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三国的哲学属性:曹魏是儒家,蜀汉是道家,东吴则代表释家

戏说三国的哲学属性:曹魏是儒家,蜀汉是道家,东吴则代表释家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说,中国的哲学思想流派众多,各有渊源,但总体而言,中国哲学史就是三大宗派交流、融合的历史。哪三派?儒、释、道也。

我看《三国演义》,魏蜀吴三国,英才辈出,国策各异。仔细研读,恍然觉得,这三国不就是中国儒释道三大哲学宗派的代表吗?

戏说三国的哲学属性:曹魏是儒家,蜀汉是道家,东吴则代表释家

1

我们说,历史都是人民创造的,但重要人物的影响不可低估。对一个政权来说更是如此,重要的谋士,往往决定了这个政权的性质、政策和命运。

魏国的精神领袖是曹操,重要的谋士则有前后两人,开国前是荀彧,开国后是司马懿。蜀国的精神领袖是刘备,重要谋士则是诸葛亮无疑。吴国的精神领袖是孙权,重要谋士是鲁肃。

咱们先说荀彧。

荀彧(163年-212年),字文若,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是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被曹操称之为“吾之子房”。

荀彧是儒学大师荀子的后代。荀子所作《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融合了儒家和法家学说,提出人定胜天、反对宿命论、万物都遵循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韩非子、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荀彧的爷爷荀淑,号称神君,其八个儿子号称八龙,也是当世闻名。

出生在这样的家庭,荀彧自然从小接受儒家教育。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荀彧以此为目标,少年时期已做到了修身,被南阳名士何颙誉为有"王佐之才"。后来,董卓祸乱朝纲,荀彧弃官归乡,并料到动乱将至,欲带领乡亲去冀州避难。可惜,大家都舍不得离家,他只好带着宗族去避难,这已做到了齐家。

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治国、平天下。可一介书生,何谈治国?正巧,他来到冀州,听说袁绍正在招贤纳士,就投奔了袁绍。然而不多久,他就看出袁绍昏庸无能,无法帮助自己达到目的,于是转投尚没有根据地的曹操,从此开始了自己的辉煌生涯。

他先后帮曹操打败了吕布、袁绍、刘表等人。在多个紧要关头,他通过缜密的分析、理智的判断,对曹操进行劝谏,从而使他少走弯路,从一个毫无根据地的流窜小头目,一步步成为权倾朝野的丞相。不仅如此,荀彧还先后向曹操推荐了郭嘉、荀攸、陈群、钟繇等多位不可多得的将帅之才。

可以说,在曹操的发家史中,荀彧无疑占据着最重要一席。

可惜的是,成也曹操,败也曹操。荀彧通过辅助曹操,实现了自己治国、平天下的梦想,但也因为接受儒家教育,一直忠于国家,而非个人,导致在曹操晋升为魏王之后,两人就分道扬镳,荀彧最终抑郁而终。

戏说三国的哲学属性:曹魏是儒家,蜀汉是道家,东吴则代表释家

2

再说司马懿。如果说荀彧是曹操的“张良”,那司马懿就是曹丕的“张良”。

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对曹操有“知遇之恩”,历任洛阳令、京兆尹、骑都尉等,生有八个儿子,人称“司马八达”。司马防性格耿直公正,对儿子们要求也很严格。生在这样的家庭,司马懿自然从小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

实际上,正如《三国演义》中所说,司马懿长大后却成了阴谋家、野心家。从曹操开始,他先后辅佐了魏国四代帝王,成为实际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曹操还是很有识人慧眼,他渐渐察觉司马懿“有雄豪志”,又发现他有“狼顾之相”,心里很忌讳,便对曹丕说,司马懿是个不甘为臣下的人,必会干预我们家族之事,不可不防。

曹丕登基后,也确实很提防司马懿,让他打了不少仗,就是不给朝中实权。可惜的是,曹氏家族在曹丕去世后便一代不如一代,司马家族则趁机渐渐上位,最终取代曹魏建立了晋朝。

要开始治国了,司马家族一改前朝制度,开始奉行儒教治国理念。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称,司马家族是儒家大族的代表,可司马晋朝无法化解的死结,却是传统儒家伦理中的忠孝问题。司马炎乃篡位立国,自然不能是忠君,因此如果要弘扬儒家思想,就只有大力倡导孝文化。因此,以孝治天下,是司马晋朝的立国之本、治国方略。

由此可见,无论是前期的荀彧,还是后期的司马懿,骨子里都是儒家思想的奉行者。不同的是,荀彧是真心实意地践行儒家思想,忠君爱国,发现领导不对立即敬而远之。而司马懿则把儒家思想作为自己登顶的阶梯,满口仁义道德,实际上则阴谋诡计。

戏说三国的哲学属性:曹魏是儒家,蜀汉是道家,东吴则代表释家

3

诸葛亮对于蜀汉政权的重要性,相信不用多说。

他出生于琅琊郡羊都县。我们知道,琅琊,那可是一个盛产道士的地方啊。三国有名的道士于吉就是琅琊人。那么,诸葛亮是代表的儒家,还是道家呢?

