伟大的发明,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特别的“怪”,想法要怪异得让人不可思议,完全不按套路出牌。但是,想要与众不同,只靠一个想法,成功的概率也有点低,所以,想要开发出一大堆“怪”的想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不要说在这一大堆怪异的创新中,成功出其中一个,这个概率更是微乎其微。如果能够研发出大量“怪异”的想法,这个人都早已成为网红,肯定不再是民间高手。


任何有价值的创新思维,必须是“生之有根,长之靠谱”,它肯定要在现实中有一个参照物,通过这个参照物来比较,哪里来的创新,而不是另起炉灶说自己创新。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也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都是根据现实的人性,加上物理学的种种知识,把它们融合起来,才写出这部科幻小说来。因此,一个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没有把自己的思想下沉到大众中去,又怎么可能成为出自民间的“高手”呢?根本不可能产生靠谱的想法,更不要说能否成为民间的高手了。我们可以鼓励创新,鼓励尝试,鼓励失败,但绝对不会鼓励不切实际的妄想。


OK,以上就是我对《万万没想到》这本书上关于超强记忆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解析,我个人觉得,这些想法真的是改变了我们的三观。我是@狂人先生,非常感谢你的耐心阅读,希望以上的知识能对你有帮助,我们明天继续死磕本书,不见不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尤里   阿基米德   爱迪生   圆周率   人脑   悖论   电灯   记忆力   概率   灵感   没想到   想法   民间   内存   硬盘   高手   知识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