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花中君子,1300多首唐诗都写它的烂漫,唯有一首让人不忍卒读

它是花中君子,1300多首唐诗都写它的烂漫,唯有一首让人不忍卒读

1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知不觉,农历七月已近尾声。作为七月花语,荷花历来为文人骚客所称颂,特别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所写《爱莲说》,更是把荷花供上了“君子之花”的神坛。

相传,早在2500多年前,吴王夫差为了博得宠妃西施一笑,特意在太湖之滨的灵岩山离宫,修筑“玩花池”,移植各种野生红莲,供西施欣赏,可说是人工砌池栽荷最早的记载。

其实,荷花的历史更加悠久。它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品种之一,被称为“活化石”。1970年代在柴达木盆地发现的荷叶花石,距今1000多万年。西周时期,藕已成为蔬菜之一。

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荷花的了解更加深入,其各部分的器官都被命了名。除了实用性外,荷花以其艳丽的色彩,幽雅的风姿和沁人的馨香,开始走进人们的精神世界。《诗经》中就有关于荷花的描述:““山有扶苏,隰与荷花”、“彼泽之陂,有蒲有荷”。到了汉代,乐府歌辞逐渐盛行,诞生了众多优美的采莲曲谣,《江南》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首——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好一派水中采莲的生动景致!全诗前三句既是写景,又是记事,后四句则采用了《诗经》的传统手法,句式相同而略有变化,以鱼儿的游动衬托采莲的欢乐,显得活泼、自然、有趣。

到了隋唐,随着诗歌技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诗人出现,唐诗横空出世,冠绝天下文脉。而作为“花中君子”的荷花,又岂能被大诗人们所忘记?

于是,写荷花成了大唐诗人的“同题考试”。

它是花中君子,1300多首唐诗都写它的烂漫,唯有一首让人不忍卒读

2

荷花,又称为莲花、藕花、水芙蓉,在古代还成为菡、芙蕖等。小编根据这些关键字搜索《全唐诗》发现,写荷花的唐诗竟然多达1300多首。而写过荷花的诗人也是不胜枚举,既有李白、杜甫、白居易这样的“天王”,也有韩愈、李商隐、杜牧这样的“大腕儿”,更有孟郊、韩偓、齐己等数不清的诗坛才俊。

其中最为人所称道的,当属王昌龄的《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这首《采莲曲》与《江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七年(公元748年 )夏天。那时,王昌龄被贬到龙标(湖南省黔阳县)已有一段时日。至于他的被贬,还有一段故事。那是7年前,他从流放之地岭南被赦免回归,到江宁就任途中,写了一首《梨花赋》,抒发自己清正廉明、纯洁高尚的情操。

没想到,这首诗被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构陷,加上李林甫也拿王昌龄的旧作《长信秋词》借题发挥,于是王昌龄再次被贬。当时,大诗人李白也被流放夜郎。他听说后,还专门提笔写了一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送别老友——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且说王昌龄到了龙标之后,虽然偏居穷山僻壤,到好在这里民风淳朴,风景尚好,渐渐地也就习惯了。这天,他独自一人来到龙标郊外游玩,在东溪的荷池边,看到当地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正在荷池采莲唱歌。歌声清越,荷花清香,王昌龄不觉被深深吸引,遂作《采莲曲》。

这首诗因入选小学语文教材而变得家喻户晓。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王昌龄的《采莲曲》其实有两首,除了这一首外,还有一首,也写的生气盎然,别有韵味——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它是花中君子,1300多首唐诗都写它的烂漫,唯有一首让人不忍卒读

3

除了王昌龄的《采莲曲》外,其实诗仙李白也写了一首《采莲曲》,并且写的青春烂漫,令人神往——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什么意思呢?就说在夏天的若耶溪旁,美丽的少女们三三两两采莲子。荷花隔开了她们的脸,但笑声和说话声却隔不开,所谓“人面荷花相映红”。阳光照耀着采莲女的新妆,水底也显得一片光明。清风吹来,吹起了衣袂,荷香和体香一起在空中飘荡。那岸上是谁家的游郎,三三五五地躺在垂杨的树荫里。身边的紫骝马嘶叫声声,落花纷纷飞去。见此美景,哪一个少年又不是踟蹰满怀,愁肠空断。

好幅江南采莲图,好一个天真烂漫的青春。

如果说,王昌龄的《采莲曲》写的是酋长公主,尚有些“阳春白雪”(你看,人家早早就清场了,除了采莲女,什么人都没有),那么,李白的《采莲曲》就是“下里巴人”,不仅有很多采莲女,还有岸边的少年郎,心花怒放,想勾搭采莲女又不得法,只好“惆怅空断”。

可以说,李白不愧是诗仙,无论做任何事都是激情澎湃,现象瑰丽,热情洋溢。相比之下,其他诗人就没有这个魔法了。我们来看晚唐诗人韩偓的《荷花》——

纨扇相欹绿,香囊独立红。

浸淫因重露,狂暴是秋风。

逸调无人唱,秋塘每夜空。

何由见周昉,移入画屏中。

这首诗写的也是意境清幽,令人神往。但比起李白的《采莲曲》,却总觉得理性有余,而激情不足。

它是花中君子,1300多首唐诗都写它的烂漫,唯有一首让人不忍卒读

4

在全唐诗1300多首写荷花的诗中,小编认为,最能体现世事沧桑的,当属晚唐大诗人李商隐的《无题》其二——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在某一个黄昏,东风飒飒,阵阵细雨随风飘散纷飞。在荷花池塘外,传来了声声轻雷。屋里,带有锁钮的金蟾香炉,香烟缭绕飘逸。形状像玉虎的轱辘,牵引着绳索在井中取水。

晋代皇后贾南风,隔着窗帘窥探着韩寿,是爱着他的年轻貌美,不仅与之私通,还把皇帝赏赐之物赠送给他。魏王曹植(实为陈王)梦见甄宓留下枕头,作《洛神赋》寄托思念。呵,我这颗心不能再与春花一同萌发,因为一寸寸的相思,早已让心儿化成了烟灰。

李商隐不愧是写苦情、离情的高手。这首《无题》前半部借景抒情,表面上看是写景物,东风、细雨、荷塘、惊雷、香炉、轱辘、水井……这些景物经诗人鬼斧神工版的结合,竟然营造出一种清幽、不甘、隐隐有些失落的意境,让人不禁为之沉静,为之轻叹。

第三联借用典故,一个是女追男,一个是男追女,一个因为私情差点葬送了一个王朝;一个则因为思慕不得,而留下千古传诵的名篇。尾联直接抒情,“一寸相思一寸灰”可谓字字泪、笔笔血,让人不忍卒读,扼腕浩叹:人生无常,又何必如此执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柴达木盆地   周敦颐   西施   不忍卒读   新妆   垂杨   晚唐   莲叶   轱辘   东风   令人神往   江南   烂漫   李白   唐诗   细雨   君子   诗人   芙蓉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