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4| 关于一万小时定律,需要温馨提醒你的

大家好,我是@狂人先生,今天继续为你拆解万维钢的《万万没想到》,这是第四篇,我们谈谈“一万小时定律”。我相信,对于“一万小时定律”,你已经再熟悉不过了吧。如何成为某一个领域的顶尖高手?答案人人都知道:刻意练习1万小时!但是我想要说的是,光知道“1万小时”,只是一句心灵鸡汤,并没有任何营养。

万万没想到4| 关于一万小时定律,需要温馨提醒你的


首先,每个领域练习的时间都不尽相同,有的领域比如音乐、绘画等,1万小时还远远不够;但是,有一些领域,只需要很短时间就足够成为顶尖高手了。从数学的角度来看,“一万小时”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数字,并非说你只要练习够了一万小时,就突变成为高手,它只是告诉我们一个观念:做任何事情,都需要“长期主义”!因为,很少人能够聚焦做一件事情做到“1万小时”,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个时间理解成为“无穷大”的动态变量。

刻意练习,比拼的并不是谁辛苦,而是谁更加诚心。如果心不够诚,只是“教科书式”的练习,根本也不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如果你的心够诚,孤注一掷,把事情做到极致,自然就会从量变到质变,哪怕你起初只是一个小白,也有可能成为高手。要达成“一万小时定律”,需要具备四个条件,下面我就逐个为你解析。

1 只在学习区训练

我们的认知领域,都分为三个区域: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平时我们按部就班的工作,都属于舒适区,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这样的态度对不对呢?其实也没问题的,正常的生活,也何必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呢?虽然说有压力才有动力,但如果你有条件过着安逸的生活,那何必折腾自己呢,在舒适区好好过着,也是挺不错的。再看恐慌区,如果我们总想着现在房价好高啊,我什么时候才可以买得起房,又或者说上有老下有小,压力很大啊,我该怎么着?这些问题很大,我们也很难去一下子摆平,所以也没必要太过担忧,毕竟我们的能力也不可能一下子就可以提升到很高的。因为,不可能一口吃成胖子嘛。

在前几年,山区有个小孩长得特别像马云,成为了当年的小网红,媒体都纷纷找他拍广告,做各种的节目,他从一个毫不起眼的农村孩子,一跃成为万人迷,这种感觉多好啊!然而,好景不长,现在没有媒体去找他,一切都回归平常,他只有继续过着贫苦的生活。如果他一直没有被发现,一直清贫下去还好,但现在这么一折腾,就真的悲剧了。这个“小马云”的问题出在哪里?我们可以说他是膨胀了,心大了,但这都没说到本质上。说白了,虽然是受到关注,但他们家的格局没有放大,依然想着奢华的生活,没想过自己配不配得上。

万万没想到4| 关于一万小时定律,需要温馨提醒你的

当一件事情你感觉做得很舒服、很享受的时候,意味着你还在舒适区,如果一个人长期待在舒适区,对于别人提的专业问题,都已经对答如流的话,这意味着他已经“废了”。尽管再怎么对答如流,还会有不少自己未知的领域。只有发现了哪些问题并没有对答如流,才知道哪些地方我还需要再提升的,这个时候就进入了学习区。

想要走出舒适区,进入学习区是很难的,因为这个感觉会很不舒服。比如刚刚拿到驾照的新司机而言,在路上一路畅行非常地爽吧,可以一路狂奔。但是,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莫过于找车位停车的时候!开车容易,停车非常难,记得我刚刚拿到驾照的时候,就有这样的体会了,在高速公路上畅通无阻,这种感觉实在是太溜了;然而,当我去到一个饭店吃饭,那里的停车位非常狭窄,这个时候就最头疼了。怎么着,只能硬着头皮,听着保安指挥停进去呗。为什么我会感觉到要“硬着头皮”,就是因为我正在学习区里。但是,多尝试几遍以后,我的停车水平就比以前高了,这个时候对我而言,停车也只是舒适区而已。

