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逆结构——论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进化(上卷)(127)

不可逆结构——论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进化(上卷)(127)

二十六、国家的“性格”(2)


亚述的强大源于武力,衰亡也因为过分使用武力。亚述人原属游牧民族,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并不优越,山地较多,相对生产而言他们更崇尚武力。当冶铁技术传入亚述后,虽然铁犁大大提高了农耕的效率,但亚述人更为重视的是铁制武器的作用。由于地区冲突不断,亚述人不断地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最初,亚述人一定从武力侵占中获取了很大的好处,因而会不断扩大武力侵占的效果。但是,武力的使用需要经济的支撑,供养庞大的军事组织需要耗费大量的社会财富,这是亚述的农业生产难以提供的。他们必然会选择通过征服更广阔的地区来获得经济来源,这就形成了一个依靠掠夺财富来维持的社会体系。随着帝国控制范围的扩大,运输和信息传递的技术却没有得到相应提高,战争的补充给养所消耗的财富越来越多,而征服所带来的收益就会不断下降。亚述是多山地区,交通运输的困难同时造成了对边远地区的军事控制难以实现,加上武力压制所引发的反抗,在周边地区会不断爆发对抗中央集权的起义,这就进一步造成帝国统治的成本越来越高。而且,亚述帝国对被征服地区采取掠夺的政策,忽视当地的经济建设,被征服地区的人民除了交纳贡赋以外,还要负担劳役。当一个国家过分使用强制性手段时,统治者就会对此产生一种的偏好和依赖。特别是当强制性手段能够快速见效时,他们就会忽略一些见效慢、但更符合客观规律的做法。长此以往,社会结构就会出现僵化和极端不平衡的状态,从而危及帝国的稳定。

武力直接产生于人的本能和欲望,它不需要经过大脑的深思熟虑,因为它的效果和代价是显而易见的。这就导致有些人往往会轻率、鲁莽地选择武力方式而缺少节制。武力侵占并不是帝国扩张最佳办法,只能偶尔或不得已而为之,它不能成为常规策略。军事组织的规模及其行动的范围必须与经济基础、人口规模、技术手段等因素相适应,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产生负面效果,并且负面效果会越来越大。当亚述人将触角伸向埃及,并发动了五次战争后,它的力量差不多消耗殆尽了。“亚述军国主义的残暴注定了帝国的早亡,它是亚述本国有限的人力资源消耗殆尽,它激起了强烈的反抗运动,当各支抵抗力量集聚起来之后,亚述日渐衰微的国力根本无法与之匹敌。”(阿诺德·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因此,依赖军事组织维持的帝国,其规模同样会受到客观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并非越大越好,不顾一切的疯狂扩张将会带来灭顶之灾。亚述帝国的扩张是人类社会实现规模化的一次尝试,但它过度地使用了强制性手段,而没有利用经济、文化、宗教等共识性方式加以辅助。亚述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完全跟随着欲望的指引横冲直撞,其行为必然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亚述与远在东方的中国周朝采取的统治方式大相径庭,衰亡的方式也不太一样。相比而言,周朝缺少了强有力的统治手段,对诸侯国的控制力不强,从而导致各诸侯的势力大增,局势最终演变为长期混战、各自为政的状态,而亚述的灭亡更像是在激烈的对抗中出现的“暴毙”。


波斯帝国


公元前1000年左右,印欧人的一支——米底人从里海向南慢慢移居到了波斯。他们定居下来,在平原或丘陵地带从事农耕。最初,米底人常受亚述的欺凌,最后却成了亚述的最大威胁。米底由一个附庸国崛起而成为囊括西亚、兼并亚述、波斯的一个大帝国。米底兴起得快,衰落得更快,后继者的昏庸腐化导致了米底的灭亡。居住在埃兰高原上的波斯人在其领袖居鲁士的领导下出人意料地崛起,使波斯和米底的位置颠倒了过来。波斯主要指伊朗的南部地区,公元前1000年左右印欧游牧民族移居到此地区。波斯居民是强壮勇敢的山地民族。跟米底人一样,都是印欧人的一支,由中亚迁移至伊朗高原。波斯帝国的崛起得益于居鲁士的领导才能。居鲁士的思想言行非常高尚,治国治军非常干练。他能征惯战,对战败者异常宽厚。他可称得上一流的政治家。每征服一个地方,都受到当地人对他的热烈拥护,因为他给予人们以宗教自由。当亚述人和巴比伦人被流放后,居鲁士以宗教宽容换取政治控制,从而将各民族统一在一个帝国里。他还将流亡在波斯的犹太人送回耶路撒冷,并允许他们重建圣殿。但是,正值盛年的居鲁士因为野心过大,在征服中亚的战斗中被杀害。

居鲁士之子冈比西斯死后,大流士通过政变上台,一方面要应付宫廷纠纷,一方面要镇压地方叛变。举国安定之后,大流士偃武修文、励精图治,他的政绩后被罗马奉为典范。大流士是征服者和管理者的罕见结合体,在他治理下的数十年间,西亚获得了无比的安定和繁荣。在大流士极盛的时代,波斯帝国有20个行省。其版图囊括了整个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腓尼基、吕底亚、弗里吉亚、伊奥利亚、卡帕多西亚、西里西亚、亚美尼亚、亚述、高加索、巴比伦,米底、波斯本土,以及现在巴基斯坦的俾路支、印度河西岸、大夏、以及中亚的一部分,成为罗马帝国之前最大的帝国。波斯帝国的人口将近4000万,延续长达两个世纪,可以说波斯成功地将国家的规模扩大了许多。当时的希腊城邦欣欣向荣,大有形成新兴帝国之势。这个帝国一旦形成,对于波斯的西亚霸权自然是一大威胁。于是大流士决心西征,入侵爱琴海,但他兵败马拉松。他企图再攻希腊却未果,忽然生病而死。

波斯本土面积有限,多山、多沙漠,作为帝国的核心,除了自身的商业外,需要依靠周围附属国的进贡。波斯帝国修筑了几千千米的陆路和水路通道,为了便利帝国的军事和政治的联系。建成后不但促进了贸易的发展,而且使文化风俗、思想观念也有了交流的机会。波斯帝国的文化属于农耕文化,其国教祆教鼓励人们从事农业。波斯人利用了先进的灌溉技术,提高了农作物的收成。波斯人看不起商人,认为商场充满狡诈,正人君子不宜涉足。因此,一切生意都让外国人(巴比伦人、腓尼基人以及犹太人)去做。波斯工业相对落后,在波斯人观念中,手工艺是下等人所做的事情。这些事情让附属国的人去做。影响波斯人生活的主要因素是政治和军事,而非经济。波斯财富的积累靠的是武力和权力,而不是工商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多山   巴比伦   中亚   波斯   附属国   印欧   上卷   农耕   帝国   西亚   手段   规模   效果   自然   结构   地区   波斯人   军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