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逆结构——论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进化(上卷)(166)

不可逆结构——论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进化(上卷)(166)

三十一、老子及《道德经》(3)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道德经》第七章

老子的比喻仅限于一种假想,因为缺少了科学知识的帮助,只能利用想象或类比来寻找真相。在科学尚未成熟的年代,玄想、迷信和感觉通常代替了理性的思考,因为对于这些结论缺少有效的验证方法,很多学说观点仅仅因为在某些方面引起了人们的共鸣而流行起来。老子选择了进化周期漫长的宇宙作为观察的对象,寿命短暂的人类是无法观察到“天地”明显的变化过程。其实,“天地”与人类社会的形成机制是一样的,都是“自私”的力量所带来的结果。宇宙的天体都必须通过引力作用将物质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核心,并不断吸收各种物质以便产生更多的能量。引力的“欲望”是没有节制的,最终天体会被这种“私心”所毁灭。当物质聚集到一定的规模,巨大的引力作用会导致天体的坍缩。“天地”的长久在于它们进化得非常缓慢,人类的“短命”在于他们进化的速度要快得多,但谁也不可能跳出进化的模式。“圣人”之所以长久的原因是他们不会受制于私欲,并为此奋不顾身。他们有意识地运用精神的力量超越了本能的支配,避开了欲望的干扰,达到了凡人所不能达到的平衡状态。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第八章

老子把水作为善的“集大成者”,因为老子认为水的特点与众不同。那么,水的形态是否特殊呢?仔细想想,大部分液体的特征都是类似的,甚至气体也有类似“不争”的特性,只是它们的形态不太直观。前面我们已经作过分析,液体这种介于固体和气体之间的属性为生命的产生和进化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环境。这种中间态的物质不仅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且还有很好的流动性。但是从进化的角度看,液体只是一些没有进化能力的无机物,如果不与固体物质相结合,它们难以形成不可逆结构。水的结构是简单的,与外界只存在可逆的热交换,它不需要、也没有能力从外部环境持续获得更多的能量。水没有进化出生命体的组织结构,因此它没有任何生命迹象,也就不能“感知”外部环境的变化并作出相应的反馈和调整。由此可以看出,水的运动没有方向性,与外部环境也不存在任何竞争关系,只是处于“随波逐流”、“随遇而安”的状态。我们应该明白,生命体与无机物在结构上存在着质的差异,将水拿来与生命万物作类比是不恰当的。人拥有复杂的生命结构,只要活着就不可能消除欲望,不可能放弃本能。生命的成长离不开竞争,有竞争就会有冲突、有伤害。这些都是生命体不会丢失的自然特征。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道德经》第九章

老子对极端行为的警示是完全正确的。不管是社会还是个人,极端行为的伤害都是很大的。国家的扩张、社会的分化、财富的集中、欲望的膨胀等现象或行为都有可能走入极端的状态之中。任何极端的状态都不能持久,因为要维持极端的状态需要消耗巨大的能量,而持续、巨大的能量输入是难以维持的。平衡以及循序渐进是不可逆结构的安全模式。随着社会结构的日趋复杂和庞大,内部的稳定性也要随之增加,获取物质财富的能力也需要相应地增加。如果人类社会面临突如其来、超越现实的扩张,它所需要自然资源和物质财富就会成倍地增加。如果这个条件得不到满足,人类社会就会因为资源和财富的不济趋向收缩,如果情况严重社会结构会发生破裂。人的欲望有时如脱缰的野马难以控制,国家、组织或者个人都会因此做出过度的行为。由于忽略了客观条件,超出了社会所能承受的范围,各种失败、挫折甚至灾难就会接踵而至,对社会和个人产生极大的伤害。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道德经》第十六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老子说,知道自然的法则就应该回归自然的本性。他认为,自然的本性就是“静”,守住“静”才能找到生命的本源,万物才能兴旺。如果“静”指的是宇宙的“死寂”状态,生命的起源也就无从谈起,宇宙就不存在任何不断变化的物质了;如果“静”意味着回复到最原始的简单状态,那么社会就必须倒退。老子对此完全不知,进化是自然的本性,生命是从进化的结果。老子还论述了事物的辩证之道,他认为大多数人认为好的东西未必就好,圣人从来不与大众相争,而是以抱守天下之道为根本。与孔子不同的是,老子是一位“逆向思维”的智者,他对现实社会的各种极端现象提出的解决之道采取“反其道而行之”的思路,这些做法对极端现象会起到平衡的作用。但这些做法是有局限性的,它们通常只适用于极端状况。针对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需要采用不同的措施。例如,在事物的萌芽阶段,需要采取比较积极的态度;在事物的成长阶段,需要采取相对平衡的态度;到了事物的成熟阶段,则需要采取抑制的态度。事物进化的状态不断在改变,对待它们的态度不能一成不变,因地制宜地采用不同的办法才是最佳的策略。

老子对于个人修行提出的最高境界是“无为”,通过减少私欲、保持纯朴达到与世无争的状态。他认为,清静是天下的法则,只有无为才能夺取天下。这种观点显然没有社会性实用价值,只适用于个人修行。个人为了防止受到欲望的困扰,通过无为达到身心的平衡。但是,这种方式也只能作为人在成长过程中的辅助手段,而不能寄希望它能够化解一切重大的问题。毕竟对人来说,行动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绝对的“无为”则是走向了“绝弃现实”的极端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道德经   无名之朴   结构   上卷   引力   圣人   万物   老子   能量   事物   物质   欲望   状态   自然   生命   社会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