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才是形制党系列——以交领右衽为例谈共性(二)

从历史文物看共性特征

在历史发展中,虽然在不同的时期,交领右衽表现出很多特别的细节,具有很多时代特征,但是交领右衽依然是汉服体系中传承得最久远最稳定的共性特征。

《周易·系辞下》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结合距今4600年到4000年石家河文化邓家湾出土的陶俑,我们有理由推断5000年前的黄帝时期已出现交领上衣。又根据距今5500--5000年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第Ⅱ地点方丘西侧4号墓,可推测尚右的观念起源甚早。

甲骨文中的“衣”字,字形明确反映了“交领”或者“交衽”的形态。文字比起服装来说更加具有溯源性和稳定性,有理由相信,交领衣不是在殷商之时才产生的,应该起源于更久远的上古。



我们才是形制党系列——以交领右衽为例谈共性(二)

引自徐中舒的《甲骨文字典》933页,四川辞书出版社


关于甲骨文显示的交叠的方向问题,朱桢先生在《读<甲骨文所见商代的服饰>——与杜勇先生商榷》中说到:“甲骨文‘衣’字反映古代常见的一种衣式——交衽,但并不反映具体哪种交衽衣式。所以也并不是刻辞者有意表现当时左、右衽交覆两种衣式,而是甲骨文书写的对称性所决定的。”因此不能仅仅凭借甲骨文就得出“古人无所谓左右衽”的结论。

根据殷商的宫室建筑、车马坑排列、常用祝福语等来看,殷人普遍存在尚右的观念,因此反映到服饰上,也应该以右衽为主。

目前所见最早的文物形象,为殷墟出土的人像。


我们才是形制党系列——以交领右衽为例谈共性(二)

图片来自王苹《妇好墓出土人像及相关问题探讨》,《博物院》2016年


从人像中可以看出上身穿着的是交领衣,衣领边缘较细,由于相交太浅,看不出来是左衽还是右衽。但是按照服饰的制作原理来合理推测,在腰带遮蔽之下还有交领衣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两襟相交后,用腰带系束。


该文物体现出来的共性是衣襟相交叠,有明显的衣领;个性是衣襟交叠部分太浅而被腰带所遮蔽,形成了v字型的风貌。


我们才是形制党系列——以交领右衽为例谈共性(二)

图片来自复原小组的视频


安阳出土的商代贵族人像,身着交领衣,衣领有衣缘,在胸前有着明显的交叠,然后再用腰带系束。

该文物体现出来的共性是衣襟相交右衽,内外衽交叠,有明显的衣领和衣缘;个性特征是从比例来看,衣缘较宽。


我们才是形制党系列——以交领右衽为例谈共性(二)

洛阳东郊出土的西周人像,上衣是交领衣,衣领有衣缘,前襟在身前内外衽交叠,然后再用腰带系束。


该文物体现出来的共性是衣襟相交右衽,内外衽交叠,有明显的衣领和衣缘;个性特征是交领部分不是呈斜线,而是呈矩形的矩领。可能是“曲袷如矩以应方”的矩领,属于交领的一种分支。


我们才是形制党系列——以交领右衽为例谈共性(二)

图片来自郭丰秋刘玉堂《东周楚人身体审美与服饰时尚》


长沙仰天湖楚墓出土的东周彩绘女俑,身穿的是交领右衽的曲裾深衣。领缘部分十分宽阔,为双色装饰,最外是细窄的红色领缘,靠内是宽阔的花纹装饰的领缘。左前襟从身前绕到身后将整个身体严密地包裹。


该文物体现出来的共性是衣襟相交右衽,内外衽交叠,有明显的衣领和衣缘;个性特征是窄宽结合双色缘边的衣缘。


我们才是形制党系列——以交领右衽为例谈共性(二)

战袍俑和文官俑 图片来自《苏醒的秦代兵团》


我们才是形制党系列——以交领右衽为例谈共性(二)