万万没想到4| 关于一万小时定律,需要温馨提醒你的


试想一下,如果我不脱离舒适区,我永远都学不会停车,是吧?但是,如果让我在一个悬崖峭壁练习停车,这样行不行?这就不是学习区了,而是恐慌区了,因为稍有不慎,有什么后果,你懂的。我会这么尝试吗?当然不会!这说明了什么,想要突破自我,不是让你把目标定得很大,遥不可及,而是定一个稍微努力一丢丢,就可以达到的目标。

2 分拆练习内容,重复练习每一个模块

在《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这本书说到,美国一个音乐学校的老师,禁止学生把一首曲子连贯地演奏,而是把一首歌曲拆解成为一个个小段,然后让学生把每一个小部分。老师还规定,决不允许让别人听到她的学生演奏的是什么样的曲子,如果被别人听出来,就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方法有问题的。现在视频号、直播都非常火爆,很多人都想抓住这一波红利,从中赚点快钱。但是不好意思,这个钱你是很难赚得来的!很多人会开课,教我们如何去做视频号,然而即使他做得再好,把方法毫无保留告诉你,依然是很难。为什么呢?

万万没想到4| 关于一万小时定律,需要温馨提醒你的


我不知道视频号要做什么,但至少经过以下几步吧。首先,你的定位是什么,总部可能看到什么精彩的,就随心抓起来发一下,就能够获得很大的浏览量。当然,你凭运气是有可能,但长远来看,这是不切实际的。所以,至少要选材,并且垂直一个领域吧?选材这方面,就要不断地推敲,不可能一下子就定稿。然后,建立用户画像,你得知道你的视频号是给谁看的,而不是盲目的;然后才是重中之重的内容,你以为一下子就能录制出优质内容啊?你想多了!没有一两把刷子,都不要拿出来丢人现眼了,这是不是需要刻意练习。OK,有了一定的用户量,要不要转化,推出你的产品?要不然,纯粹娱乐吗,不变现的话,西北风好吃不?

OK,我们复盘一下,要做一个好的视频号,至少要拆解成为几个步骤:定位自己的领域,寻找用户画像,剪接录制视频号,用户社群的设计等等,太多细节,我也列举不完。如果你想要做一个业余选手,那可以苟且;但如果你真的要把视频号做到极致,就要把每一个基本功分拆出来,并且刻意练习。当你把每一个模块练习到无懈可击的时候,那就真正成为高手了。

3 随时得到有效的反馈

在我做软件开发的时候,经常要学新的技术,如何判定这个算法已经掌握了呢?一方面,我们可以把书上案例的代码,自己敲进电脑尝试一遍,看看运行结果怎么样。如果没有经过测试,谁也不敢说这个算法自己已经掌握了。有人说“坚持到底,直到成功”,然而,更多的时候,坚持到底未必一定能成功。因为,在错误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只会南辕北辙。前面我们讲到,把目标分拆成一个个模块,然后刻意练习。在一个模块中,我们去练习,并且检验是否已经掌握了这个技能,这就需要反馈。一个大的目标,也许反馈就会有一定的滞后性。但是,当我们分拆的目标足够小,就可以得到即时的反馈。

万万没想到4| 关于一万小时定律,需要温馨提醒你的


在学校的时候,我们都有老师教,通过每天的作业,老师都可以知道我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当我们出来工作,走出社会,我们也需要有一位老师。老师的作用,就是给到我们及时的反馈。现在有很多知识付费平台,我们可以买很多的课程学习,但严格意义来说,您听他们的课,他也不算是你的老师,因为沟通是单向的。如何能够及时获得反馈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入一个社群,或者创建一个社群。如果我们经济宽裕,可以链接一个顶尖的教练,比如我们去健身的时候,可以请一个私人教练。但是,我们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济条件的。这个时候,最好的老师,就是不明真相的“路人甲”。

