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么考大学的?这个偏远小书院,为何影响中国500年?

古人是怎么考大学的?这个偏远小书院,为何影响中国500年?

高考成绩出炉,孩子报读哪所大学,成为家长们的头等大事。

中国现有多少所大学?据教育部的数据,截至2019年6月15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956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688所(含独立学院266所),成人高等学校268所。

中国现有多少在校大学生?还是教育部的数据,2017年全国共有各类在校大学生369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

在古代,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古人想求学深造,只有走科举一条路。参加了科举,才能进入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太学。然而,科举每次录取人数不等,但最多不超过3000人,况且有时还是三年考一次。

更多的人想学习,就只有进书院。

所以,自唐代以来,书院就承担着中国最重要的教育功能。

古人是怎么考大学的?这个偏远小书院,为何影响中国500年?

1

最初,书院是私人讲学的地方。

根据陈谷嘉等人写的《中国书院史资料》,西汉初年的夫子庙已具备了书院的一些特征。人们在这里除了祭祀孔子,还可以读书、讲学等。

但真正的书院出现,却要等到唐代。

唐开元年间,经济文化空前昌盛。公元717年,唐玄宗命学士马怀素负责国家图书,并组织了一批文士设立乾元院,用于修书。转年,乾元院改名丽正修书院。

8年后,唐玄宗召集张说和学士们饮酒,当众宣布:“朕和众贤士在这里饮酒欢乐,就叫集贤吧。”于是,丽正书院更名为集贤殿书院。

这可能是中国第一所官办书院。

从此,书院作为教书育人的主阵地,走上历史的前台。

书院的功能有三:一曰修书、藏书;二曰教书育人、推荐贤才;三曰向朝廷提出政策、文化等方面的建议。

能进入书院工作,相当于成了皇帝的幕僚,可以跟皇帝见面拉家常、做学问,因此书院就成为读书人非常羡慕的所在。

一些私人开始把自己的书斋也改成书院,逐渐形成了官办和民办相结合的办学模式。

直到唐朝灭亡的一个半世纪内,有记载可查的,中国先后建立了30多所书院。

到了五代十国,战乱频发,政权林立,官办书院遭到严重破坏,却为民间私人办书院提供了机缘。到了宋代,书院制度已经形成。越来越多的书院,成为理学大儒们讲学的阵地。

明代时,中国书院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至清代、民国,仍有不少富家大户,举办各种各样的书院。

中国历史上到底有多少书院已不可考,但闻名天下的“四大书院”却一直延续至今。

古人是怎么考大学的?这个偏远小书院,为何影响中国500年?

2

“四大书院”是哪四大?历来也有争议。

有说是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和嵩阳书院的;也有说是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和石鼓书院。

但毫无疑问,中国最早的书院,却是位于武汉市新洲区的问津书院。

问津书院位于大别山南麓,风景秀丽,人杰地灵,是湖北省唯一的孔子遗迹,也是武汉乃至湖北保存最完好的古代书院之一。

书院因《论语》中载孔子周游列国至楚时,使“子路问津”于长沮、桀溺的典故而得名。

相传2500多年前,孔子为弘扬儒家学说,带着子路、子贡、颜回等弟子从楚国返回陈国,经过武汉新洲时,一条大河横亘眼前,但见大水东流,不见渡口。

正踌躇间,孔子看见岸边的农田里,有两个人正在耕田,遂让子路上前问路。

子路尚未开口,两人中一个叫长沮的先开了口:“那个拿着缰绳的人是谁?”

子路回答:“是孔丘。”

“是鲁国的孔丘吗?”

“是的。”

长沮又说:“那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儿啊。”

子路心想,孔子虽然弟子众多,也有点名气,但知道他的人大多都是士人阶层,他一个农民,竟然也知道,看来应该是归隐的文化人。再听他的语气,他并不屑于孔子的行为。

碰了一鼻子灰的子路,只好问另一个人。

这个人叫桀溺。他倒没有长沮那么高冷,但也没有正面回答问题,而是策反起子路来。

“如今这世道,就像眼前的汪洋大水,道德崩坏已泛滥成灾,没人能够改变。你与其跟着孔子东西奔波,不如跟着我做一个躲避无道之世的人吧。”他说。

子路没得到答案,只好返回报告孔子。孔子叹口气说,他们都是些与鸟兽同群的隐士,置天下生灵倒悬于不顾,这不是我的志向,如果天下有道,我又何必如此奔波呢?