战袍俑和文官俑 图片来自《苏醒的秦代兵团》

秦始皇兵马俑穿着的衣服是交领右衽的,领缘不明显或是用衣身相同布料制作,但是明显有衣襟在胸前交叠,露出里面的衣服领子,形成围脖的效果。领子斜侧向下,在腰腹部系带固定,腰带应该是带扣。

该文物体现出来的共性是衣襟相交右衽,内外衽交叠,个性特征是几乎无领缘装饰,尽管交叠的位置已经偏高,依然露出里面的衣领,形成围脖的拥颈效果,实用性较强。



我们才是形制党系列——以交领右衽为例谈共性(二)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才是形制党系列——以交领右衽为例谈共性(二)

哈佛收藏西汉衣冠俑


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的西汉长信宫灯,身穿交领右衽的曲裾深衣,领襟部分层层叠叠,有三层交叠之多。不管有多少层,明显内外衽在胸前交叠,根据相交的位置,露出里面的衣服,这一特征在哈佛收藏的西汉衣冠俑中比较清晰地呈现。

该文物体现出来的共性是衣襟相交右衽,内外衽交叠;个性特征是领缘几乎无纹饰,通过多层次的穿着来表现装饰效果。


我们才是形制党系列——以交领右衽为例谈共性(二)

图片来自网络


两种都是东汉的陶俑,穿着交领右衽的衣服。左边的一位穿了两层,外面一件是常见的交领,内外衽交叠,呈y字型;里面的一件比较奇特,上面是圆领左为斜襟。对比右边的陶俑,只有一层,看得比较明显,衣襟不是对称的,呈上圆下斜状。这种有可能是“曲领”,是交领的一个分支。

该文物体现出来的共性是衣襟相交右衽,内外衽交叠,通过相交位置不同,体现出层次感,极有装饰意味。个性特征是不再是简单的v字型交领重复,内衣领子呈现出类似圆领的效果。

值得说明的是,尽管圆领有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交领,但是圆领已经在后世发展得极为成熟和完整,因此不再是作为交领的分支看待,作为一种新的元素特征服式,占据体系中重要位置,另外详细研究。


我们才是形制党系列——以交领右衽为例谈共性(二)

图片来自微博@梅影诗魂-梅雪无名


根据毕家滩出土上襦残片的复原图。从残片可以看出依然分为内外襟,相交在胸前位置,有着明显的衣领衣缘,通过两种不同颜色的设计来凸显领缘的装饰性。

该文物体现出来的共性是衣襟相交右衽,内外衽交叠,通过领缘体现出层次感,极富装饰意味。个性特征是续衽较窄仅在胸前约10厘米之间相交,致使衣领的形态既不是简单地斜下至腰侧,也不是矩领或曲领,而领口又因续衽中缝的牵扯略呈弯曲状,靠近腰腹部接襕。且领缘与接袖之间用异色布料镶嵌,颇具特色。


我们才是形制党系列——以交领右衽为例谈共性(二)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才是形制党系列——以交领右衽为例谈共性(二)

图片来自网络

出自唐代章怀太子李贤墓的东西两壁上的壁画《客使图》,东壁三位鸿胪寺官员,身穿“具服”(朝服),如《新唐书 车服志》记载的那样:“黑领、袖,黑褾、襈、裾”,领缘是黑色缘边。一人的前襟因方心曲领的堆积呈现对襟的效果,一人是背面形象,还有一人虽然被遮挡了部分,但仍然能从前襟交叠处看出上衣相交于胸口形态。

值得说明的是,画面中第五位头戴羽冠的客人,专家撰文认为是新罗使者。他身穿交领右衽的上衣,且领缘阔大艳丽。这说明交领右衽是汉服的特征之一,但是不能说凡是交领右衽的都是汉服。

