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日记为何遭口诛笔伐?谁才是鲁迅眼中“中国的脊梁”

方方日记为何遭口诛笔伐?谁才是鲁迅眼中“中国的脊梁”

方方

1

前段时间,方方日记海外版出版,引起轩然大波。

一些网友(其中不乏名人)对方方口诛笔伐,称其是在“卖惨”,是“丧权辱国”,吃“人血馒头”。

这不觉让我想起了鲁迅几十年前写的一篇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931年9月18日,日本悍然发动侵华战争,史称“九一八事变”。

东北三省沦陷,官僚政客和社会名人不思抗日,却在北京等地举办“法会”,祈祷“解救国难”。1934年8月,《大公报》发表《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散布“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为国民党政府推卸责任。

在这种情况下,鲁迅写了这篇文章予以反击。

如今再回头看这篇文章,仍有现实意义。我们一直讲“四个自信”,但某些人为何如此没有自信?人家写点见闻,发点牢骚,怎么就是“卖惨”,何曾就“丧权辱国”了?

鲁迅在文中写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那么,在方方日记事件中,以鲁迅先生的标准,到底谁才是中国的脊梁呢?

鲁迅说的很明白,四种人——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

如果大家还不清楚,我们不妨再往前回溯,来看一看中国历史上,究竟谁才是中国的脊梁。


方方日记为何遭口诛笔伐?谁才是鲁迅眼中“中国的脊梁”

鲁迅

2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冷成金在论及鲁迅“中国脊梁论”时称,毫无疑问,指的就是中国古代的优秀知识分子。

他进一步阐述: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究竟哪类人最有骨气呢?请翻开历史认真地查一查,如果你能伸开舌头说话,那么,脖子最硬的,恐怕还应算是文人。

坦率地说,文人在中国历史的生态圈里,地位并不高——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百无一用是书生、臭老九……是他们的标签。然而,正如冷教授所说,古代的文人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乃至缺陷,有的甚至作出了阻碍社会进步发展的事情,但总的来说,他们当中的优秀分子是社会的良心,是民族的脊梁。

每当危机来临,往往是他们奋起抗争;每当民族危亡的关头,也往往是他们奋起拯救。甚至可以说,没有中国古代文人,就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甚至没有中华民族。

正是他们,在历史大转折的关头挺身而出,不断矫正、维护着历史的走向,让中国不至于像其他文明古国一样,消失于历史的尘埃。

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历史吧。

东汉桓帝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冀州刺史朱穆严惩为非作歹的宦官实力,被权贵诬告下狱。京师太学生刘陶等人极为愤慨,他们联络京师乃至全国各地的太学生几千人围在宫门外,上书诉冤,要求释放朱穆。当时,京师的太学生有3万多人,桓帝觉得众怒难犯,只好释放了朱穆。

这可以算作是中国学生运动的发端。

中途经过两次“党锢之祸”,直到清末的“公车上书”,再到“五四运动”,可以说,中国古代的学生运动不绝如缕。


方方日记为何遭口诛笔伐?谁才是鲁迅眼中“中国的脊梁”

李膺

3

我们再看中国古代文人在民族危亡关头的表现——

1、东汉末年。汉桓帝依靠5个宦官把权臣梁冀除掉,没想到“引狼入室”,宦官又成了心腹大患,整个朝廷从此落入宦官之手。这时,一个文人挺身而出,他就是李膺。

李膺是饱学之士,名望很高,出任河南尹后就专门与宦官集团抗争。期间,几起几落,仍不改斗志,带领文人集团与宦官集团殊死搏斗,先后两次“党锢之祸”,最终李膺、张俭等100多人被处死,数百文人被禁锢,上千太学生被逮捕。

虽然李膺等人对宦官集团的斗争失败了,但他们表现出的气节令人感佩,他们的行为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每当奸佞当道、朝政黑暗的时候,他们就被后人引为榜样,成为激励后人抗争的力量源泉。

2、南宋末年。小朝廷被元军赶到了海边。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文人挺身而出。陆秀夫和张世杰护卫小朝廷,在崖山与元军对抗,史称“崖山之战”,最后与小皇帝一起投海自尽,殉难者数十万人,令人闻之动容。

