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逆结构——论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进化(上卷)(164)

不可逆结构——论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进化(上卷)(164)

三十一、老子及《道德经》(1)


“对于道家来说,倒是现象世界之内之后和之外的终极实在。实在的道是无为、不可抗拒和有益的,……它与人之道是相对的。依照人之道,恰是由于人的聪明才智而至不断加剧的暴力,使人类以近乎热病的行为方式自我摧残。……(道家)推断人类在获得文明的同时,已经打乱了自己与终极实在精神的和谐相处,从而损害了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

——阿诺德·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


“儒家学说强调的是礼仪、顺从和社会责任,而道家学说则强调个人的种种奇思怪想和顺从大自然的伟大模式。顺从‘道’的关键在于抛弃志向,避开荣誉和责任,在沉思冥想中回归大自然。”(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道德经》则是道家的代表之作,据传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要,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内涵广博。《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的地位,战祸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司马迁在《史记》中描绘了老子撰写《道德经》的起因:“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追根溯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都有可能失败,就没有能力再去“修道”。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质,而是造成宇宙一切的根本,具有不变的绝对价值。“道”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源,是造成宇宙万物及其秩序的根本原因。

老子在中国被视为“隐士”,这类人从现世中隐退,拒绝担任任何官职,他们远离政治、探究玄理、修身养性,具有个人神秘主义色彩。他们追求的是一种不动心的“忘我”状态,以此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他们认为,“一个人只有将自身完全脱离世俗的关注及血性的欲望,直到摆脱所有的行动(无为)时,才能及于道。……最高的救赎(至善)是一种心神的状态,是一种神秘的合一。”(马克斯·韦伯《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唯有这样,他们才能达到不受世俗干扰的状态。因此,以老子为代表的神秘主义者贬低以入世为目的的儒教人士的做法,反过来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低老子的学说。老子反对官僚体制的集权做法,反对儒教所倡导的对社会实施严格地规范,他提倡无为而治,给予社会更多的自主性,任其自然变化,这种思想自然不会受到官僚体制的重视。这一现象背后体现了两种学说的对立,道教的神秘主义者漠视和回避现实社会,而儒教人士则积极地投入到适应和改造社会的活动中。“神秘主义也确实只能追求自己的救赎;若要影响他人,他们也只能以身作则,而无法用传道或者社会行动的方式。当神秘主义完全贯彻之时,现世的行动就会被完全弃绝,因为那与灵魂的救赎并不相干。”(马克斯·韦伯《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

正是由于不切实际,道家学说才在中国影响久远。作为与中国思想界占主导地位的实用倾向进行抗衡的力量,道家学说有着自身的天地和社会对它的需求。因为实用倾向的哲学在表述主导的中国人的思想态度时,忽略了或没有满足中国思想中的某些精神上的东西。

——阿诺德·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


老子的思想与孔子的学说相比更能称得上哲学,而且是形而上学。它从事物的内在原理出发,将万事万物的变化融入一个“道”中,并从“道”衍生出一切我们可见的事物运动的规律。在老子的思想中,实用性的方法并不多,普通人往往难以实际运用。他用更多的篇幅来论述玄之又玄的抽象概念和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但这一切似乎又很模糊,人们难以领会其复杂的内涵。神秘主义者也许看到了万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但是受限于对自然界认识的欠缺,他们往往提出一些超越现实的观点。这些“出世”的修道者幻想与自然界合为一体,能够像大自然一样绵延不绝,但是他们仅仅凭借精神的“感悟”来达此目的,于是便产生了一种似知非知、神秘莫测的感觉,而感觉自然缺少了逻辑性。世界上的神秘主义者都是相似的,他们因缺少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而走向了玄妙的状态,这种脱离现实生活的方式并不能产生实际的社会效用,只能在个人的精神世界里产生影响。由老子的思想衍生出来的道教,同样由于其思想脱离现世,强调个人独立的修行和得道,其影响力也逐渐式微,只能在世俗权力核心之外的阶层中流传。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儒教与世俗关系紧密,它强调的是祖先崇拜、社会的集体教养和“学而优则仕”,其思想被社会的官僚阶层和精英所接受,其影响力促成了类似“政教合一”的局面。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教派的生命力取决于它的教义与世俗生活联系的紧密程度,取决于它强调个人行为还是集体活动,取决于它与社会权力之间是否存在融洽的关系,这些因素决定了教派最终的影响力。道教与儒教、佛教与印度教、犹太教与基督教之间所呈现的差异反映了这些因素所产生的影响。《道德经》字句深邃难懂,字句涵义难以把握,对其思想精髓的理解和吸收常常会囫囵吞枣。为了更好地理解老子的思想体系,我们尝试着利用不可逆结构的特征和规律加以鉴别,对其结论有所取,也有所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阿诺德   儒教   道德经   道教   目的   神秘主义   上卷   道家   学说   中国   世俗   万物   老子   神秘   自然   思想   结构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