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和出汗》:不变的人性,认知不断变化的世界

大家好,我是@狂人先生,今天我给你拆解鲁迅的文章是《文学和出汗》,在拆解本文的同时,我也同时结合两篇文章《革命文学》以及《文艺和革命》,这三篇文章都是出自鲁迅《而已集》这个专辑,写于1927年。写这三篇文章的时候,鲁迅已经离开广州,到了上海,开始新的生活。《文字和出汗》解析了当时社会的一种人性,这篇文章很有意思,它把写作和出汗联系在一起,出得什么汗,取决于文章是写给谁看的。这个现象特别奇葩吧?

《文学和出汗》:不变的人性,认知不断变化的世界


当时人们是什么样的一种状况?在《革命文学》举例一些特别经典的例子,大多数喊“革命”这样的人特别受欢迎,但真正革命的人,就领盒饭了。所谓的“革命”只是说说而已,因为“说的”比“做的”好听,这就是永恒不变的人性。接着,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文艺和革命》就充分解释了这一怪像,说白了就是干革命的人只是在埋头苦干,无暇塑造自己的价值,而人们看到的“革命”的价值,都是由那些做文艺的人去表演出来的,看得他们热泪盈眶激情澎湃,但却没什么营养,但人们都满心欢喜,为什么呢?这就是人性。下面我们开始详细地拆解吧。

1 《文学和出汗》:现代人和类人猿,性格都一样吗?

这篇文章一开始写到,上海的某个教授告诉人们,文学描写的是不变的人性,这样才会长久。这句话看起来没有好像是无懈可击,但火眼金睛的鲁迅哥哥立刻发现了漏洞:你所指的“人性”是什么?类人猿也是“人类”,然后古人、现代的人,已经未来的人,他们的人性都是相通的吗?既然如此,假如我们穿越了,是不是应该可以跟类人猿坐在一起喝着黄酒,愉快地聊天呢?诶,不对,类人猿的时代都没有黄酒,他们敢喝酒吗?

《文学和出汗》:不变的人性,认知不断变化的世界


对此鲁迅哥哥还是打了一个“补丁”,之前写的很多文章,之所以没有流传,但不代表没有啊,只不过可能已经被淹没了,我们根本都看不到。我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当我们坐在火车上,看到沿途的风景不断地流动,但是再看一下跟你同车厢的人,他们有没有变化?当然没有变化,因为跟你同车厢的人,跟你一起移动,你看到他们是静止不变的。这个其实就是物理学里边的“绝对运动”和“相对运动”了。我们之所以说“人性不变”看到的是“相对运动”,而站在“绝对运动”的层面来说,变化可不是一般的大。要不然,你还敢说可以跟穿越过来的古人愉快地聊天吗?

这还没完,鲁迅哥哥还举了一个特例,就是“出汗”。从古到今,只要是正常人,都会出汗的吧?也许,出汗正是永久不变的人性。这问题又来了,同样是出汗,这些写作的人又可以搞“差异化”了。那些年轻貌美的妹子,即使是跑完马拉松回来出的汗,都是香汗;而那些搬砖工人辛辛苦苦搬了一天砖,大汗淋漓非常辛苦,出的都是臭汗。那么,这些作家应该怎么去描述“汗”这个事情呢,是不是感觉“太难了”?

就取决于文章写给谁看的,写给妹子看的,当然就是说“香汗”,写给搬砖工人看的,自然就是“臭汗”。幸亏现在的自媒体平台,还有大数据推荐机制,能把文章精准推荐给人,所以就不会把“臭汗”推荐给妹子,要不然就麻烦了。然而,这事情还没解决,如果遇上那些阅历比自己丰富,段位比自己高的人,怎么去描述呢?此时无声胜有声,还是少说为妙,哪有什么“出汗”呢?不存在的!懂一点点,就装作很懂;遇上比自己内行的人,就无话可说,鲁迅哥哥推理出来,这也许正是“永久不变的人性”罢了。