文天祥更是不折不挠,独自扛起义军大旗,即便被元军俘虏,仍不改斗志,最后被残忍杀害,临终写的绝命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方方日记为何遭口诛笔伐?谁才是鲁迅眼中“中国的脊梁”

杨涟

3、明朝后期。魏忠贤阉党当道,政治陷入最黑暗的时刻。以杨涟为首的东林党人挺身而出。阉党打压正直文人集团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他们把杨涟下狱后,拷打、折磨,毫无人性的酷刑,摧垮了他的身体,却消磨不了他的意志。阉党先用装满土的袋子压在杨涟身上,使其不能呼吸,继而用铁钉贯穿耳朵,杨涟硬挺着,并未身死。直到他们把一根大铁钉钉入杨涟头部,才终将其害死,时年54岁。

临终,杨涟咬破手指,写下一封血书,千百年来感动了无数国人——

涟今死杖下矣!痴心报主,愚直仇人;久拼七尺,不复挂念。不为张俭逃亡,亦不为杨震仰药,欲以性命归之朝廷,不图妻子一环泣耳。

打问之时,枉处赃私,杀人献媚,五日一比,限限严旨。家倾路远,交绝途穷,身非铁石,有命而已。雷霆雨露,莫非天恩,仁义一生,死于诏狱,难言不得死所。何憾于天?何怨于人?

惟我身副宪臣,曾受顾命。孔子云:“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持此一念,终可以见先帝于在天,对二祖十宗与皇天后土、天下万世矣。大笑,大笑,还大笑!刀砍东风,于我何有哉?

好一个“刀砍东风,于我何有哉”,杨涟,千年之下,终究不朽!

4、清朝末年。百日维新失败,“戊戌六君子”慷慨就义。作为变法的主力干将,谭嗣同本有机会逃亡,却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他对劝他离开的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在狱中,谭嗣同写下来感人诗篇——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死时年仅33岁。


方方日记为何遭口诛笔伐?谁才是鲁迅眼中“中国的脊梁”

谭嗣同

4

谁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谁说读书人都是软骨头?

这些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正像一幅幅油彩画,勾勒出中国古代文人的群像。

一身傲骨,两袖清风,才是他们的标签,也是他们的抱负和志向。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李膺、张俭、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杨涟、方孝孺、谭嗣同……他们不就是这样的人吗?

他们身上所透射出的正气和光辉,才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

读书人可能不像开创盛唐伟业的李世民、封狼居胥的霍去病那样,挥斥方遒、指点江山,但作为社会正义的守望者,他们总能抱着最大的决心、最强的韧性,去修正历史的轨道,维护公平正义和作为人的尊严。

因此,当我们评价方方日记时,确实是不需要妄自菲薄的,更没必要上纲上线、大惊小怪。

一点见闻、一点牢骚,就能“丧权辱国”吗?我看未必,倒是折射出批评者内心的小来。


方方日记为何遭口诛笔伐?谁才是鲁迅眼中“中国的脊梁”

荐书


荐书: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说到底就是一部人的历史。

指点江山的帝王、挥斥方遒的将相、炒米油盐的市侩、荷锄劳作的农民、满腹经纶的儒生、阴险狡诈的法家……人类所能想到的营生,都在中国这个大家庭里不断上演着。

文人,作为其中一份子,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中国历史上的文人集团,都出现过哪些有趣的灵魂?

有人说,把中国文人研究透了,人生也就通透了;把历史看遍了,职场也就混穿了。

想了解更多文人故事,与有趣的灵魂“心灵沟通”,我为大家推荐这套丛书《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中国历代文人风趣故事全集》:精选2000多篇古代文人历史典故,让你从其生活中看到中国文人的趣味和风骨。

有兴趣的亲,可点击下方卡片红字“去看看”订购哦。

《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中国历代文人风趣小故事全集》全10册 ¥188 购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鲁迅   脊梁   中国   阉党   为民请命   丧权辱国   口诛笔伐   宦官   挺身而出   朝廷   中国古代   文人   眼中   有趣   灵魂   集团   日记   体育   历史   方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