这就是“孔子问津”的故事。

到了汉文帝时期,这里成了淮南王刘安的封地。一日农夫在耕田时,挖出一块石碑,上有秦隶刻成的“孔子使子路问津处”字样。刘安遂上报朝廷,在这里修建了问津书院。

2000多年来,问津书院成为孕育元、明、清三朝鄂东文人的摇篮,先后产生过387名进士,被誉为中国最古老的“大学”。

古人是怎么考大学的?这个偏远小书院,为何影响中国500年?

3

再来说公认的天下第一书院——应天书院。

应天书院位于河南商丘市商丘古城,又名应天府书院、睢阳书院、南京书院、南都书院、南京国子监等。

那是五代后晋时期,宋州通儒杨悫在一位将军的辅助下,创办了睢阳学舍,聚众讲学。

当初,睢阳学舍并不出名。到了宋代初年,两件大事让它脱颖而出,名震天下。

第一件,就是朝廷开科取士。小小的睢阳学舍竟然有五六十人登第。天下文人、士子闻听,纷纷不远千里来到宋州,出现了“远近学者皆归之”的盛况。其中,就有那位吟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先生。

第二件,学舍曾因“院长”戚同文去世一度关闭。同乡富豪曹诚捐资三百万金,重建学舍150间,广招学生。范仲淹当上“院长”后,将其更名为南京书院,名声大振。

公元1009年,宋真宗正式赐额为“应天府书院”,是为州县兴学之始。

34年后,朝廷又下诏,赐应天府书院升级为南京国子监,从而使之成为古代书院中唯一一个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

真可谓风光一时。

北宋初年,书院多位于山林胜地,唯独应天书院设于繁华闹市。《宋史》记载,“宋朝兴学,始于商丘。”

元代学者赵孟瞓则在《义学记》中说:"宋初时天下有四大书院,应天书院为首。"

我们再来看看应天书院的“校友会”,那真叫一个豪华阵容。

先后主导北宋文坛的戚同文、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毕士安、王洙等人,以及"宋初三先生"中的孙复、石介二人,"双状元兄弟"宋庠、宋祁,"北宋五子"之一的张载等,皆毕业于这所书院。

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可谓大家。比如张载,就是宋代大儒,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他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开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成为中国古代文人士子的精神图腾。

在应天书院的影响下,商丘也人才辈出:如张方平、王尧臣、宋勋(与海瑞齐名)、沈鲤、侯执蒲、侯恪、侯恂、宋权、吕坤、杨东明、宋荦、汤斌、侯方域等一大批在中国历史有影响的人物均出现在这里。

以至于明代有"文武百官半江西,小小商丘四尚书"之美称。清乾隆36年,商丘中进士人数达170多人,占河南省当年进士总数的五分之一。

古人是怎么考大学的?这个偏远小书院,为何影响中国500年?

4

再来看其他几所著名的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麓。相传书院的创始人可以追溯到南唐的李渤。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长沙市岳麓山脚下。五代时期,智璇等二僧在此办学,形成书院雏形。

嵩阳书院,位于河南郑州市嵩山南麓。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时称嵩阳寺,后改为书院。

石鼓书院,位于湖南省衡阳市石鼓山上。唐元和五年,衡州秀才李宽在合江亭旁建房,取名"寻真观",是为雏形。

和应天书院一样,细数这些著名的书院会发现,它们拥有相同的两大特征——

1、都有皇帝御赐加持,更显名门正统。

白鹿洞书院有宋孝宗的御赐“白鹿书院”匾额及御书,据传这还是宋代大儒朱熹先生奏请求来的。

与白鹿洞书院相比,岳麓书院就更风光的“不可一世”了。它先后获得过三位皇帝的亲笔御书。1015年,宋真宗赐"岳麓书院"额,遂列为全国四大书院之一;1687年,清康熙皇帝御书"学达性天"匾额;1744年,乾隆帝又赐御书"道南正脉"。

