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最神秘的现代诗人,业余创作两首小诗“碾压”无数大咖

美国最神秘的现代诗人,业余创作两首小诗“碾压”无数大咖

荒原

20世纪上半叶,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经济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连串的重大事件,像潮汐冲击着西方人的精神世界。

曾被认为是“最完美制度”的资本主义,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

曾辉煌无比的西方文明,也经受着磨难——精神的荒原,正在人们的心中蔓延。

幻灭感,锤击着人们的心灵,也呼唤着精神领域的英雄。

庞德、艾略特、金斯堡、迪金森、施耐德……一个个诗坛大咖,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诠释着现代文明的衰落,慰藉着渐渐干涸的心灵。

这些大咖的身后,隐藏着一个默默无闻的名字。

他,将在诸多年后,成为美国人眼中真正的“诗神”。

他,就是华莱士·史蒂文斯。


美国最神秘的现代诗人,业余创作两首小诗“碾压”无数大咖

华莱士·史蒂文斯

1

在高手如林的美国现代诗坛,华莱士·史蒂文斯是谜一般的诗人。

就像中国唐代诗人寒山,写了无数诗作,却长期默默无闻。直到1000多年后,寒山才作为唐代三大白话诗人闻名于世,并深深影响了西方众多诗人:日本人尊其为中国最杰出的诗人;美国人则将其视为“垮掉的一代”的精神支柱……

幸运的是,史蒂文斯的才华并没被埋没很久。

他在1954年出版了《诗集》,并于次年获普利策诗歌奖,成为炙手可热的现代主义诗人。

这时,人们才知道,这位保险公司的副总裁,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可惜的是,也就在这一年,史蒂文斯走完了短暂而又平淡的一生。

终其一生,他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都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一位精明的律师。

他既不以诗人自居,更不与文学界任何人有往来。

但他的诗歌创作,从大学时代已经开始。

史蒂文斯在哈佛大学读书期间,就开始在《哈佛月刊》上发表诗作。

他大量学习了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对中国的老庄道教也有涉猎,这些都为他后期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14年,史蒂文斯的4首短诗刊登在《诗歌》杂志上。从此,在法律和商务圈之外,史蒂文斯开始有了另一个身份。他的第一本诗集《风琴》于1923年出版。

这本诗集里,收录了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两首诗《雪人》和《坛子轶事》。

我们先来看《雪人》——

人必须怀有冬日的心境

才能去看雪,看那松树上

挂满霜雪的树枝


必须冻过很久

才能看到挂满冰的刺柏,

和远处一月的阳光里


粗糙的云杉,才能不因为风声

以及这片土地上

叶子的声音,想到


任何悲惨的际遇

同样的风在同样的

荒凉的地方,也为倾听者


而吹,他在雪中倾听

完全不是他自己,看见

一切,以及一切存在中的空无

这是一首充满着超验主义和神秘主义的诗歌,虽然难以理解,却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史蒂文斯作为美国现代诗坛最重要诗人的创作理念和风格。

为了理解这首诗,我们可以先简略了解下其创作背景。

史蒂文斯常年生活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经常在上下班途中进行构思,然后在夜晚和夏季进行创作。

因为保险公司业务的需要,他也常常到南部的佛罗里达州出差。

这种南方沿海地区郁郁葱葱的植被和热带气候,与北方严寒的气候,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为他创作《雪人》提供了真切的生活体验。

《雪人》发表于1923年,这时候史蒂文斯已44岁,诗艺日臻成熟。在风格上,他的诗作形式严谨,充满着哲学探讨的智慧和优雅。

美国最神秘的现代诗人,业余创作两首小诗“碾压”无数大咖

挂满霜雪的树枝

2

在创作理念上,史蒂文斯有两个截然不同的诗学理论。

其一,他认为自然在艺术创作或人的主观想象中具有重要的支配地位,比如《雪人》;

其二,他又认为诗人或艺术家应该被抬升高于自然的地位,如《坛子轶事》。

《雪人》所要探讨的,正是自然与诗人的关系,也可称之为自然观察者与自然的关系。

“人在自然中发现自我,自然在自我的意识想象中得以呈现”,是《雪人》给人留下的突出艺术印象。

全诗共15行,每3行一个诗节,共4节。

第一节,“人必须怀有冬日的心境,才能去看雪,看那松树上挂满霜雪的树枝”,强调人观察自然的季节,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心境。

这一节起句不凡,开明宗义地阐述了观察者与自然的关系——观察者想要洞悉自然的一切,就必须拥有与自然相匹配的心境,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心灵上的沟通。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冬日的心境呢?

史蒂文斯用接下来的第二节,进一步阐述具体的冬日心境。他用了三幅图景:其一,大雪覆盖的松树;其二,挂满冰的刺柏;其三、远处一月阳光里下,灼灼发光的粗糙的云杉。

即使这三幅图景,也不足以说明冬日的心境。

史蒂文进一步指出,“必须冻过很久”,才能拥有这种心境。

当观察者在冰天雪地里冻过很久,用最敏锐的耳朵去聆听自然的天籁,去感受冬日的寒冷,意识到自己真正具备了冬日的心境,这是观察者也成为了“雪人”,才能洞悉自然界的神秘,因为这时的“雪人”已没有想象和情感,只有自然的景物成为绝对的事实,而不是心灵中虚无的对象。

诗的第三节,诗人探讨了自然界中的声音——叶子的声音。这是纯粹自然的声音,但也是人世疾苦的声音。为何这样说?且看第四节——

“任何悲惨的际遇/同样的风在同样的/荒凉的地方,也为倾听者/而吹”。观察者——雪人,因为洞悉了冬的神秘,并与其融为一体,才经由对自然的观察,想到了人间的疾苦,这种疾苦又因为雪景而让人感到严酷、冷峻。