来看《三国演义》。刘备初次见到诸葛亮,但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这就是典型的道家打扮。再看他后来在赤壁之战中,设七星坛借东风;在五丈原禳星续命……这些都是道家方士所用技能。

在《三国演义》第39回,曹操问徐庶:“诸葛亮何人也?”徐庶说,“亮字孔明,道号卧龙先生。有经天纬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计,真当世之奇才,非可小觑。”曹操再问:“比公若何?”徐庶回答:“庶安敢比亮?庶如萤火之光,亮乃皓月之明也。”可见,连道号都有了,要说诸葛亮不是道家,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实际上,《三国演义》本来就是把诸葛亮当做半人半仙的形象来塑造的。据《三国志平话》记载 ,诸葛亮本是一神仙,自小学业。时值中年,无数不读,达天地之机、神鬼难度之志。呼风唤雨,撒豆成兵,挥剑成河。可见,诸葛亮不仅是道士,还绝非一般的道士。

诸葛亮最有名的代表作是《出师表》和《诫子书》。《出师表》历来为儒道两家所赞承,《诫子书》则表现了诸葛亮以道家思想修身养性、内圣外王的特点——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然则,诸葛亮虽为道家,可一旦治国,他也知道,仅凭道家方术是不够的,因此他像信奉儒家的曹操一样,以法家思想治国。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意思就是,诸葛亮刑法严峻,对百姓苛刻,不管是君子还是小人读心怀怨恨。

戏说三国的哲学属性:曹魏是儒家,蜀汉是道家,东吴则代表释家

4

佛教于两汉时期传入中国,但在南北朝之前,尚没有大规模流行。这也是在《三国演义》中,很少有释家描述的缘由。但我们在分析了东吴大都督鲁肃的性格之后,不免要说,这鲁肃也很有佛缘啊。

鲁肃,字子敬,今安徽定远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战略家、外交家。我一直认为,《三国演义》对鲁肃的描述过于压抑,基本上是“扬诸葛抑鲁肃”,实际上,鲁肃的才能和抱负绝不逊色于诸葛孔明。

诸葛亮著名的“隆中对”,发生在207年冬至208年春之间。早在之前,200年,鲁肃就向孙权提出了东吴版的“隆中对”。相比之下,东吴版“隆中对”比诸葛亮版的更加佛性,也更接近现实。

诸葛亮主张刘备联合孙权,一起对付曹操,在解除燃眉之急后,向西蜀进发,建立根据地,这样可形成三国鼎立之势,然后再图一统天下的霸业。

鲁肃则主张汉朝气数已尽,不可能复兴,而曹操已经坐大,一时半会儿是除不掉的,孙权只有鼎立江东,以观天下之变。鲁肃还清醒地看到,曹操正忙于统一北方,无暇顾及南方,劝孙权趁机灭掉黄祖、刘表,这样就可以把长江作为天堑,对抗北方政权。这样,孙权就可以建号帝王,划江而治,成立霸业。

可以说,鲁肃比诸葛亮更加清醒,知道东吴的势力也就只在长江以南以东,因此划江而治是最明智的,至于一统天下,就交给其他人去完成吧。事实证明,东吴的4任皇帝,都忠实地执行着鲁肃定下的战略规划,没有染指北方一寸山河,从而也让东吴成为三国之中,最后灭亡的政权。

这不是很有佛性吗?你越想得到的,反而失去的越快;你知足则常乐。人最大的功德,就是知己知彼,与世无争。国家又何尝不是?

我们再来看鲁肃的为人。鲁肃乐善好施,其祖辈和父辈均为商人,到了他这一代,家中已积累了大量财富。这让鲁肃有了资本,经常可以拿钱财施舍穷人,还花钱请当地流民到自己家中喝粥。在官场上,鲁肃也做到了与世无争,他甚至根本没想到要做官,是因为帮助周瑜解困而被推荐,才进入了东吴的权力中心。但他并不迷恋权力,而是着意培养接班人,并力荐吕蒙、陆逊一帮后生接替自己的位置,真可谓大公无私。

戏说三国的哲学属性:曹魏是儒家,蜀汉是道家,东吴则代表释家

5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魏国基本都是由儒家统治的;蜀国则由道家统治,吴国采用的则是更加佛性的鲁肃定下的战略。

那么,三国所实行的制度,是否真如本文所说,代表儒释道的宗旨呢?

先看曹魏。魏国的文官制度,实行九品官人法,实际上也是用“唯才是举”的用人标准,代替了汉朝时单纯以封建道德为标准的“举孝廉”,这在中国人才选拔制度上是一大创举,也符合孔子“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无求备于一人”的人才选拔观念。在地方制度上,魏国则大致继承了东汉的疆域及政区制度,分为州郡县三级。

再看蜀汉。刘备入主西蜀后,认为刘璋实施的所谓德政,是以小恩小惠拉拢人,因此主张以法治国,树立法律的威严。诸葛亮治国则是礼法并重,威德并行,讲究平衡。这与道家的治国思想不谋而合。道家的治国理念是顺而治之、因势利导、无为而治,要的也是讲究一个平衡。只不过,蜀汉当时派系林立、本地势力和外来势力相互竞争,形势异常复杂,不可能让诸葛亮“无为而治”。

再看东吴。东吴在政治上也基本沿用了东汉的政体,实行州郡制,在军事上则以水兵为主。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佛教已在江南流传,而以东吴为最。居士支谦从洛阳南下,世居天竺的西域高僧康僧会稍晚也从交趾(今越南北部)北上。他们来到东吴首都建康(今南京)译经传法,影响颇大,从而让东吴建康成为当时的佛教文化中心。

魏国是正统儒家代表,蜀国则是道家掌控大局,东吴的国策、战略更加佛性。对这个判断,大家觉得如何呢?不妨在评论区发表看法,小编恭候您的高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蜀汉   东吴   儒家   道家   魏国   荀子   司马   晋朝   谋士   东汉   演义   中国   政权   属性   儒家思想   哲学   代表   制度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