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逆结构——论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进化(上卷)(150)

不可逆结构——论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进化(上卷)(150)

二十八、国家和社会形态的本质


国家和社会形态的本质是一个不断进化的不可逆结构,人类可以利用这种结构从自然界获取他们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以维持自身的延续和进化。这个不可逆结构是由国家和社会中的群体构成的多层次的、复合的形态,它是动态平衡的,具有生命进化的特征。它随着环境的变化调节自身的内部结构,不断改进获取物质和能量的方式以及效率,并由此进化出更复杂的结构。不可逆结构的进化过程起起伏伏,呈现出反复扩张和收缩的特征,而这种特征是来自内部或者外部的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力量的强弱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力量的变化导致结构作出相应的适应性调整。但是,调整也受限于自身的状况,当外界环境发生剧烈的变化,结构内部的适应和调节能力也许就会出现问题,从而导致局部或整体的结构遭到破坏。被破坏的部分有可能被周围其它不可逆结构所占有,也有可能被重新修复。对于一个有生命特征的不可逆结构,需要不断地通过内部的调整保持结构的平衡和稳定,以提高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这个过程属于生命系统的自我更新。通过新老替换所产生的适应能力决定了一个不可逆结构是否能够在这个环境中继续存活下去。一旦不可逆结构逐步僵化,自我调节能力开始下降,它就会失去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这个系统也就慢慢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我们从物质结构的角度对国家和社会形态作出一个抽象的定义。具体来看,一个国家和社会形态的出现意味着聚集在一起的人群以某种独特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共同获取整个群体生存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通俗地说,就是一群人共同建立了独特的社会制度,同时形成了相应的生产方式,这种形式为国家和社会结构的运转提供了物质和能量的保证。独特的聚集方式构成了社会结构进化的特征,虽然这种集中的生存方式需要耗费更多的能量,但这是为了达到进化的效果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因为只有通过构造不可逆结构的方式才能建立物质和能量持续流入的渠道,最终才能获得更多的物质和能量。因此,不可逆结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需要构建等级结构,这个结构有利于物质和能量的持续流入。在社会结构的内部,不同的群体位于不同的等级位置,他们获取物质和能量的方式各不相同,所付出的劳动和获得的回报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形成了我们常见的社会阶层。在这种结构中,不同阶层的群体通过合作建立了一个综合的生产体系,每个阶层的人都会通过学习不断改进生产技术,追求更高的生产效率。除了合作之外,每个阶层为了获得更高的回报也免不了产生相互的竞争,但是这种结构中的竞争并不存在一个完全公平的环境,竞争有可能演变为剥削和掠夺,对一些人的基本生存条件构成威胁。因此,这些可能出现的极端现象有必要被限制在适当的范围内,否则就会对整个社会结构造成破坏。

人类最早直接从自然界获取食物来源。后来,人类在实践中摸索出了种植和驯养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对技术、群体协作有了更高的要求,因而群体的组织性变得越来越强,生产方式也越来越复杂。工具的出现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它代替了部分人力,提高了生产效率,也意味着人类拥有了更复杂的思考能力。由于不同群体在运用知识和技术方面存在能力上的差异,由此拉大了社会间的差距,导致社会出现分化。同时,越复杂的生产方式对群体协同性的要求也越高,劳动分工也越细密和普遍。劳动分工是根据个人特长所作的专业分配,实际上是从工作能力的角度对人作出不同的等级划分,人与人之间社会地位的差别就自然出现了。随着劳动分工细密化,相互间的合作也越来越多,这时就需要有一部分人专门从事协调和管理工作。这部分人没有直接参与生产活动,他们付出的是脑力劳动,他们的收入则是依靠他们所管理的人群来提供。出于统一管理的需要,他们掌握了更多的公共权力,这种制度也促成了等级结构的形成。这种看似不平等的劳动分工并非是多余的,恰恰相反是非常必要的,这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而要付出的相应代价。因此,技术、分工、组织性等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决定了社会的进化能力。这些因素一方面促进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社会群体的分化、等级制度和观念的形成,从而导致所有的社会结构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层级化倾向。总体上看,社会结构的进化在一些方面具有类似的特征,生产技术越来越复杂,分工越来越细密,劳动强度越来越高,组织结构越来越复杂,创造的物质财富越来越多,社会的规模越来越大。但是,社会结构的进化并不是在非常平衡、有序的状态中进行的,各种因素所产生的影响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一旦各种力量之间出现了不平衡,就会影响社会结构的稳定。每一个社会结构在进化过程中都会受到来自外部或者内部的冲击,每一次冲击都是对社会结构稳定性的一次考验。如果经受住了冲击,社会结构就有机会继续扩张;否则可能会萎缩甚至崩溃。社会结构不是静态的,它是在收缩与膨胀的反复交替中得到了进化,人类在漫长的岁月中所付出的一切都在社会结构中得到体现。

在原始社会时期,国家的形态尚未形成,散居在各个区域的人群以族团的方式生活。人类主要以采集、狩猎或者渔猎的手段满足基本的食物需求。他们的生产方式比较分散、独立、随机,仅仅存在简单的、有限的合作。这种生产方式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松散而平等,然而正是这种方式限制了人类获取物质和能量的水平。当面对自然资源匮乏、环境恶劣、灾害频发的挑战时,人类生存就会产生危机。在此压力下,人类发现了新的生产方式——栽培和畜牧,以此弥补了狩猎和采集方式缺少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新的生产方式起初仍然比较原始,产出也很少,还不足以代替原有的生产方式,只能作为一种补充。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仍然处于独立而分散的状态,还没有发生实质性的转变。

人类生产方式的转型通常是在生存难以维系的情况下作出的迫不得已的决定,其间必然伴随着痛苦和无奈,但转型也意味着机会和希望。转型并是不都能成功,相反失败的概率很大,成功只是无数尝试中的很小一部分,很多时候成功是用生命的代价换来的。在原始社会的晚期,原始部落的生产方式开始发生质的变化,原先的狩猎和采集方式因为自然资源的枯竭而渐渐走向了尾声。经过长期的摸索和总结,人类积累了更丰富的农耕、畜牧的经验和知识,产量的逐步提升使得人们看到了替代狩猎和采集生产方式的希望。生产方式的转变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人们从不断迁徙的状态转变为定居或半定居的模式。定居生活减少了随机性带来的损耗,增加了稳定的积累,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在此期间,陶器和文字出现了,人类聚集的方式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小型群落转变为以地域为基础的大型部落或城邦。这些新生事物都是新石器时代的标志。当围绕着土地资源开始的定居生活逐步稳定后,土地的私有化便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因为这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需要。虽然私有化制造了不平等,导致了资源和财富的集中,但是它却间接地促使了劳动分工和协作的出现,这进一步提升了人类的生产效率。土地资源的集中不仅带来了劳动方式的集中,而且造产生了人对人的支配和奴役。虽然这种现象违背人性,但是它在客观上形成了更加紧密的生产关系,从而建立了超越家庭、氏族的社会组织。这成为人类社会化的根本动力之一。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被限制在一个具有等级的制度中,这大大增加了群体内部的矛盾与冲突。因而,社会的风险不仅来自于外部的威胁,而且也来自内部的矛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6

标签:结构   社会形态   上卷   生产方式   能量   群体   特征   物质   等级   人类   能力   自然   发生   生命   方式   社会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