在这种“双重寒冷”的挤压下,观察者看是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他在雪中倾听/完全不是他自己,看见/一切,以及一切存在中的空无”。

这时候,观察者已与自然融为一体,因此他不再仅仅是自己,心灵也消失了,成为了空心人,因此可以看到一切,甚至连看不见的存在,以及存在的空无都能观察到。


美国最神秘的现代诗人,业余创作两首小诗“碾压”无数大咖

雪景

3

《雪人》的“诗眼”就在最后一节,这一节也恰恰是历来争议最多的。

在论及诗歌的意义时,英国著名诗人艾略特说:“诗歌不是感情的放纵,而是感情的脱离。”

显然,史蒂文斯也认同这种观点,他曾说过:“诗歌是现实世界和想象力结合的产物,因此诗歌是最高级的人类活动。”

也正因此,史蒂文斯的诗歌并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抒情诗和浪漫主义诗歌,而是充满了哲学的思索和对人类终极命运的思考。

《雪人》的最后一节,史蒂文斯用难以理解的语言,企图表达自己的这一思索。

如果我们将其与中国传统的道家哲学相联系,也许可以解开他设置的谜底。

在中国道家看来,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天人本是合一的,这与西方人与自然相对立的观点不同。在中国的哲学里,天人合一是最高境界,即人与自然的和谐。

庄子说:“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并生”,强调主体精神与宇宙自然的和谐。在《雪人》中,史蒂文斯正是想表达这种“人与自然相互交融,合二为一”的思想。

其次,有与无的辩证关系,也是中国道家哲学非常重要的命题。

《道德经》第40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是指具体存在的事物;无,则是指无形无相的虚无。在道家看来,大千世界,我们能看到的都是有形的事物,但其本质则是无,“所有有形,皆从虚无之中衍化而来”。

也就是说,在形形色色的现象背后,必有一个同一的本体,否则多样性的现象就会杂乱无章,无法统一,并认为这个本体就是“无”。

《雪人》的最后一句“For the listener, who listens in the snow,And, nothing himself, beholds Nothing that is not there and the nothing that is.” 诗人也接连使用了三个“虚无”,来阐述自己的思想。

第一个“无”是指观察者要剔除一切杂念,成为空心人,这就印证了道家美学所说的人心本应该是空无的,正因为空灵才能感应到万物,不被歪曲、不被干扰,才能观察到“不存在的空无”。

第二个“无”则使用了双重否定即肯定,表示世间万物,也就是道家所说的“有”。

第三个“无”前面加了冠词“the”,可见不是一般的“没有”,而是指宇宙万物间存在的法则,史蒂文斯称之为“秩序”,中国道家则称之为“道”。

史蒂文斯正是通过《雪人》这首诗,在寻找隐藏于世间万物中的秩序,也就是“道”,而这正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终极法则。


美国最神秘的现代诗人,业余创作两首小诗“碾压”无数大咖

雪人

4

我们再来看《坛子轶事》——

我把坛子置于田纳西州

它是圆的,立在小山顶。

它使得散乱的荒野

都以此小山为中心。

荒野全都向坛子涌来,

俯伏四周,不再荒野。

坛子圆圆的,在地上

巍然耸立,风采非凡。

它统领四面八方,

这灰色无花纹的坛子

它不孳生鸟雀或树丛,

与田纳西的一切都不同。

与《雪人》中透出的浓郁禅意相比,这首诗则透露出改革之一,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理解。

这是史蒂文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创作理念的反映。

诗中的“坛子”是艺术和想象力的象征。通过这首诗,史蒂文斯想要表达的是,田纳西的荒野正象征着现代社会杂乱无序的精神荒原,而坛子(艺术和想象力)的出现,使原本毫无秩序的荒原(自然)呈现出应有的形式、秩序和意义。

正如前文所述,在这首诗里,诗人无疑把诗人或艺术家抬升到高于自然的地位。

在第一诗节,诗人说“我把坛子置于田纳西州”,突出表现了“我”的作用的能动性,如果没有“我”,坛子无从产生,也不可能被放置于此。因此,这个“我”正是艺术家的化身,是艺术家们以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坛子这样的艺术品。

“它是圆的,立在小山顶。它使得散乱的荒野,都以此小山为中心。”表明了史蒂文斯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他认为,艺术家必须以高超的手段和严谨的态度,创造出高于自然的艺术作品(立在小山顶),这样才能让散乱的荒野(自然)向它靠拢,并让艺术指引着人们前行。

艺术和想象力高高在山,以其神秘无比的魔力和另行,对现实世界起着引导、领航的作用,但它却必须依仗周围世界的存在而存在,也受到现实的约束和限制,它本身不具备田纳西小鸟或树木那样的生命力,因此无法创造出新的活力。

因此,虽然艺术和想象力高于现实,但现实却是艺术的基础和源泉,没有田纳西的荒野就没有制作坛子的土壤,没有周围大自然的陪衬,坛子的魅力与灵性也无从显现。

在二十世纪欧美社会令人绝望的精神荒原之上,艾略特在写《荒原》、金斯堡在《嚎叫》、施耐德在“垮掉”,而史蒂文斯却从绝望中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如同被放置在田纳西州山顶上的坛子一样,默默地坚守着、耕耘者,追寻着艺术和想象力的希望之光。

而这,正是史蒂文斯留给我们的最大遗产。

美国最神秘的现代诗人,业余创作两首小诗“碾压”无数大咖

田纳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史蒂文斯   田纳西州   田纳西   小诗   诗人   观察者   荒原   道家   美国   坛子   雪人   荒野   中国   想象力   心境   诗歌   神秘   自然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