嵩阳书院于宋景佑二年(1035),被宋仁宗亲笔赐名嵩阳书院;同年,石鼓书院也由朝廷赐"石鼓书院"敕额。

2、都有著名的大儒、文豪、名士在此求学、讲学。

唐代时,李善道、朱弼等人就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到了南宋淳熙六年,朱熹任南康知军,到白鹿洞书院察看遗址,兴复白鹿洞书院,自任洞主,并制定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五条教规,此即有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

岳麓书院则先后后注明理学家张栻、朱熹先后在此讲学,两人还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朱张会讲"。前来听讲者络绎不绝,时人描绘"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明代时,心学创始人王阳明也来此讲学,带来岳麓书院有一个学术繁荣期。

嵩阳书院则先后迎来了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颐、杨时、范纯仁等名儒先后在此讲学。它也据此成为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据说,司马光的巨著《资治通鉴》第九卷至二十一卷,就是在这里完成的。

石鼓书院的贵客就更多了。他们是苏轼、周敦颐、朱熹、张栻、程洵、郑向、湛若水、叶钊、邹守益、茅坤、旷敏本、赵大洲、林学易、王敬所、蔡汝南、胡东山、李同野、罗近隐、王闿运、曾熙等。

古人是怎么考大学的?这个偏远小书院,为何影响中国500年?

5

了解了这么多著名的书院,可见古人读大学是何等的艰辛,又是多么的幸福。

有一所学院,位于偏远的不毛之地,也不见经传,却深深影响了中国500年。

话说明朝正德年间,1508年,一位官场失意的中年人,因得罪死太监刘瑾,被贬到蛮荒之地——贵州修文县一个叫龙场的地方。

那年,他37岁,正是年富力强的当打之年。想起少年时,他曾梦想成为古往今来的圣人,如今却被放逐到偏远山区,做个没有品阶的小小驿丞。

痛定思痛之后,他决定以奇怪的方式“涅槃重生”。

他在附近一座山上找了一个仅容一人身的小小山洞,白天就躲在山洞静坐。

他又找人打造了一口石头棺材,晚上就躺在棺材里睡觉。

他以这样的方式,思索着未来,思索着人生的终极意义。忽然有一天,他豁然开朗:圣人之道,到底是啥?是良知啊。

良知人人都有,就存于内心深处。

既然就在心中,心即理,还向外在的事物求什么圣人之道啊?

“我悟到了。”他兴奋地叫起来。

这就是有名的“龙场悟道”。

这个人,就是被誉为中国500年来第一圣人的王阳明。

悟道后的王阳明不再打坐,也不再睡石棺,他修建了数十件房屋,开设了龙岗书院,开始招收弟子,亲自主讲“知行合一”的心学学说。

两年后,他调任庐陵知县,龙岗书院则继续着自己的使命。

离开龙场后,王阳明开始了边打仗立功,边讲学立说的生涯。在他的带领和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书院在大明帝国的土地上冒了出来——

他在南宁讲学,修建敷文书院;在赣州,他建复六所书院:义泉书院、正蒙书院、富安书院、镇宁书院、龙池书院、濂溪书院;在余姚、绍兴等地,他建复稽山书院、阳明书院……

这么多的书院,让王阳明的心学传播甚广,影响深远。张居正、黄宗羲、曾国藩、章太炎、梁启超、陈独秀、蒋介石、毛泽东……都对其推崇备至。

他的学说还“东渡”日本,造就一大批政治家、思想家,催生了日本明治维新,让小日本在短短时间内崛起为军事强国。就连日本当代经营之神稻盛和夫,也视他为精神偶像……

"忆昔阳明讲学堂,震天动地活机藏。

龙岗山上一轮月,仰见自知千古光。"

这是1895年,6名日本人前往龙岗书院瞻仰前贤,由文学博士三岛毅题写的诗,"以表海外景仰之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6

标签:士子   真宗   国子监   大儒   中国   书院   商丘   学舍   天书   孔子   石鼓   朱熹   南京   宋代   偏远   朝廷   古人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