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逆结构——论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进化(上卷)(171)

不可逆结构——论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进化(上卷)(171)

三十二、孔子及儒家思想(3)


儒家提倡的是“入世”的哲学,不赞同避世隐者的处世态度,它认为只有融入社会才能实现人生的最高理想。从这个角度看,儒家是一种相对现实的、积极的人生哲学。它没有像佛教那样试图摆脱所有的欲望,而是希望保持自制、内省和谨慎的态度,以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儒教在对待人的欲望方面是现实的,它保留了人性中合理的欲望,只是对于各种欲望的看法有所分别。孔子说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承认食欲和性欲是人生的两件大事。但他也说过:“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他也意识到人对于道德的喜爱远远比不上人的本能需求。因此,他为大众设立了“君子”这一道德的标杆,否则社会秩序无从谈起。在这方面,大多数宗教的观点以及思维方式都与此不同,它们偏好建立一个脱离现实的完美标准,并把这一标准作为社会群体的行为准则和终极目标。但是,由于这种方式过于理想而缺少了现实性,它很难成为现实社会的指导原则,实际上它们常常因为自身的缺陷而处于一种自相矛盾的境地。现实世界不仅包含“好的”因素,也包含“坏的”因素,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构成了我们所见到的真实社会。因此,完美的概念是不存在的,任何一种因素都不可能单独发生作用。社会的进化是在各种要素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每一个要素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它们分别在不同的情况下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在大多数情况下,主导因素所施加的影响是积极的,但有时难免会走向极端,从而产生负面的社会效果。由于人类无法消除主导因素产生的负面影响,因而也就无法回避一些“坏的”社会现象。对于“好”与“坏”我们同样要辩证地对待,因为“好”与“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实际上,在事物进化的初期,影响事物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难以明确区分这些因素的性质是“好”是“坏”,它们相互之间的“角力”共同推动着社会的进化。随着社会变化的加剧,一些因素开始向两极分化,好与坏的分别开始显露出来。如果哪些因素造成了社会结构的极度不均衡,破坏了社会的稳定性,它们就可以被视为“坏”的因素,人们就应该采取措施消除它们的负面影响。甚至一些当初被定义为“好”的因素,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出现极端化的倾向,它们当初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消失了,“好”的因素逐渐向“坏”的方面转化。因此,对“好”与“坏”的定义和划分不能过于简单,需要用整体的、动态的眼光来对待。对事物的多样性要有包容之心,并善加对待;相反,对待社会的极端现象则要严加防范,不能松懈。

在此我们得到一个启示:一个观点、理论、思想体系的创立和演绎,常常因为对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缺乏了解而建立在臆想的基础之上,对此我们要十分警惕。与自然科学相仿,人文科学的学术研究同样需要缜密的逻辑和理性的思考,以及从客观因素出发推导和论证事物运动的原因和结果。实际上,人的主观臆想往往是在客观环境变化的冲击下产生的,并不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人的意识和思想是人与客观环境互动的结果。其实,意识本身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并不能完全独立于客观事物之外,只是它的自主性和不确定性远远超越了其它客观事物。将人类的意识和思维神秘化只意味着我们对此还不够了解,但无法找到任何充分的依据能证实它能够超然物外。

孔子建立的道德体系的前提是“人性本善”。他认为,通过后天的教育、引导和自我修行人人都可能成为“君子”,这就为他的理想社会提供了前提条件。孔子不仅要求所有民众能够遵守社会秩序,而且要求统治阶层对维护社会秩序承担应有的责任。在此过程中,教育起到了决定性的“教化”作用。因此,孔子十分重注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因为只有培养出类似“君子”的人,社会才有希望。孔子的做法明显依赖社会的共识和自律,这是大多数君王不愿意接受的。君王如果完全依靠如此“软弱”、“缓慢”的政治手段统治社会,一方面缺少驾驭社会的力量,另一方面收效甚慢。通过教育是否能建立一个“君子”的社会,是有疑问的。组成一个社会的芸芸众生一定是三教九流,鱼龙混杂,一个纯净、理想的社会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即使君子也有各自不同的见解、偏好和价值取向,君子之间经常也难以达成共识。从客观规律出发,建立一个稳定的社会首先要建立一个公认的社会权威,但是在一个意识和行为都非常混乱的社会中希望通过社会共识来建立权威是难以实现的;相反,暴力方式则是最有效的手段。其次,在战争频发的国际环境里,如果国家安全得不到保障,所有的社会组织将在战争中遭到摧毁,接踵而来的是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因此,“缓慢”的政治手段恰恰成为生存竞争中的软肋。在一个没有外部威胁生存环境中,缓慢的方式也许是一种长远的策略,但在现实中并没有这个选项。孔子多次从政的经历都因为各种原因而中断了,虽然也取得了一些的政绩,但是在如此混乱、缺少安全感的年代他的政策难以持久下去。一直到汉朝,当中国真正实现了社会的统一、稳定,孔子的思想才有了用武之地。

至于人性本来是善还是恶,并没有一个简单的结论。人源于物质结构的进化,最初没有善恶之分。生命是以生存为导向的有机体,它们在意的是如何从外界获取物质和能量,维持生命的特征。低等生物只是依靠着自身的本能行动,而高等生物开始产生较本能更为复杂的意识。人类属于物种进化的最高等级,他们的身体结构日趋复杂,生存手段更多样化。当社会形态出现以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始紧密起来,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和冲突也同步增加,这时在人的意识和行为中善恶的概念开始出现了。善恶的概念是相对的,它属于特定人群的感受。如果这些人群代表了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善恶的概念就会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人的意识和行为很大程度上会受到生存环境变化的影响,竞争越激烈人就会更趋向自利,这也是私有化出现的根本原因。在生存环境相对宽松的状态下,人会做出更多善的举动;而在生存环境恶化、生命难以维系之时,人会因为较大的压力相应出现更多恶的动机。因此,善恶的来源与社会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儒家   孔子   上卷   善恶   共识   君子   客观   事物   手段   欲望   意识   因素   概念   现实   理想   自然   结构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