为什么呢?比如你看了一本书,如何判断能否掌握书上的内容,最好的办法,就是用自己的话,跟一个完全没看过这本书的人介绍一下,如果对方能够听得懂,那说明基本上可以掌握这本书的内容了;如果对方听得一头雾水,那么你就再重新看一遍吧。还有就是练习音乐也一样,如果你在弹吉他给一个不懂音乐的朋友听,他都觉得好听,那说明你的水平的确是OK的。我们做任何营销方案也一样,到底营销方案好不好,不是我们说了算,而是用户说了算,只要用户买账,才算是得到正反馈,你才有贯彻下去的必要。

4 刻意练习,注意力必须集中

我们从小学开始学英语,学了有十多年了吧?但是,我们的英语水平怎么样,是不是连跟外国人聊天的勇气都没有?很正常!虽然是十多年,甚至也考过了四级、六级,但为什么不能跟外国人聊天。然而,当我20岁出国留学时,不到三个月,就可以跟外国人对答如流了,甚至我还没有用到中学时学过的那些枯燥的语法。为什么?因为,这三个月我不得不刻意练习啊!我在国外三个月的英语水平,比我读书十多年的英语水平提升得更快。所以,一个人能否成为顶尖高手,跟他练习时间的长度关系不大,而是跟他是否集中有关。我这三个月,都是被迫苦练英语,要不然就连出去正常沟通都成问题,还不倒逼自己集中精力攻破它吗?

万万没想到4| 关于一万小时定律,需要温馨提醒你的


很多人都说,学习能不能“寓教于乐,趣味的学习”?很抱歉,我的答案是——不可以!如果你只是为了懂一点常识,通过碎片化时间,给自己长长见识,跟朋友聊天的时候,有源源不断的谈资,这是没问题的。但是,如果你想垂直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死磕,那请做好吃苦的心理准备。一方面,刻意练习是很苦的;另一方面,这条路是孤独的,要做好身边亲朋好友不理解的心理准备。因为,想要做到在一个领域垂直,就只能孤注一掷,放弃其他的选择。一旦你分心这也想做,那也想做,就称不上“刻意练习”了。比如,我想要成为鲁迅思想的KOL,就要舍弃全部机会,孤注一掷投入在鲁迅思想的研究中去。


结语 哪些人适合“一万小时”练习

我们看体育频道,会发现一个现象,就是美国很多的体育明星都是黑人,这说明了什么?为什么白人会输给黑人呢?也许你会说,黑人的体能杠杠的;然而,这并不全面。因为,体能的好坏,也是从小开始训练的结果。更多的原因,就是美国的种族歧视非常严重,所以黑人按照正常的渠道,都会低人一等。所以,黑人的家长们只能孤注一掷,从小就对他们进行体育训练,经过这样的“一万小时”训练,想不成都难。黑人之所以能成为体育明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都没有退路,豁出去了!

如果你的生活特别安逸,每天都悠哉悠哉的,我就不建议你进行“一万小时”训练,何必瞎折腾呢?就用碎片化时间,追追连续剧,或者听听书知道点通识,能跟朋友们吹吹牛,这样多好啊。但是,如果你现在混得不太好,务必要在改变现状的话,那不妨孤注一掷,拼一把,正所谓“搏一搏,有摩托。”诚然,在哪方面孤注一掷拼一把,也不是盲目选择的,也要看自己的天赋是什么。比如我的天赋就是数理化的研究,那你让我去刻意练习音乐、美术,这也不太现实,因为很难得到正反馈。所以,你要选择刻意练习的领域,一方面是值得你孤注一掷豁出去,另一方面也要容易得到正反馈,这才有干劲继续努力下去。

好了,那关于一万小时的练习,我就为您拆解到这里了,非常感谢你的耐心阅读,希望你能有所收获。我是@狂人先生,下一篇是《万万没想到》这本书拆解的最后一篇,我们不见不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对答如流   小时   美国   定律   黑人   模块   没想到   舒适   反馈   温馨   目标   领域   老师   高手   时间   内容   用户   体育   视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