2 《革命文学》:“雷声大雨点小”的人更受待见

广东人有一句俚语,就是“识少少,扮代表”(意思就是:稍微懂一点点,就把自己当做是砖家),用在这篇文章的解析,一点都不假。鲁迅哥哥在北京、广州都待过,早已看穿了什么是“革命”?只是口头上“喊打喊杀”,仅此而已。你真让这些人出手去揍人?估计都不太可能,也没必要。只要是喊出来,在潜意识里,这个人就已经被我打败了。诶,也不对!要打谁、杀谁?甚至连这个进攻的对象都没有,如果真的有的话,就是画个小人,然后拼命打。这个“小人”是画出来的,怎么可能会还手,只能任你宰割,直到把这个“小人”打散为止,内心就畅快无比,因为已经“革命成功”了。

《文学和出汗》:不变的人性,认知不断变化的世界


有没有真正的实在“革命者”呢?有的,就在俄国不少诗人,他们都写出一篇篇文章来进行“革命”,可惜的是,他们都并不受待见。如果放到现在来看,他们把作品发到自媒体,推荐量和阅读量,都只有个位数,你让他们怎么活?通过写作就可以养活自己,估计也得“狗带”了吧?相反,那些大量写 “打打杀杀”的心灵鸡汤,倒是蹭了时代的热点,阅读量都过10万+!没办法,人们都喜欢“雷声大雨点小”的作品,因为人们只喜欢听好听的话,并不在乎如何决问题。其实,问题不是通过“革命”解决的,而是通过喊一下、发泄一下,就可以圆满解决。

3 《文艺和革命》:革命是否成功,文艺说了算

在本文的开头提到“文艺是革命的先驱”,其实这话放到现在也不假,虽然我们不太认同,但现实就是如此。但是,通过鲁迅哥哥的解释,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凭我们的直觉,应该是革命军才是先驱啊。然而,真实的情况是,大多数的革命军都已经“领了盒饭”,真正成为先驱的,只不过是吸取了前面牺牲者的教训以后,再叠加自己的1分努力,实现了从90分甚至是99分到100分短短的一步而已。我们就拿足球比赛来说,大家都褒奖射门射进去的球员,这么精彩的一脚,前面有多少个人配合传球,最后得分的,这个估计也没有多少人关心的。

谁是革命的先驱,什么人说了算?得粉丝者得天下!只要是赢家,都会铺红地毯来热烈欢迎。有一句歌词是“由来只有新人笑,有谁听到旧人哭”,历史永远都是由胜利者谱写,这也是为什么人们都会有一种错觉,胜者都是“好人”,往往都是“好人”革命成功的。当然,这还远远不够,如何革命成功,这离不开“润色”,这个活交给谁干呢?当然就是文艺工作者,也就是那些专门写自媒体的创作者。通过他们塑造一下,原来,这些所谓的“革命者”在早年就已经埋下了胜利的种子,所以他“革命成功”都是理所当然的。原来,所谓的“革命成功”不是干出来的,而是被“塑造”出来的

4 结论 在“革命”与“正反馈”之间取得平衡点

关于这几篇文章我就拆解到这里了,再说说我的一些个人的感想:其实这告诉我们,其实要干一件革命性的事情是可以的,但要有一种心理准备,也许我们非常努力冲在前面,但也得不到正反馈,这时我们会很孤独,很无助。应该怎么着呢?也许你可以妥协,老子不干了,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也许你是一个有良知的人,再怎么孤独,也得走下去。但我想说的是,这两者都不是我们要选择的方法。其实,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最优解,最优解就是要取得多大的功劳,和得到多少正反馈之间做一个平衡点。

《文学和出汗》:不变的人性,认知不断变化的世界


如何贯彻这个最优解呢?我们不要盲目地做一大堆无用功,首先以强大自己的能力为前提。我如果要“革命”,到底我可以发挥什么样的价值,我可以做点什么?然后,再思考一下,我做的这些事情,可行性有多大,接着再深入调研一下,可行性真的正如我想象的那样子吗?接着还要从群众中来,从群众中去,我的这个变革是不是大众真正想要的,测试过没有?然后,还要再找一下,谁可以帮我记录这个事情,他的影响力如何?当这一切都准备好了,还要再想好退路:万一这件事情败了,我能接受这个事实吗?这一切都想明白了,那就放心地开干吧!

OK,那今天我们就先聊到这里,非常感谢你的阅读。我是@狂人先生,如果我有拆解不到位的地方,欢迎你在留言区指正,我们下一篇不见不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9

标签:类人猿   人性   鲁迅   都会   革命军   革命者   篇文章   妹子   先驱   认知   小人   文艺   哥哥   事情   体育   文章   世界   文学   文学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