西壁三位的身份是典客署官员,能够看出明显的交领右衽形态,而且是内外衽交叠,用系带固定。

该文物体现出来的共性是衣襟相交右衽,内外衽交叠,领缘部分有明显的掐边装饰手法,基本符合文献的记载。个性特征是这种带有“对外”色彩的礼服,往往因为要露出“阔大而曲”的方心曲领,而穿成了对襟。如果不露出里面的方心曲领,则仍然穿成普通的交领。这说明汉服体系中“二次成型”的原理。


我们才是形制党系列——以交领右衽为例谈共性(二)

图片来自孟凡人《北宋帝陵石像生研究》


石像显示穿的是朝服,领部挂有宋代的方心曲领。内外衽交叠,相交的位置在胸口部分,有领缘,多被笏板和方心曲领遮挡。

该文物体现出来的共性是衣襟相交右衽,内外衽交叠;个性是较唐代的常服领缘窄。


我们才是形制党系列——以交领右衽为例谈共性(二)

图片来自网络

大足宝顶山地狱变相窟的南宋石刻养鸡女造像,农家女身穿一件窄袖的交领右衽上衣,前襟在胸前浅浅交叠,露出内里穿着的抹胸。交领的领缘较为宽大,可能领缘上还有花纹装饰。

该文物体现出来的共性是衣襟相交右衽,内外衽交叠,线条行云流水,褶皱自然。个性特征是领缘宽大,交叠部分和位置很浅,似乎是为了露出里面的抹胸,达到装饰的效果。


我们才是形制党系列——以交领右衽为例谈共性(二)

图片来自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根据元至治刻本《全相五种平话》的插图,可知当时普通人民,他们身穿的是交领右衽的短衣,基本特征是内外衽交叠,在右侧系带,有窄窄的领缘,无装饰。


我们才是形制党系列——以交领右衽为例谈共性(二)

图片来自王秀玲《明定陵出土帝后服饰(二)》


这是定陵出土的大袖衬道袍,按照穿着层次,是皇帝穿在圆领袍之下的里衣,类似于今天的衬衫。该道袍前襟内外交叠,呈交领右衽,相交在胸口以上的位置,有同色领缘。

该文物体现出来的共性是衣襟相交右衽,内外衽交叠,领子延伸到右侧腰间,通过系带固定。个性特征是领子开口部分较大,有弧度。


我们才是形制党系列——以交领右衽为例谈共性(二)

图片来自江阴博物馆《江苏江阴叶家宕明墓发掘简报》

该件文物出土于叶家宕明代墓葬M3:1,是一件明代士人穿的“青布大裥”。出土时穿在墓主的最外层,交领右衽,在颈部处交叠,用2根系带在右侧固定。

该文物体现出来的共性是衣襟相交右衽,内外衽交叠,领子延伸到右侧腰间,通过系带固定。个性特征是领子的领缘为同色且有拼缝,交叠部位提升,几乎把脖颈包裹住。

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有一次昙花一现的“复衣冠”行动。但是由于当时内忧外患,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在“救亡压倒启蒙”的时代背景下,这种已经消失很久的古老服饰文化,很快被搁置起来。但是今天,我们依然能够从一些留存中,依稀看到当时人们对衣冠的模糊记忆和试图追溯的努力。


我们才是形制党系列——以交领右衽为例谈共性(二)

辅仁大学毕业礼服,图片来自网络


1947 年辅仁大学社会系毕业生与校领导合影,中坐者即当时的辅仁大学校长、后来辅仁、师范合并为北京师范大学后的师范大学校长陈垣先生。学生们身穿的是交领右衽的长袍,虽然带有强烈的戏服色彩,也并不合身(领口处有别针固定的迹象),但是是内外衽交叠,衣领延伸至右侧腰部,有明显的领缘,用系带固定。


我们才是形制党系列——以交领右衽为例谈共性(二)

现代第一位穿汉服走上街头的公民王乐天,图片来自网络

2003年11月22日,一名普通电力工人身穿曲裾深衣上街,被视为现代汉服运动的开始。从新闻图片上可以看出,他身穿的是交领右衽的曲裾深衣。虽然带有很重的电视剧服装的风格,但是是内外衽交叠,衣领延伸至右侧腰部,有明显的领缘,用系带固定。

