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逆结构——论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进化(上卷)(161)

不可逆结构——论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进化(上卷)(161)

二十九、佛教(3)


如果没有灵魂,当下的生命如何转入另一个生命形式中,对此佛陀并没有给予正面的解释。佛陀设定的最高境界是“涅槃”,这里不存在轮回,因为它是一种不可理解、不可描述、不可想象、不可言说的永恒的状态。我们在佛教经典中可以读到:涅槃是永恒的、稳定的、不灭的、不动的、无年岁的、不死的、不生的、不变的。它是力量、妙乐和幸福、安全的避难所,以及攻不破破的安全之地;它是真正的真理和至高的真实;它是善,是我们生命最高的以及独一无二的圆满,是永恒的、隐蔽的以及不可理解的和平。从这段话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无法被证实的玄妙状态。佛陀在此为众生设立了一个至高无上的目标,这一目标是建立在个人深刻的觉悟之上,它离开了世俗之地。它可为亦或不可为,无人知晓。人若进入了“涅槃”,便不可“返回”,身体的欲望之火从此便消失了,达到了彻底忘我的超然状态。它是一个深邃而平静的港湾,是人类精神的栖息之地。“涅槃就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而且是一种完全自然的状态。……而一旦他们学会进入这片平静的绿洲,就再也不会到处被互不相容的恐惧和欲望驱赶,并能发现一种恰来自于核心之处的力量,为自私自利的欲念所不及。”(凯伦·阿姆斯特朗《轴心时代》)追求如此终极的状态,也就意味着人将失去人的一些基本特征,这种本性的消失对人来说也具有失去自我的危险性。如果社会大众都趋向于这样的生命状态,社会就将失去其基本的运动方式,也会失去在人的欲望推动下所构建起来的基本形态,那么这意味着社会结构将趋向瓦解。这样一种妙不可言的状态也许只适用于个别人,但对社会来说并非妙不可言。很难想象社会通过解体的方式实现圆满,寂灭并非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目标。当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便需要面对一切痛苦,而涅槃所体现的也许是人脱离“苦海”的一种美妙幻觉。我们在谈论宇宙演化的问题时,有一种物理现象被称为“热寂”,这是一种不再变化的平衡态。在这种状态中,原子之间达到了一种热平衡,没有能量的流动和传递,没有结构的产生和演化,也许这就是宇宙的“涅槃”。

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一些宗教界人士或者哲学家出于一种关爱和怜悯之心,设计并努力实现一种想象的“乌托邦式”的社会体系。通常,这些方案是一种完美的、令人渴望的、但难以实现的社会体系。为什么这些社会体系大都无法成为现实,只是一种空想或者只能停留在试验阶段?从不可逆结构进化的角度来看,社会结构不是通过人为设计出来的,它不是一个确定的、机械的产物,而是在不断地构建、淘汰、再构建、再淘汰的过程中进化而来的,其结果是不可预测的。在社会进化的过程中,因为物质运动的不确定性造成了社会结构的多样性,其中不确定性所起的作用正是人为设计所缺少的。其次,现实社会不可能是圆满的,好的、坏的、快乐的、痛苦的、文明的、野蛮的都兼而有之。不管人们是否喜欢,它们都无法被完全消除,因为任何社会形态都是矛盾和对立的产物,只有对立才能形成平衡,只有斗争才有进化。

我们前面所谈论的大部分属于“原始佛教”的教义。由于佛陀什么也没有写,而且大部分时间保持着沉默,从他所说的话到形成文字记录之间相隔了一个半世纪。尽管他的说法多年来都很有一致性,但经过长久的时间间隔一定会产生一些阐释性的问题。当经文开始出现的时候,各个派别就出现了。这就使后来的学者怀疑,他们所接触到的教义多少是佛陀真正的思想,多少是派系各自窜改的结果。从原始佛教演化而来的大乘佛教更注重神性的力量以及它们给予的恩惠,而不是通过自力得到解脱;更注重慈悲,而不是智慧;更注重复杂的形而上学的教义,而不是简单的个人感悟;更强调仪式,而不是自我修行;更注重祈祷,而不是冥想。总的来说,大乘佛教更强调宗教的组织性和集体仪式,而忽略了个人内心的修行。佛教在建立时所提倡的是一种没有权威、没有仪式、没有玄想、没有传统、高度自力、没有超越自然的宗教。它需要个人的经验对真理作最后的检验;它注重教义的因果关系;它拒绝被玄想引上邪路,而更关注解决现实的困境;它关注治疗人的苦痛;它打破种姓制度,教团的门对所有人开放;它诉诸个人,强调通过个人问题和困境来悟道。佛陀希望人们通过对自我欲望的隔离来治疗身心的疾病,通过八正道的引领走上自我追求之路。

因为对佛陀思想理解的差异,佛教分裂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接着大乘佛教又分裂为好些宗派,如净土宗、天台宗、禅宗、密宗等等。后来的基督教也出现过相似的情形。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分裂起源于它们关注的三个问题:第一,人是独立的还是相互依赖的?第二,人与宇宙的关系是友善的吗?第三,人最重要的部分是大脑还是心灵?在面对这些问题时,他们表现了出不同的态度。如果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仅仅出于“一己之见”,或者只是给出一个“不容探讨”的答案,那么这种答案一定是狭隘的、不完整的或者不公正的。关于人类的问题从来都是非常深奥难解的,人们常常因此创造一些虚无缥缈的概念。由于它们无法被证实或证伪,显得非常地玄妙,但也因此缺少了逻辑严密性。这就导致人们失去了分辨是非的能力,经常陷于无尽的争论之中,问题也得不到解决。由于人类在人文领域没有一个与客观世界相通的基本标准和理论框架,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凭借感觉或者有限的逻辑推理进行评判。因此,在探讨问题时,大家所站的角度各异,逻辑也不太一致,难免形成一种互不认同的僵局。如果采用不可逆结构的概念和理论体系解答这些问题,便不会有那么多混淆不清之处,因为其基本的逻辑是与客观物质世界相通的。从宏观角度看,人一定是社会性的,人无法在分散、独立的状态下生存。群居是无能的表现,但它所形成的合作拯救了人类,也造就了人类社会密集的形态。只有聚集才能出现结构的进化,相反分散则会导致消亡。因此,佛教的组织形式向群体性转变也是一种必然的结果,而群体效应自然会带来更多统一的、形式化的内容,这可以被视为正常的社会现象。但是,群体效应的扩大不能成为抹杀个体特征的借口,它必须受到一定的制约。一旦仪式代替了修行,形式主义代替了独立思考,佛教思想的进化就会停滞,活力便会丧失,佛教组织的影响力也会衰退。从微观角度看,人不是同质化的群体,而是物质结构分化的产物。人虽然产生于宇宙物质,但却形成了独特的结构。人既要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又要和周围环境和睦共处,其中必然存在对立和统一的关系。随着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结构的多样性也越来越明显。多样性是社会进化的结果,可视之为自然现象,同时多样性也是社会进化的推动力之一。不同的人或群体所产生的独特观点和行为方式是多样性的外在表现,这种多样性特征没有必要消除,也不能去消除。人类社会必须同时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并保持一定的平衡。统一性过强社会就失去了创新和活力,而过分的多样性则会产生更多的矛盾和冲突,成为秩序的破坏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自力   大乘   玄想   结构   佛教   上卷   教义   佛陀   多样性   仪式   群体   宇宙   物质   欲望   状态   自然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