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既是诗人又是神仙,连玉皇大帝都怕他,徒有济世之才却不见用

他既是诗人又是神仙,连玉皇大帝都怕他,徒有济世之才却不见用

在中国璨若星河的文学史上,出现过很多天才级的人物。

比如写《离骚》的屈原、写《史记》的司马迁,还有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以及苏轼、辛弃疾、鲁迅……这一长串的人名,勾勒出中华文明上下5000年文脉传承。

然而,正如深不可测的太空一样,既有耀眼的恒星,也有不起眼的行星,既有光芒万丈的星云,也有深不可测的黑洞。在中国文学史的长河里,除了耀眼的明星,也有默默奉献的大众,更有被世人严重低估的天才……

这里,小编就单说一人。他生在晚唐,经历五代十国之乱世,身怀经纬济世之才,却不被世俗接纳,连考10多年的进士都没有考中,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十上不第”诗人。

他就是晚唐诗人罗隐。

他既是诗人又是神仙,连玉皇大帝都怕他,徒有济世之才却不见用

1

罗隐出生于晚唐的浙江杭州,是唐末五代时期著名作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他留存于世的诗歌有500首左右,除少数古诗和杂言诗外,大多是近体诗,其中以七律最多。在创作风格上,他桀骜不驯的性格,让诗歌充满了刚正浩然之气,“篇篇都有喜怒哀乐、心志去就之语”,特别是喜欢发议论,讽刺辛辣,这在他的咏史诗中表现尤为明显。

且看他的《西施》:“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国家兴亡衰败自有其时运,吴国人又何苦要埋怨西施呢?如果西施知道怎么颠覆吴国,那么后来让越国灭亡的又是谁呢?

西施作为中国著名的四大美女之一,自然是文人墨客们吟咏的对象。但历来咏西施的诗篇,多把吴亡的根由归之于女色,自古红颜多祸水嘛,客观上为封建统治者开脱或减轻了罪责。而罗隐的这首小诗,立意不凡,破除了“红颜祸水”的论调,闪现出强烈的批判精神和实事求是的辩证思维。

这首诗看似简单,似乎是在为西施翻案,实际上却有着更大的社会意义。我在拙文《学唐诗做职场达人|玩转职场的秘笈,就隐藏在这四首唐诗里》提出,职场人士办事一定要有结果思维,要看透问题的本质,理清逻辑和轻重缓急,以结果导向指导自己的工作,就一定能事半功倍。其中,我引用的唐诗就是这首 《西施》,用意也在于保持独立思维,不能人云亦云。

再看另一首咏史绝句《帝幸蜀》:“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指的的是唐僖宗再次酿成祸乱奔亡,却不能像唐玄宗一样找替罪羊了。诗人故意让九泉之下的唐玄宗出来现身说法,告诫后来的帝王不要委过于人,这讽刺可真够辛辣的。

他既是诗人又是神仙,连玉皇大帝都怕他,徒有济世之才却不见用

2

再看他咏怀诸葛亮的《筹笔驿》:“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唯馀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巧合的是李商隐也写过《筹笔驿》:“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管乐有才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先看李诗。诗人极力推崇诸葛亮的才能可比管仲、乐毅,却未能完成统一大业,遗恨千古,从而借古喻今,表达了对晚唐政治黑暗的沉痛之情。

而罗诗则别出心裁,站位更高。据说,他落第后游历,在驿站看到了李商隐的《筹笔驿》,觉得很好,但没写到自己的心里。于是,他也写了一首,以历史的眼光看待诸葛亮,将诸葛亮大业未成的原因 ,归结为时运不济,这不正像自己的一生吗?空有远大抱负,却不为世人所用,不也是运气不好吗?“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竟成为千古名句。

罗隐的诗,总是能独辟蹊径,给人脑洞大开的感觉。除了咏史诗外,他的咏物诗也是别具一格。比如这首《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很多人咏蜂,都是赞美它们的勤劳和任劳任怨,而罗隐却不同,在赞美蜜蜂的勤劳之余,更发出了“为谁辛苦为谁甜”的诘问,表达了对不劳而获的人的不满和痛恨。