这两张照片显示,无论时间过去多少年,无论中间经历了多少跌宕起伏,无论是被异化成戏服还是古装,人们对汉服的追忆,依然是“交领右衽”最深刻、最恒久的执着。

综上所述,从文物看,交领右衽的共性是衣襟相交右衽,内外衽交叠,且内衽与左衣片用系带连接固定。有明显的衣领和衣缘,呈“又”字型,外显为“y”字型,多用腰带系束。从历史上看,祖先在共性范围内展现出了惊人的创造力和设计才能,小小的交领右衽,表现出了丰富多姿的形态。

领口深浅:有的交领相交处很高,以至于包裹住脖子,有的相交处很低,呈现v字型。

领缘宽窄:有的只有窄窄的一条边缘,有的则十分宽阔,甚至还有护领的设计。

领子形态:大部分呈斜线相交,也有带弧度的,也有呈矩形的,还有上圆下斜襟的。

内外衽交叠:大部分都是内外衽对称的,也有偷襟的,但是内襟都在里面系带固定。

成型手段:绝大部分是剪裁而成,少量为二次成型。

今天我们可以在这个共性范围之内,沿着祖先走过的足迹行走,不是指必须每一步都踏在原有的足迹上,而是指顺着这条路径走。

简单地说,我们在设计、制作和穿着一件具体衣物时,如果要看待“交领右衽”这个元素是否符合汉服体系,那么主要考虑是否具备了以下的共性特征:衣襟内外衽交叠,在右侧通过系带固定,有领缘。也就是说,衣襟要分内外襟两片,并且通过交叠的方式穿着,必须是左前襟覆盖在右前襟之上,两片衣襟通过系带来固定。但固定的位置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有余地进行调节松紧的固定。如果衣服相对较大,则在衣襟和腋下堆叠褶皱,系带收紧;如果衣服相对较小,则无褶皱堆叠,或者相交部位下移,系带不用收紧。无论是何种风格,都应该有领缘。

本文提炼出来一个判断要点供参考:除了从外观是看呈两襟相交叠的状态,还要看是否是右衽。除此之外,一定要有内外衽(即便是偷襟,也是有内衽的),且内衽与左衣片用系带连接固定。如果是“假交领”,仅仅是做出交领的样子,但是无内外衽、无交叠之后的变动余地,就不能判断是汉服。


我们才是形制党系列——以交领右衽为例谈共性(二)

以上图片中服饰就不属于“交领右衽” 图片来自网络


关于为什么不直接对照已知文物进行复原,然后按照朝代特征对汉服进行划分?笔者认为,这种做法会存在幸存者偏差的问题。有一个很类似的例子,就是甲骨文对于汉字发展的地位认定问题。我们以往总是认为甲骨文是汉字的主要脉络,但是实际上殷商时期的主流是简牍文字。由于保存条件的限制,简牍没有保留下来,而甲骨保留下来了。这种情况下,即便甲骨文的材料再多,也不能将其视作汉字源流的唯一的标准。

还有一个问题,每件具体的文物包含了无数的历史信息细节,而这些具体的历史信息点并非都是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的。

在时间和精力充裕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对每个文物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共性(民族传统的底色),以及个性(时代和个人特色),进行整体的统计和梳理,然后绘制特征在文物中的分布图,制定出变动的基准度。把握住这些基本特征后,可以展开各种尝试。

至于个性设计,在现代汉服体系尚未建立的初期,为了不致于产生过多混乱,建议当代的个性设计尺度,以体现古代文物表现的共性特征为主,而不是照抄照搬某件出土文物的个性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6

标签:共性   辅仁   前襟   形制   系带   甲骨文   领子   衣领   字型   衣襟   腰带   文物   特征   位置   个性特征   系列   时尚   图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