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逆结构——论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进化(上卷)(148)

不可逆结构——论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进化(上卷)(148)

二十七、社会的形态(7)


周朝在失去其统治地位后,最终脱颖而出、建立霸权的是被称为“秦”的诸侯国。它通过一系列政治和经济的改革实现了扩张。更为重要的是,它训练出了一支强悍且勇猛无比的军队,在争夺霸权的过程中所向披靡,并利用“连横”逐个瓦解政治对手,最终灭六国而平天下。周朝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以后,早期的封建制度在中国实际上已经失去了生存空间。因为这需要诸侯国的自制和共识,在采用强制性的统治手段方面较弱,无法约束不安分的、或者边远的诸侯国。秦朝用武力统一中国后,它所面对的是比以前大很多的疆域,更复杂的地理环境,更庞大的社会人群,以及更多样化的种族和文化习俗。秦朝为了增强其统治力,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利用组织严密的官僚体系控制的、进行行政区域划分的“郡县制度”。虽然这一制度失去了早期封建制度的特征,但是它的生产方式仍然以土地和劳动力为中心,我们姑且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这个制度自诞生起在中国一直延续了两千年。

欧洲封建社会通常的划分是从公元476年至中世纪结束,它体现了一种复杂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人身依附关系。由于城市不再安全,封建贵族们迁居至乡间庄园,佃农、侍从、武士则散居在他们周围。“封建主义即是对上一阶层的人的经济隶属和军事效忠,以换取经济组织和军事保护的制度。”(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第四卷《信仰的时代》)在失去了强有力的国家统治后,地方贵族或主教组建了自己的防御力量和法庭。欧洲封建社会的特点在于宗教和商业两个方面。基督教会成为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综合体,与世俗王权分庭抗礼。它不仅通过教会的影响力将松散的社会群体联合起来,而且在经济上占据当时西欧土地的三分之一,成为欧洲最大的土地拥有者,它同时拥有大量的资金。教会不仅从事农业生产,而且还承担军事任务,同时在精神上也是人们唯一的寄托。“地主庄园代表着农村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居于统治地位的一端,教堂则是灵性和文化统治的代表。”(彼得·李伯庚《欧洲文化史》)政治和宗教的纷争产生的政治真空使得城镇繁荣起来,城镇的经济以商业为主体,是人们商品交换的场所,城镇的氛围自由宽松,很多封建庄园的农奴流入了城镇。城镇的居民组织起自治政府以及同业公会,脱离了外界的管辖。12世纪,一大批有势力的商业城镇还组成了联盟,他们互相合作、维护共同的利益,御防劫匪和海盗,确保贸易安全。另外,一些意大利的自治城市成立了共和国,它们的出现打破了封闭的封建城堡模式,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以及文化、艺术的复兴,同时造就了一个富有和强大的商人阶层。他们在12世纪末,摆脱了封建领主的统治,控制了整个城市的经济生活,限制了教会的特权,商人的地位超过了传统的土地贵族。“12世纪和13世纪的经济革命,像18世纪和20世纪的经济革命一样,引起了社会和政府的改革。新阶级在经济和政治上赢得了新的势力,也给予中世纪城市刚健英武、好狠斗勇的独立精神,这一点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高峰。”(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第四卷《信仰的时代》)

欧洲的封建社会显现出与中国完全不同的景象。最突出部分的是欧洲的封建社会出现了新的主导经济的生产方式,从而产生了新的重要的社会阶层和新的生产关系。在中世纪的欧洲,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已经大大超过了古希腊时期,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之上的商业贸易所具有的规模以及触及的区域也大大超越了古希腊时期,因此商人的势力较以前更为强大,并成为某些社会中的主导力量。“12世纪的经济革命又带来了一个阶级——资产阶级——包括面包商、商人、城里的工匠头儿,这还没有包括所有行业。在法兰西,资产阶级被称为‘第三社会阶级'。”(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第四卷《信仰的时代》)也正是因为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带来了罗马帝国衰亡后欧洲的复兴,经济的增长促进了文学、艺术、戏剧和音乐等领域的活跃,从而激发了社会群体创造的热情以及对自由的向往。商业社会的发展不仅刺激了本地的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而且通过更大范围的商品流通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可以说商人们快速地致富打破了社会内部的平衡。

新的社会结构的建立需要新的社会核心,但是商人阶层似乎难以承担这样的角色,他们不善于团结、联合其他社会阶层的力量,不善于以长远眼光考虑共同的得失,他们有创造力但缺少稳固的力量,而且他们过于信仰金钱的力量。虽然他们打破了封建制度的桎梏,但他们在变得富有后同样变得贪婪、保守和短视,从而成为社会进步的障碍。“自治市和同业公会一样,在14世纪步向衰微,因为城市经济已演变成国家经济和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它们的法规和垄断阻碍发明、工业和商业的进展。更因它们内部纷争、残忍地剥削四周乡村、狭隘的城市中心主义、政策和钱币的冲突。”(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第四卷《信仰的时代》)

封建社会实际上是奴隶社会的延续和改良,形式上仍然与奴隶制度一样,通过对土地和其它生产资料的占有迫使农民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从而形成了地主与农民之间有明确界限的等级关系。那么,奴隶社会何以走入了困境而最终瓦解?封建社会在结构上又产生了哪些进化?

在奴隶社会的晚期,阶级矛盾的恶化源于奴隶主希望通过更加残酷的剥削手段从奴隶身上压榨出更多的生产利润,导致奴隶基本的生存条件受到了威胁,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对立情绪便越来越尖锐。社会阶层之间有限的共识消失得无影无踪,生产活动完全依赖于强制性手段来维系,社会共生的环境和条件都不存在了。从经济的角度看,奴隶制的生产方式越来越缺乏竞争力,奴隶主难以进一步提高产量和效率。在这种情况下,地主被迫通过减少压迫来获得稳定的产出,这很大程度上不是出于他们内心的仁慈。“他们放弃了大规模集中管理的领地制,而把奴隶变成实际上的佃农,让他们基于自己的利益来耕种他们的佃田,对于地主只就产品的一部分缴纳地租。在加工业和商业方面,奴隶变成了企业家,而他们得自主人所给的资金变成他们的合法准财产。奴隶之大量释放是因为自由人对于以前的主人所提供的劳务比一个奴隶所可提供的更可贵。”(路德维希·冯·米塞斯《人的行为》)经济因素能够推动社会关系发生改变的原因在于维持社会运转的生产活动出现了严重的问题。生产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环境和条件遭到人为地破坏,财富的分配已经极度不公平,恶劣的劳动环境和条件使得生产效率大大降低,劳动强度的提高已经触及奴隶承受的极限。奴隶们对于生产活动越来越抵触,他们需要人的自由和基本的生存条件。人不同于动物的最大之处在于其意识对外界所产生的反应。当人类面临生存危机时,他们会通过主动地思考寻找出路,不会坐以待毙。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对抗一直存在着,适度的对抗会促进社会制度的改良,但如果对抗过于激烈就会摧毁制度本身。每一种社会制度终结或者朝代的灭亡都意味着社会结构在极度不平衡的状态下遭到了破坏,这种不平衡是由于权力和财富集中所造成的。当财富的集中影响到大多数人的基本生存状况时,原有的社会秩序就会面临丧失的危险。一旦社会失序,社会结构就需要重新构建,此时它无力抵抗任何冲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奴隶主   手工业   上卷   文明史   封建社会   欧洲   封建   奴隶   城镇   商人   自然   结构   政治   制度   世纪   社会   商业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