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逆结构——论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进化(上卷)(173)

不可逆结构——论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进化(上卷)(173)

三十二、孔子及儒家思想(5)


在孔子的思想中,被统治阶层接纳并宣扬最多的是他的等级观念和礼制思想。他强调执政的首要任务就是恢复“名分”。 所谓“名分”,是指每个人在礼制的框架下所拥有的社会地位。孔子之所以如此注重名,是因为各诸侯国“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现象已经普遍出现,“名存实亡”、“有实无名”或“名实不符”到处可见。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周朝所创立的“周礼”,可以说是立场坚定、终生不悔。“礼”指的是周朝借鉴夏、商的典章制度,编制了完善的政治、经济、军事、生活等人类社会的等级规范以及道德规范,贵族阶层通过“礼”的要求把其它阶层的人限定在这些规范中进行管理。可以说,这是孔子对现实的政治制度贡献最大的地方,也是孔子思想中最现实的部分。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统治者最实际的目标就是社会稳定,而建立稳定的社会体系不能仅仅依靠强制性力量,而且需要一个公众认可的、具有良好约束力的制度框架,那么最容易被采纳的制度当然是过去发挥过巨大作用的礼乐制度。从这个角度看,孔子所倡导的“复古”有其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甚至在以后的两千年里,孔子的礼教思想仍然被统治阶层奉为经典、倍加推崇,并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其思想内涵对中国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可见一斑。换一个角度看,正是由于儒家文化十分注重社会、家庭的稳定,其等级和名分的观念因此制约了社会的活力,科学、艺术、宗教、经济都让位于礼教制度和以此形成的官僚体系,或被迫与之相适应。在对待个体方面,儒教忽视了人的本能、欲望和个性,把人约化成某种千篇一律的形式加以教育和引导,从而导致生活在儒教环境中的人精神状态显得内敛、压抑,个性不显著、不张扬,难以自由自在地抒发内心的情感。这方面的效果是令人遗憾的,也是不得不进行反思的。“我们会发觉到,所有热情的形式,包括欣喜在内都受到压抑,因为热情会扰乱了心灵的平静与和谐。而后者则是一切善的根源。……之所以这么做,并不像佛教那样是为了脱离此世得到救赎,而是为了能融入此世。”(马克斯·韦伯《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对此,我们也不得不客观地看待儒教的“入世性”所包含的负面因素。掌握着国家权力的儒家学者们长期以儒教经典治理国家逐渐会产生一种“以正统自居”的傲慢态度,这种态度使得他们的观念更加顽固不化,同时也造成中国传统的制度模式越来越僵化。


“儒教对于抑制混乱和衰弱很有效,但在求变求新的国际竞争压迫下,对于一国的发展,它是个桎梏,那些维系个人和社会秩序的礼数,几乎使得人无法动弹,而造成一套永不改变的模式。孔子的教条彻底地束缚了人类自然而充沛的冲劲。”

——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第一卷《东方的遗产》


孔子痛恨战争所带来的破坏,但他无法理解其中的原因。战争破坏了社会秩序,其主要原因并非源于人性的堕落和败坏,而是反映了社会内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种力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进而使得社会结构出现了阶段性的混乱状态。秩序与混乱是两个对立面,它们此起彼伏、相互争斗,混乱源于争斗,而争斗的目的也是为了寻求能够重建社会秩序的强大力量。从打破一个社会结构到再次建立一个新的社会结构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完成这个过程通常要在对抗中经历无数次分裂和兼并。实际上,这也是大大小小不可逆结构之间的较量,就像星系间的碰撞一样,其中会发生很多人类无法预知的状况和结局。梦想回到周王朝初期那种既稳定又充满活力的社会状态,只能是孔子的一厢情愿。历史是不可逆的,因为人类社会就是一个不可逆结构,我们身处不可逆结构进化的洪流中,意味着我们只能回望过去而不能再次身处其中。我们每个人所身处的社会环境以及所经历的社会变迁都是独一无二的、无法复制的,因为社会结构在确定性和随机性交织的状态中“勇往直前”。“历史主义者”忽略了社会进化的不确定性、不可逆性,也缺少了解释历史的一致性逻辑。同时,他们希望利用自认为正确的结论和预言去干预或塑造历史,其结果常常令人失望。宇宙的历史纯粹是物质自然运动的结果,而人类社会的历史既包含了自然因素,也包含了人为因素。虽然人为因素是“不自然的”,但从更宏观的层面看,它仍然存在于自然运动之中。虽然人为因素有它独特的一面,但它并不能因此超越自然的逻辑,因此人类历史仍然可以视为自然因素作用的结果。如果我们过分夸大人为因素,而忽视自然因素,人类社会就会走入歧途。

当我们能够清晰而准确地认识了人类历史的特征之后,应该倍加珍惜作为独特的生命形态在宇宙中的唯一一次“旅程”。我们并不奢望完美,而是希望能保持平衡。我们应当用更多的理性驾驭肆虐的欲望,用建设性的想法和行为阻止欲望对我们自身的破坏,用更多的理解和包容化解矛盾和冲突,让每个生命的旅程融合在历史的长河中舒缓而平和地流淌下去。


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1

标签:儒教   孔子   自然   结构   上卷   名分   争斗   阶层   秩序   混乱   人为因素   因素   思想   制度   社会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