怨不得有人说,相比于诗人身份而言,罗隐更是一位思想家、哲学家。从这个层面上来看,罗隐的诗歌无疑具有更深厚的社会意义和批判精神,可称之为“诗人中的诗人”。

他既是诗人又是神仙,连玉皇大帝都怕他,徒有济世之才却不见用

3

当然,除了诗歌别具一格之外,罗隐最大的成就,还在于对小品文的贡献。

因为罗隐的讽刺、诙谐的文风,让他在讽刺散文领域的成就,也走上了巅峰,堪称古代小品文的奇葩,其代表作品就是《谗书》。《谗书》作于公元867年,当时罗隐进京应试,久考不第,困在长安生活潦倒。他自称,别人写书是为了获取荣耀,争取富贵,自己写书则是自取其辱,穷困潦倒 ,因此取名《谗书》。想想也确是,《谗书》收录60篇小品文(今本缺两篇),全是讽刺文章,故不为当世所容,罗隐也为此“一生不得录用”。

比如收在《谗书》中的《英雄之言》,就通过刘邦、项羽的两句所谓“英雄之言”,深刻揭露了哪些以救民涂炭的英雄“自命帝王”的强盗本质——

而西刘则曰:"居宜如是",楚籍则曰"可取而代"。意彼未必无退逊之心、正廉之节,盖以视其靡曼骄崇,然后生其谋耳。

意思是说,看见财宝就要窃取的,说我这是出于寒冷饥饿;看见国家就要窃取的,说我这是救百姓于水火。可刘邦却说,“我的住处就应该像秦始皇那样”,项羽则说,“秦始皇可以取而代之”。想来他们并不是没有安分忍让的心和正直不贪的品格,而是因为看到了秦始皇的奢华尊贵,然后产生了取而居之和取而代之的念头。

这话说得这是入木三分、一针见血。

难怪鲁迅先生在《小品文的危机》中对罗隐推崇有加。他说,“唐末诗风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辉。但罗隐的《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皮日休和陆龟蒙,自以为隐士,别人也称之为隐士,而看他们在《皮子文薮》和《笠泽丛书》中的小品文,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榻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他既是诗人又是神仙,连玉皇大帝都怕他,徒有济世之才却不见用

4

除了文学创作外,罗隐还真有济世之才。他写完《谗书》之后,再参加进士科举,就没有录用的希望了,这样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10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他开始隐居九华山。

即便如此,罗隐仍没有放弃济世的心。继《谗书》之后,他又写了《太平两同书》,意在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书”。该书糅合了道、儒两家的思想,全书分为贵贱、强弱、损益、理乱等十个问题,从不同侧面对“致太平”之“本”和“术“进行了讨论,其中既有丰富 的社会政治思想,也不乏深刻的辩证思维色彩,不仅丰富了古代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而且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可惜的是,因为罗隐的个性过于乖张,又有天纵之才,自然不为当世所容,导致他的治世主张只能放在书本里,束之高阁,然后眼睁睁看着帝国一步步走向衰亡。

公元887年 ,55岁的罗隐回到家乡,依吴越王钱缪,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在77岁 时离开人世。

罗隐人虽死,传奇却仍在继续。正因为他在道家的高深造诣,民间传说他为地仙,是真龙天子,连玉皇大帝都怕他万一当了皇帝,会祸乱乾坤,于是派天兵天将换了罗隐的仙骨。罗隐咬紧牙关,浑身的仙骨都被换掉了,唯独留下牙床骨没有换,虽然做不成皇帝了,却留下一张“圣贤嘴”。他说什么,什么就灵验,简直如神仙一般。

相传一年冬天,罗隐京试再次落第,囊中羞涩,饥肠辘辘。于是,他走进店家想讨口饭吃。结果,连进了几家店都被赶了出来。罗隐悲愤交加,仰天长叹:“天啊,我罗隐前世做了什么孽,老天爷,你就下点面粉给我吃吧。”话音刚落,就听北风呼啸,灰蒙蒙的天空竟然飘下白茫茫的面粉。

长安大街上的人们纷纷拿着簸箕和扫把,走出家门抢夺上天赐予的面粉。这时,官兵过来说,“天上落下的面粉是皇粮,必须全部交出,否则格杀勿论。”看着这种情况,罗隐后悔自己开了金口,眼看要酿成惨祸。于是,他对着苍天大喊:“苍天啊,我宁愿自己饿,落面粉快好落歇了。”他原本是让上天不要再落面粉了,可说来神奇,上天把“好落歇”听成了“好落雪”,结果天上落下的面粉,马上都变成了会融化的白雪。

他既是诗人又是神仙,连玉皇大帝都怕他,徒有济世之才却不见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济世之才   项羽   西施   诗人   祸乱   小品文   晚唐   太平   吴国   玉皇大帝   唐诗   面粉   中国   神仙   诗歌   思维   英雄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